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荀氏的興衰

潁川荀氏的興衰

潁川荀氏是後漢至西晉時期的典型士族之一,經歷了從後漢末年形成世家大族再變成魏晉高門的整個時期,在晉室南渡後式微,並最終湮滅於南朝。從漢至隋,史書記載者百人,從政者諸多,各代人先後不同程度的參與了曹魏、西晉、東晉的建立和發展;聯姻婚宦不是皇室就是其餘高閥望族,是當之無愧的高門士族。

後漢一代,豪族逐漸發展壯大,開始把握仕途(舉薦、世官、門生)、壟斷文化(家傳經學)、控制鄉里(聚族、莊園經濟、蔭庇),一步一步侵蝕皇權。潁川荀氏就是後漢時期發展起來的世家大族,家族發展的奠基人是荀淑。荀淑“苙名事理,號稱神君”,是潁川地區乃至全國知名的名士。荀淑盛名除了自身“清識難當”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與黨人交流緊密。

後漢末年,士人們頻繁交遊,以地域、師承為媒介,形成了一個個團體,也即是黨人。黨人中的核心是“三君”“八俊”“八及”“八顧”“八廚”,三君中的陳蕃,八俊中的李膺、王暢,都是荀淑的學生。這幾人都是黨人中的領袖級人物,作為他們老師的荀淑,自然盛名。

皇權面對士族的侵蝕,選擇依靠的是皇權的兩個附屬,外戚與宦官。荀淑入仕時,諷刺執政的大將軍外戚梁冀,被排擠出了朝廷;接著桓帝借宦官之力誅滅梁氏,又開始了宦官專權。士人們不喜歡外戚,更不喜歡宦官,尤其是他們阻礙了自己正常的仕宦之路。雙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並最終造成了第一次黨錮之禍,以大量黨人終身禁錮結束。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荀淑認為“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應當“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沈,與時抑揚”,對時局失望之餘,決定保全家族。但在大將軍外戚竇武輔政期間,士人與宦官雙方矛盾再次激化,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這一次,以血腥的殺戮結束。潁川荀氏中的荀昱(也為八俊之一)被殺,荀曇禁錮終生。

潁川荀氏經此波折,家族子弟開始潛心治學,鑽研儒學。荀淑八子,號稱八龍。八子中,荀緄曾為周瑜祖父徵辟,最後官至濟南相;荀靖品德出眾,恪守儒學,終身不仕,為許劭所重;最著名的則是荀爽。荀爽曾拒絕司空袁逢的舉薦,但袁逢死後據《禮》為其守孝三年,天下敬重(袁逢,出自後漢頂級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袁紹、袁術之父)。黃巾起義爆發,荀爽為太原王允所闢,黨錮解除後,為大將軍外戚何進所徵,但何進瞬即死於宦官之手;董太師入朝,荀爽不足百日就從一介白丁升為司空,曾在董太師遷都一事上,搭救過弘農楊彪、潁川陳紀。遷都後,與王允謀誅董太師,未幾而卒。

潁川荀氏,自荀淑奠基,到荀爽位列三公,此時門第已成,標誌著潁川荀氏從地方豪族轉化成中央士族。潁川荀氏之興起,首先賴於有一名天下名士,德行高超,聲譽播於天下,其次在於家族繁茂,家學相傳,終於有人登頂臺閣。

自董太師進京後,天下大亂。荀緄之子荀彧認為潁川四戰之地,亂世不宜所居,舉族遷往冀州。冀州牧韓馥,潁川韓氏。荀彧之弟荀諶說服韓馥,把冀州讓給了袁紹,成為了袁本初鷹揚河朔事業的開端。袁紹待荀氏兄弟以上賓之禮,荀諶為其謀主,但荀彧認為袁紹難成大事,與荀諶別,投奔曹操。

潁川荀氏這一選擇,不但給日後家族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給正處於弱勢的曹操集團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荀彧常年為曹操鎮守後方,“居中持重十餘年”,鞏固基礎,破呂布、定徐兗,迎奉漢帝,平袁紹,功勳卓著;更重要的是舉薦人才,“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群,海內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數人。取士不以一揆,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

”荀攸為曹操謀主,曹操稱其“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降張繡、擒呂布、敗袁紹,定河北,荀攸都參與其中,據說共獻大計十二次。荀彧之兄荀衍,鎮守鄴城,都督河北;堂兄荀悅為侍中,執掌機要。

潁川荀氏為曹操集團內部的士人之首,影響巨大。其與潁川陳氏、潁川鍾氏、河內司馬氏等世家大族盤根錯節的關係,使其形成的勢力,僅次於掌軍的諸夏侯曹。在時局不穩的情況下,潁川荀氏善於應變,分成兩支分別支持袁紹和曹操直到官渡之戰;荀彧反對曹操晉封魏公,荀攸卻帶頭勸進,家族內部通過不同的選擇,保證了家族的連貫發展,減少了宗族覆滅的風險。

