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懶婚、不生,急也沒用!


年輕人懶婚、不生,急也沒用!



本文首發於總第868期《中國新聞週刊》


最近,一位頻繁參加“精英相親會”的90後上海銀行職員餘小姐放出話來,說“人到30歲就貶值了”。她說,自己馬上26歲了,已到了適婚年齡,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才華,年薪30萬,“關鍵要有責任心”。

網上對這位餘小姐自然是一片吐槽。但看了下面的數據,大家應該對餘小姐急著結婚的行為點贊才是。

據最新民政部數據:去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下降7%,已連續4年下降,這也是降幅最大的一年。同時,離婚率上升為3.2‰,不改上升趨勢。與此同時,60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7%。一邊是結婚率創新低、離婚率創新高,一邊則是老齡人口占比不斷創新高。

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這就是娛樂一代、追劇一代的真實圖景。

願意成家的也大大推遲婚齡。據江蘇省民政廳數據,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

34歲,是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了。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時不過40歲,已然老眼昏花,牙齒鬆動。可現在40歲的人正開啟第二春呢。

許多人對江蘇的高婚齡提出質疑,說至少農村沒那麼高,或者是二婚的多吧?說明夕陽紅的比例加大了。但民政廳公佈的就是初婚年齡。

但需明白,娛樂一代不婚不等於不同居,不育不等於沒有性生活,他們樂得這樣優哉遊哉的狀態。這就急壞了家長和某些專家,於是強制建立“生育基金”這類餿主意就紛紛出籠了。40歲以下者都要繳納“生育基金”,屬於“單身稅”的一種形式,其實,正醞釀出臺的個稅考慮向家庭撫養費用傾斜也是另一種“單身稅”:有家庭的有補貼或抵扣,單身的就呵呵了。

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結婚率反倒走低,這在全球都是一種趨勢,但我對中國不婚原因的排序是:高房價、生活成本、市場競爭。

請看網友的吐槽:“單身是好事,是利國利民的和給國家減負的大好。”“我剛剛傾盡全家積蓄付了首付,已經沒有錢結婚了。不知不覺已經過了結婚的年紀,就這樣湊合過吧。”“看到此新聞單身狗心中甚慰。講真,結個嘛的婚,一進婚姻登記處,這輩子基本就看到頭了,朝九晚五、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日復一日守著一個人,萬一沒服侍好引來隔壁老王……”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敢婚”“敢生”“願生”,我認為鼓勵生育政策也應當採取“精準扶貧”。比如:增加產假(瑞典的父母有權享有共計480天的育兒假)、稅收優惠(西方國家子女多的夫妻一方免除個稅)、獎勵現金(臺灣地區給每個新生兒補6萬新臺幣)、職場平等(讓女性生得起孩子,不被逼訂立不生協約)、就學保障(把入托、入幼、入學納入義務教育範疇)、住房保障(有言道,高房價是最有效避孕藥,通過降低房價、租房補貼、“租購同權”等精準到位政策,分門別類,讓每個育兒家庭買得起房子、租得起房子,並享受同等權益)。

總之,年輕人不結婚,急也沒用!不如替他們多想想。要想讓他們願意婚、敢於生、養得起,關鍵政策要精準到位。否則,年輕人就真的乾脆“不婚”了。

“哼,剛騙我生了一個!下次再也不上當了!”這是某90後女生在網上發洩的帖子。對於追星一代、顏值一代來說,生娃導致的體型受損,半夜餵奶、早起不易的困難,以及職場歧視、婆媳矛盾等等,都是不可忍受之重。

中學生哲學課教導我們,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過來影響現實。一旦某種生活觀念固定下來,就不是能輕易改變的,甚至會決定新的現實。社會學理論告訴我們,年輕人同齡群(peer)相互間的影響遠超家庭、學校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年輕人的不婚觀念,尤其年輕女性“我的肚皮我做主”的生育權觀念現代化,或許是五千年中華民族延續最大的拐點。

圖蟲創意 x 正版圖片聯盟 x 中國新聞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