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桂、川、西北等抗戰軍,還記得否「黔軍」

黔,是貴州的簡稱。古代稱老百姓為“黔首”,黔地也可理解為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黔軍指貴州籍軍人為主體的部隊。從國土面積看,貴州有17.61萬平方公里,從人口看,1937年,估計人口總數約為800萬。根據貴州師範大學何長鳳教授撰寫的《抗戰時期主黔的吳鼎昌》書稿中提供的《貴州省抗戰8年徵兵數額表》,國民政府給貴州下達的徵兵指標,為每月6000人,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政策徵兵。8年貴州的徵兵計劃為583000人,實際徵兵675432人,超徵92432人。從人口數來看,四川是全省人口平均14人中便有一人直接參戰,雲南是全省人口平均20人有1人參戰,貴州是全省人口平均12人中便有1人參戰。從出兵人數與全省總人口的比例看,貴州位於各省出兵人數的前列。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參戰人數眾多是貴州各族人民參加抗戰的一大特色。

都知道桂、川、西北等抗戰軍,還記得否“黔軍”

貴州部隊不僅直接參戰的人數多,而且參戰較早。《中國抗日將領犧牲錄(1931~1945)》一書中,列出的第一位犧牲的將領就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滕久壽將軍。滕久壽於1929年由第10軍(軍長王天培)第29師參謀長調任第19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任參謀長,是第10軍補充第19路軍的黔軍500名官兵之一。1932年1月淞滬戰役打響後,吳淞要塞司令臨陣辭職,對日軍沒作任何抵抗。在這緊急關頭,滕久壽奉命督戰。他登上炮臺,率領全體炮兵配合友軍奮勇還擊,屢次擊敗日軍的兇猛進攻。

開戰後的第7天,2月4日上午10時左右,日艦13艘,飛機24架,向要塞炮臺進行開戰以來最為猛烈的輪番轟炸、炮擊,妄圖摧毀吳淞炮臺,佔領要塞。吳淞全鎮煙塵瀰漫,幾乎成為火海,炮臺內到處是丈許深的彈坑。此時的滕久壽巍然堅守崗位,指揮炮兵奮力還擊。戰鬥中,敵人的彈片擊中了他的左臂,鮮血染紅了衣裳,隨身護兵請他暫時退避,滕久壽堅決地說:“我輩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速還炮殺敵,後退者槍斃!”話音未落,右腋又中敵彈,炸去了右手,彈片穿透他的胸腹,血流如注,壯烈殉國,時年33歲。戰火中,屬下將他的遺體用棉絮包裹,就地掩埋。3月中旬,將軍的遺體安葬在上海永安公墓。這是黔軍對日作戰的開始。

都知道桂、川、西北等抗戰軍,還記得否“黔軍”

滕久壽為國捐軀後,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濡墨揮毫,寫下“血灑淞滬”條幅,以慰英靈。宋慶齡也發表演說,讚揚十九路軍和滕久壽將軍奮勇抗敵的愛國精神。上海《新聞報》、《申報》、《時事新報》等都報道了滕久壽將軍的英勇事蹟。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滕久壽為革命烈士。同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滕久壽正式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書中記述了貴州省天柱縣吳紹周將軍任第13軍參謀長時,在南口爭奪戰中的英雄事蹟。吳紹周於7月25日到達南口,8月7日日軍始攻南口後,組建吳紹周支隊,屢次打退日軍的進攻,堅守南口至8月25日。因此榮獲四等寶鼎勳章並晉升為113師中將師長,1938年調任第110師師長。

《瀏河口、福山鎮、無錫之役中的獨立34旅》一文入選。34旅旅長羅啟疆,貴州松桃縣人,其部下多為貴州人。部隊組建時,羅啟疆就認為,將來必與日本打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那才不愧為中國軍人。淞滬會戰後,軍事委員會獎其大洋2萬元。第74軍軍長俞濟時向蔣介石報告說,啟疆部只要補充些兵員,換些新的裝備,會是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後來,在獨立34旅基礎上組建的82師成為抗戰中的國軍勁旅。

