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篡位殺死國王,怕中國問責便自稱國王之子,所建王朝延續至今

1763年,緬甸國王孟駁率大軍入侵泰國(暹羅),華裔鄭信(達信)率部防衛泰國首都。1767年4月,緬軍攻陷曼谷,泰國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抗緬軍,後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裡。同年12月,鄭信在將士,大臣和國民的擁戴下,登基為王,建立泰國的吞武裡王朝。

隨後鄭信消滅各地割據勢力,於1770年重新統一了泰國全各地。在泰國曆史上的50餘位統治者中,只有5人被後世授予“大帝”頭銜,位居首位的便是泰國救世主——吞武裡大帝。這位極受泰國人尊重的帝王,其父鄭鏞是華人,後為謀生,於雍正年間從廣東潮汕偷渡至泰國大城定居,娶當地女子為妻並生下了鄭信。

將軍篡位殺死國王,怕中國問責便自稱國王之子,所建王朝延續至今

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後,於1768年,向中國清朝上貢進表,請求乾隆能像冊封大城王朝的國王一樣,敕封他為暹羅王。乾隆惱怒鄭信登基之時未徵得自己同意,有先斬後奏的嫌疑。所以當場把鄭信的文書扔在地上,看都沒看。隨後命軍機處以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名義,回了一封措詞嚴厲的問責飭文給鄭信。

鄭信接到迴文後既失望又惶恐,但又沒辦法,因為大城王朝是清朝冊立的,自己取代大城王朝後,倘若得不到清朝的冊封,便是得位不正,有謀逆之嫌。所以鄭信再次向清朝上貢進表。這次他命人解送一批緬甸俘虜進獻北京,乾隆見到緬甸俘虜後,認為鄭信有誠意,態度稍微好轉。

將軍篡位殺死國王,怕中國問責便自稱國王之子,所建王朝延續至今

乾隆指示李侍堯:“不必概付不答,絕之太甚,自應即以該督之意,酌量賞給緞匹。”鄭信看到事情有了轉機,又送還了從緬甸人手中解救出來的中國被俘士兵,還數次送中國商民回國,接著獻上緬甸俘虜。終於,乾隆對鄭信的看法有了改變,他指示李侍堯,如暹羅再有請求敕封,不必再予拒絕。隨後,鄭信被清朝冊封為暹羅王。

泰國在鄭信的治理下,國勢蒸蒸日上,後來,鄭信派遣昭批耶卻克里將軍率領主力部隊前往到柬埔寨,與越南阮氏廣南軍對峙,以爭奪對柬埔寨的宗主權。誰知一些反對勢力趁國內空虛之際掀起叛亂,鄭信派出剩餘部隊前往平叛,卻不料平叛將領臨陣倒戈,無兵可用的鄭信只得遜位為僧。

將軍篡位殺死國王,怕中國問責便自稱國王之子,所建王朝延續至今

鄭信後來派親信前往清朝求救,但未果。昭披耶卻克里將軍得知鄭信退位後,立即與越南議和,隨即率軍返回國內平叛。形勢穩定後,昭披耶卻克里在大臣支持下稱王,遷都曼谷,建立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史稱“拉瑪一世”。公元1782年,昭披耶卻克里用檀香木將鄭信擊殺,徹底消除了這個潛在威脅者。

可是,篡位殺死鄭信的昭披耶卻克里將軍卻非常害怕。因為清朝一向是尊卑有序,不得以下犯上的,而鄭信是清朝冊封暹羅王,殺了他屬於謀逆的大嘴,必定會遭清朝問責,更嚴重的會惹來清朝大軍的討伐。

將軍篡位殺死國王,怕中國問責便自稱國王之子,所建王朝延續至今

最後,昭披耶卻克里將軍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把自己的姓名改成鄭華,對清朝自稱是鄭信的兒子,自己是遵父王鄭信的遺囑繼承暹羅王的。並以此為由派遣使者向清朝報告父王的喪事,也趁機欺騙清朝冊封自己。

昭披耶卻克里將軍這招果然有效,山高路遠,乾隆也不知道實情,誤以為這是正常父子傳承,大方的同意冊封昭披耶卻克里將軍為新的暹羅王。後來,為了不引起清朝的懷疑,曼谷王朝的每一位國王都必須取一個以鄭為姓的漢名。此後,這種習慣也流傳下來了,形成習慣,所以現在的泰國國王也都會取一個以鄭為姓的漢名。而鄭華建立的曼谷王朝歷經幾百年都沒滅亡,一直延續至今。(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