「反思」揭破农业“情怀”的遮羞布,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反思」揭破农业“情怀”的遮羞布,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前几日有朋友分享给我一篇三年前的文章,本以为可读性有限。但是在朋友的力推下,我还是耐着性子去读了。

这一看不要紧,顿觉这文章的作者太有前瞻性,三年前的观点放到如今,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为三年的实践,更加印证了他当初的想法。

因此,我今天把文章贴出来,供大家一起思考,读完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如今的农业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文章1476字,读完仅需3分钟)

几十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一直在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经济输送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成就了令世界震惊的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可这位“贡献者”自己却似乎被人遗忘在角落,成为贫穷、落后、反现代的代名词。

以前有个段子,说是要判断哪个行业利好,看看美女都集中在哪儿就知道了。美女都去哪儿了笔者不知道,但精英人才的流失,肯定会令一个行业日益滑向低效、衰老的深渊。农业则正在像这个深渊缓慢移动着。

我想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人意识到农业、农村的重要性,从而发起了“再造故乡”类似的运动,呼吁城市青年们带着知识、经验与社会关系网络回到农村,推动农业转型,重建农业和乡土价值的尊严。

他们说:“要反思自己和故乡、土地、种子和雨水的关系”。

他们说:“我们怀念温情脉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说:“再造故乡纯粹是情怀”。

可惜,我们身边好像有了太多的情怀,也并不缺乏被情怀吸引又被现实打击的经验,“情怀”,已经要被玩坏了,砸碎了。

笔者想问,揭破了“情怀”的遮羞布,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

被情怀和乡愁所激励的青年们,在你们一猛子扎进来之前,请先想想,农业面临着自然生产规律、市场逻辑和乡村规则的三重约束,你们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一切挑战了吗?

和工业不同,农业的产成品是“活的”生命,它们自有其生长规律,是较少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需要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来孕育成长,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来照料,在农业技术领域,还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去填补。

现代的农业,需要现代的农业生产者。这样一批人,光靠“情怀”可是搞不到手的。

农村社会文化和社群结构的“反现代”性,也不是一座容易逾越的山峰。

这些年已经被文青“神化”了的“乡土情怀”背后,是传统社会关系网络、非正式的社会规则体系盘根错节、交纷杂乱的温床,要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孕育出适应市场经济契约化关系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关系,需要不止一代人的血与火的斗争。

这些问题,“情怀”能解决吗?

目前,中国农产品的产业链结构仍不完整,缺乏全流程的标准化、可监控体系的支持,这也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濒临崩溃的原因所在。

现代农业转型,需要巨额资本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需要现代化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持,需要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辅助性服务体系的支持!

这些真刀真枪,“情怀”能提供么?

农业本身的附加价值还没有得到体现,巨大的产业链潜力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源基础还很薄弱;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不赚钱”的行业。

用情怀来吸引人才,固然能在短期内赚人眼球一双、热泪一捧,但终究并非长久之计。

一方面,农业还需要通过结构转型、技术升级和机制创新来提高效率和利润率;

另一方面,能赚钱的行业才能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各领域专业人才进入,让农业产业的创新活力迸发出来,形成人才激励和利润驱动的良性循环。

最终,吸引更多的美女,哇哈哈哈。

更可怕的是,“情怀”的杀伤力绝不仅限于让我们亏得血本无归那么简单。

诗意不可救世,书生偏能误国。

醒醒吧,还想通过恢复前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所谓“温情脉脉”的乡土人际关系来“再造”什么“故乡”?!

你们“回不去的故乡”和“去不到的远方”不过是对遥远回忆的虚幻臆想,骗骗文艺青年估计还行。

我们要建设的,才不是什么“过去的故乡”,而应该是“未来的农场”!

我们要依靠和发动的主要力量,是现在还隐藏着的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真正的农业生产者,是农业“上游”的源头活水。

我们不用“温情脉脉”来标榜自己,未来农业更需要的是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规范化的市场契约关系。

青春正好,时不我待。我们还有太多一点儿也不文艺的实事儿要去做呢,让“情怀”见鬼去吧!

——读书少嘴又笨只会埋头干活的农场君 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