《中國抗日戰爭圖志》,在這部大型圖冊的第348頁,專題介紹忻口戰役中的劉眉生將軍。劉眉生(1904~1937),陸軍第85師510團少將團長(貴州遵義人)。1937年10月,劉率部北上,參加忻口會戰,防守忻口鎮洪山陣地。他親臨前線指揮,全團傷亡甚眾而鬥志不減,多次擊退日軍集團衝鋒。10月28日,日軍兩次反撲,劉在第一線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以上專家學者從歷史檔案中查到的這些事實充分說明,黔軍參戰較早。黔籍將士參戰較早的原因是,1935年前後,蔣介石就把原由地方軍閥控制的黔軍部隊改編成由他直接指揮調動的中央軍,並在整編訓練中,改善黔軍部隊的裝備,作為勁旅調至豫鄂等地。1929年,王天培第10軍殘部羅啟疆部,被武漢行轅何成浚收留,發給軍餉和裝備,暫編為第19旅。1930年移駐湖北隨縣棗陽一帶,正式編為陸軍第34旅。1931年,原黔軍第43軍殘部正式編為陸軍第85師,並在薪餉、裝備上得到補充。1935年8月,原師長謝彬在鄂西遭紅軍伏擊身亡後,貴州遵義人陳鐵接任第85師師長。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追剿紅軍入黔時,蔣介石乘機廢除第25軍軍長兼貴州省省主席王家烈的職務,原第25軍的5個師被改編為陸軍第102師、103師、121師、140師和新編第8師。第102師先在貴州黔西威寧集中,而後進入四川,柏輝章率部於1936年進駐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的商城、光山地區;第103師組建後,何知重率部隊開往四川涪陵,後逐步移師安徽立煌縣一帶;第121師組建後,吳劍平率部由四川涪陵進駐河南光山、樂山等地整訓;第140師由沈久成率部移駐甘肅天水地區,1936年調興義人王文彥任師長;新編第8師由蔣在珍率部從四川經湖北崇陽、通城、通山移駐江西修水整訓。這些中央軍中的“雜牌”部隊,最先被調入抗戰的前線。

黔軍事實上在抗戰中仍然存在

都知道桂、川、西北等抗戰軍,還記得否“黔軍”

儘管黔軍參加了無數次戰鬥,但過去反映抗戰的史料中,有川軍、滇軍、桂軍、東北軍、西北軍、晉軍等的明白記載,惟獨沒有單獨提到黔軍的情況。過去一提徐州會戰,人們只知道是李宗仁率桂軍、川軍、西北軍打的;一說滇緬會戰,人們認為是中央軍和滇軍的傑作,就是第102師為悼念黔籍抗日陣亡將士,於1942年建成的紀念塔,也被命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零二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不明內情者,都不知道這是柏輝章為紀念黔籍陣亡將士而建的。一些文藝作品,由於作者不瞭解歷史事實,更把黔籍軍人與紅軍長征過貴州時碰到的黔軍相提並論,描寫為毫無戰鬥力的“雙槍兵”。直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前後,隨著對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研究的深入,黔籍軍人在許多重大戰役中都擔負了艱鉅的戰鬥任務的歷史事實才被一些專家學者挖掘出來,並公諸於世,黔軍在抗戰中的不凡戰績漸被人們認識。

《中華民國曆史上的20大派系軍閥》一書,書中第10章為《黔軍》。該書認為:“黔軍,是武昌起義後,新軍的一部分官兵和陸軍小學學員於1911年11月3日舉行武裝起義,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貴州軍閥部隊。”“1926年8月,黔軍各部先後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1929年至1934年9月間,貴州小軍閥們幾經混戰,軍政大權終入王家烈之手。1934年10月至1935年3月,黔軍奉蔣介石之命,參加截擊長征入黔的中央紅軍,蔣藉口王作戰不力,免去其第25軍軍長和省主席職,貴州的軍政大權遂被蔣控制。從此,黔軍及黔系軍閥的歷史宣告結束。”(參見該書第238頁)

