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看別人走我修的路,自豪!

想到這些路中也有我的功勞,一聽到人家稱讚路很平坦、很寬敞,就有一種榮譽感,看著別人走我修的路是最自豪的。”張繼說道。張繼是銀川市公路管理處的一員,目前,銀川市公路管理處共管養10餘條近300公里的農村公路,而這些公路,張繼幾乎都參與過設計與修建。她不但是銀川市農村公路變化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

因為熱愛而堅守行業

張繼1969年出生於陝西,在她12歲那年一家人隨著轉業的父親共同來到寧夏,從此紮根於此。而從長安大學財會專業畢業後,張繼自己也沒想到她會來到銀川市公路管理處,而且一待就是25年。

1987年張繼進入了公路管理處,因為種種巧合她跟著工程隊出去修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對修路養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張繼又參加自考進入長安大學深入學習公路與橋樑方面的知識,畢業後回到公路管理處開始修路養路。“幹了這麼些年的修路護路,第一是因為自己確實喜歡,第二是因為它能夠給我帶來很強的滿足感。”張繼說,以前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司機遇到修路的工人和養路的工人會按喇叭致謝,而她每次聽到有人稱讚路修得寬敞平坦時,便不由自主感到驕傲。

修建滾蘇巖畫公路的深刻記憶

張繼回憶,她剛進入公路管理處時,銀川的農村公路少之又少,通往通貴、掌鎮、豐登等地分別只有一條主幹道。“以前‘村村通公路’想都不敢想,誰承想過了20多年,行政村通油路率就達到100%。”

除此之外,最令張繼印象深刻的是滾蘇巖畫公路。“那時候為了修路就在賀蘭山山坡上一個廢棄羊圈裡住著,從牆角的裂縫能看到星星。”張繼說,修建滾蘇巖畫公路時的住宿條件並不好,“一旦屋外下雨,屋內就漏雨。實在沒地方躲就砍幾個小樹枝搭上蚊帳,在蚊帳上鋪一層塑料袋。”但艱苦的環境反而催生出張繼心中無窮的幹勁,“那時候條件雖然艱苦,但每天醒來心裡都是高興的。”

張繼說,包括她在內的工作人員全部從早上醒來就徒步扛著經緯儀測繪、放線,到滾蘇巖畫公路修好,張繼的鞋已經磨破了4雙,而她覺得最麻煩的,就是賀蘭山上一種叫“蠍子草”的植物。“那時候經常被蠍子草扎到,一紮又疼又腫,所以後來大家都隨身帶個鐵鍬,遇到蠍子草就把它剷掉。”

張繼說,每次經過滾蘇巖畫公路,內心就無比自豪。“這條路從無到有,裡面有我的功勞,想到這就覺得很驕傲。”

“修路的時候沒法上廁所,所以只能少吃少喝。”長時間在野外修路、養路,張繼養成了一些小習慣。“而且修路的時候迷彩服裹得很嚴實,所以現在一年四季都穿裙子,當作補償自己。”張繼笑著說。

見證時代的變化

“過去修路需人工測量手繪,設計一條公路需要一兩個月,而如今因為機械升級時間大大縮短,且在軟件上就可以製作設計圖,無論是效率還是精準度都有很大提高。”張繼說,以前修路用的經緯儀只能放線1.5公里,如今的全站儀可達十幾公里,而公路養護工人們也可以在各個站點休息。

修路時最重要的步驟之一就是攤鋪瀝青路面。張繼告訴記者,瀝青攤鋪最好的溫度是在140℃至160℃,如果溫度下降就會變得堅硬無比只能作廢,因此瀝青路面有時要鋪到凌晨4點,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如今,攤鋪瀝青路面並不需要如此費事。“原來是人山人海,20個人用1小時才攤鋪好的路,現在機器用20分鐘左右就完成了,效率提高了不少。”

發生改變的,不僅僅只有硬件設施,還有對環境的要求。“以前的公路兩旁光禿禿的,就是要求保障通行,現在不但有照明、安全設施等,同時還加大了綠化力度,‘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就是我們的目標。”張繼說,例如新小線就要求“一年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公路兩旁種植著松柏,春天有刺玫、月季,夏天有小野花,冬天下雪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公路發展了,對各方面都有帶動作用,這麼多年我親眼見證了太多變化,所以修路養路即使再苦,我也覺得毫不遺憾。”張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