潁川荀氏是漢末的世家大族,儒學傳家,士人領袖,社會聲譽極高。曹氏“閹豎之後”所代表的則是法家寒門,這也是曹操荀彧兩人理想衝突的根源。但曹丕為了升級成魏文帝,需要與這些世家大族進行妥協,所以荀氏作為政壇一股力量,得以在曹丕這個個人喜好極為明顯的皇帝時代得以保留。雖然荀彧的兒子娶曹操女兒,但與曹植深交,深為曹丕所恨。但畢竟荀彧荀攸是士人領袖,九品中正又來自其女婿潁川陳群,所以家族一直後繼有人,地位不降。

曹丕曹睿兩代皇帝,都短命早亡,沒有活過河內司馬懿。司馬懿是曹丕四友之一,西拒諸葛,北滅公孫,功勳卓著。在士族代表司馬懿與曹魏皇權衝突的高平陵之變中,陳泰、荀顗等毫不遲疑的就選擇了支持司馬懿。荀顗是荀彧六子,早年被姐夫陳群所賞識,後來又被司馬懿讚歎是“荀令君之子也”。在賈充殺高貴鄉公後,為司馬昭出謀劃策,忠於司馬氏,所以最後在魏晉禪代之際,有“佐命弼導之勳”,累遷至三公。死後,司馬炎為之舉喪,皇太子親自弔唁,這樣的重視對維持潁川荀氏地位相當重要。

潁川荀氏的另一個代表是荀勖,荀勖是荀爽曾孫,少年長於舅家,也就是潁川鍾氏。他最初為曹爽所闢,高平陵之變曹爽死後,無人敢去弔唁,只有荀勖前往。後來被司馬昭引為心腹,執掌機要二十餘年,成為其謀主。甚至在鍾會叛亂時依然不減其信任,也是依賴荀勖之前的進言,以衛瓘為監軍,平息了鍾會叛亂。此外,還有荀彧曾孫荀愷,外公為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之表兄弟,也是權重一時。

但這個時期的潁川荀氏,已經不再是後漢三國時期的二荀那般品德高潔,反而為了權勢經常做出專權之事。比如荀顗黨附於賈充,荀愷堅持擁護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荀勖排擠齊王司馬攸、外調張華、忌恨羊祜。此時的潁川荀氏,雖然並沒有完全拋棄了家學傳統,依然在文學藝術上很高的造詣,政治上也有相當作為,但節操卻早已變質。

魏晉時期是潁川荀氏的鼎盛時期,見於史書者四十餘,其中一品五人,三品十三人。潁川荀氏的鼎盛歸功於九品中正制和高平陵之變之外,其自身因素也很重要。首先是荀彧荀攸對於曹魏一代的顯著功勳,另一個則是其與魏晉皇室和其他大族的聯姻和靈活的政治態度。第三,是家族繁茂,靠宗族、姻親、故舊相互提攜。

八王之亂後,琅琊王氏扶司馬睿於江左,建立東晉。荀氏後人於司馬氏是戚舊,荀組也曾經“移檄天下共勸進”,所以在過江後依然受到重用,荀勖之子荀組曾經官至司徒,錄尚書事。但當時政出於門閥,而非皇室,忠於司馬皇室並不能給潁川荀氏的地位實際提升。

但潁川荀氏畢竟是魏晉舊門,門第不低於琅琊王氏、河東裴氏,如果假以時間,未必不會復甦,因為東晉的執政核心就是過江僑姓。但過江後不久,潁川荀氏成員相繼離世,導致家族勢力大損,元氣大傷。等到荀彧六世孫荀羨,終於迎來了轉機。荀羨“少有大志”,尚公主,屢立戰功,二十八歲拜徐兗兩州刺史,為東晉開國以來最年輕者,“中興方伯未有如荀羨之少者

”。要知道當時“方伯之重,莫過荊徐”,在上游刺荊州的正是全面把家族提升為門閥的桓大司馬。然而,荀羨突然病卒,英年早逝。自此之後,荀氏衰敗。

過江之後的潁川荀氏,明顯出現了一個下降的趨勢。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家族人員損失極大,子弟漂流,世系散亂,無法維持顯宦,最終在南朝銷聲匿跡。

潁川荀氏起於後漢末年,湮沒於東晉南朝,是一個成員文化素養很高、對歷史有相當影響的中古士族。荀淑博學為神君,荀爽無雙為碩儒,荀顗制禮樂,荀勖首創圖書分類、獨立書法為藝術,等等,都是潁川荀氏在文化上的貢獻。在政治上,早期的潁川荀氏儒學傳家,立身甚正,和黨人一道與外戚、宦官鬥爭,荀彧荀攸為曹操出謀劃策,穩定後方,舉薦人才,統一北方多有其力;中期則開始腐化墮落,荀顗“無質直之操”,荀勖把持朝政,排擠政敵,荀愷居高位而無所事事;到了後期,荀羨試圖以軍功再起,中興家族,可惜早逝,再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