就“黔軍及黔系軍閥的歷史宣告結束”的結論,黔系軍閥的歷史宣告結束的結論是正確的,而黔軍的歷史還在繼續。理由有二條。

一、是1937年以後,貴州又組建了3個師參加抗戰,即補充師、預2師和新編第28師。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國民政府軍政部任命浙江人柳際明為貴州志願兵補充師師長,到10月就有11000多熱血青年自願入伍。1938年初,有2000多人補入桂軍第93師,北上參加臺兒莊戰役,貴州籍官兵犧牲近百人。另外3個團開往武漢,奉命與原第55師合併,柳際明任第55師師長。1938年8月,柳際明升任第94軍副軍長,李及蘭接任師長,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初,黔軍第86軍被裁減後,其所轄黔軍第121師改隸第94軍。第55師和第121師參加隨棗會戰、冬季攻勢作戰等。1940年,李及蘭任第94軍軍長,第55師、第121師參加棗宜會戰和第二次長沙會戰。1942年10月,六枝特區人牟庭芳接任軍長,1943年10月,第55師改隸第18軍,參加湘西會戰後,於1945年4月被裁減。1938年,由貴州幾個保安團編成陸軍預備第2師,師長為盤縣人馮劍飛,副師長為貴定縣人陳泰運,在貴州鎮遠、湖南益陽、寧鄉整訓後開赴九江參加武漢會戰。參加九江戰役的結果是,參戰的其他8個師均潰不成軍,惟獨預備第2師作戰得力,完成了預定任務。戰後,張發奎向蔣介石彙報了作戰情況,蔣介石聽後十分高興,宣佈預備第2師和第44師合併,取消預備第2師番號。但預備第2師師長陳明仁認為,過去認為預備第2師戰鬥力差,但經過此次九江會戰,已獲得了好名聲,取消預備第2師番號不妥。經陳明仁堅持,預備第2師的番號始得保留。預2師1939年赴廣西參加桂南會戰後,1942年移師昆明,編入第71軍。在滇西會戰中,有近萬名貴州健兒參戰。新編第28師雖然在四川組建,師長是貴州龍里縣人劉伯龍(黃埔三期、陸大特三期畢業),入黔駐防整訓近兩年徵補貴州子弟3000多人,培訓官佐300餘人,基本成了以貴州籍軍人為主體部隊。1941年屬第66軍,1942年編入遠征軍開赴緬甸,行程數千裡,穿越野人山,退到龍陵、騰衝等地與日軍惡戰10餘日,穩住了陣地,隨後奉令撤到怒江防守。後編入第71軍,1944年參加滇西會戰。這三個師都被人們名正言順稱之為黔軍。

二、是許多史料表明,原籍貴州的部隊,在其兵員損失較大之後,往往先回貴州補充兵源。這些黔籍的官佐、士兵,常以同鄉、同學、同事關係,直接回故鄉招募新兵。因此,這些部隊包括他們的將領都沒有散,並且越打越強,成為國軍勁旅。舉例如下:

《日寇在碭山的暴行》一文中寫道:“1938年5月20日,日寇第一軍所屬16師團,沿隴海路兩側進犯碭城,當時的守城部隊,是國民黨軍102師的一個團。在師長柏輝章的率領下,將城隍廟挖空,機槍把守城門,全團英勇奮戰,打死打傷日寇一千餘人。日寇惱火,排炮射擊,轟塌了城門,抗日隊伍幾乎全部犧牲,碭城失守。”

《江西抗日戰爭史》,書中講到萬家嶺大捷的戰鬥經過時寫道:“10月2日,日軍第106師團全部入萬家嶺地區。薛嶽為全殲日軍,從三個方向調配兵力向萬家嶺地區運動,逐漸形成對日軍的包圍態勢。雙方激戰更為頻繁劇烈。當天,第90師向扁擔山日軍發起攻擊,日軍據險頑抗。日軍援兵約1000餘人趕到。雙方展開殊死搏鬥。第90師傷亡慘重,其中1個營官兵全部戰死。當晚,第60軍102師2個營的增援部隊趕到,與第90師一起擊潰日軍,並佔領獅子崖、大金山。日軍仍不放棄,繼續反攻,但均被第90師、第102師擊退。”(參見該書122頁)《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書中在講到第二次長沙會戰時說:“9月18日拂曉,日軍發起全線攻擊,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和戰車協同下強渡新牆河。第4軍各師憑藉既設陣地抗擊日軍。第102師正面抗擊日軍第4、第3、第6師團的集中攻擊,戰鬥尤為激烈。”(參見該書1040頁)《同仇禦寇》一書第27章詳細介紹第102師官兵在這次戰鬥中英勇頑強抵抗的細節。書中寫道:“柏輝章持槍上陣督戰,與前沿陣地的官兵並肩作戰。102師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又頑強堅持了兩天,直到戰區長官部向他們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柏輝章才帶著殘部從新牆河陣地上撤了下來。

張福興在介紹武漢會戰中的田家鎮戰役時說:“從側後包圍敵今村支隊並向廣濟之敵發動進攻以牽制敵人兵力的是第26軍、48軍、86軍,其中第86軍上至軍長何知重中將,下至普通士兵,幾乎清一色是貴州人,該師主力第103師師長何紹周少將是何應欽的親侄子。第103師在南京保衛戰中,打得僅剩餘官兵500多人,1938年1月撤到湖南平江重新整補,兵員主要還是來自貴州。”(參見該書345~346頁)

1944年的滇南松山戰役,何紹周任第8軍軍長,三個師中103師和82師都是黔軍。松山一役,共消滅日軍3600餘名。《1942~1945血戰滇緬印——中國遠征軍紀實》一書。書中說:“衛立煌接到捷報,親到前線慰問,並宣讀了蔣介石對第8軍將士的嘉獎令,然而第8軍將士並沒有歡欣鼓舞,卻以難堪的沉默接受這次嘉獎,因為他們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湘西會戰是中日最後一次大的會戰,在這次會戰中,黔軍第121師起了重要作用。《抗戰時期的國民黨軍隊》,書中寫道:

“向武岡急進的第94軍第121師,與日軍第58旅團兩個聯隊和34師團217聯隊展開戰鬥。12日晨,第121師佔領資水支流各渡口後,渡過蓼水河又向日軍發起進攻,激戰到下午4時,擊斃日軍500多人。日軍第217聯隊和第58旅團殘部在主力突破第121師的圍擊後,向風神巖一帶逃竄,結果被追上來的第121師與早已堵截在這一帶的第5師包圍,在中國軍隊強大的火力下,日軍死亡累累,幾乎寸步難行。”

第121師對圍困日軍奮起攻擊,佔據了風神巖,繳獲217聯隊一本命令稿和一部無線電臺。打掃戰場時發現,日軍被圍困時將遺棄的槍炮、受傷不能行走的傷病員,一併澆上汽油,燒成灰燼,其狀慘不忍睹。

14日,第5師李則芬師長率部在茶鋪子一帶又將潰逃之敵截住,往資水東岸一隅緊逼。此時,第121師師長朱敬民(貴州平壩縣人)令一個團增援上來,協同第五師攔截,自己親率師主力連夜渡河,迂迴到敵後,突然發起猛攻,雙方惡戰兩天後,日軍第217聯隊及兩個大隊全部被殲滅。(參見該書436~437頁)

這些事實說明,儘管黔軍的名稱不存在了。但事實上以黔籍軍人為主體的部隊仍然存在,並且在其他會戰中起了重要作用

最後,不敢是哪個地方的部隊,只要是抗日反侵略的部隊,都是英雄,先烈不可抹黑,不能抹殺他們的歷史功勞,是他們給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向所有抗戰英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