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開學第一課」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這是生活書店2018年的第126篇推送

提起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關注生活書店圖書的讀者不會陌生,生活書店出版的《孩子:挑戰》《父母:挑戰》《婚姻:挑戰》《教師:挑戰》都是他的作品。今天生活君要和大家推薦的《阿德勒理論導讀》基於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學術演講,闡釋了阿德勒心理學的體系與發展。

情感、道德心和負疚感

文丨[美]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

情感可以說是為行動提供了燃料,在阿德勒的理論中,情感總是在為目的服務。我們複雜多樣的情感 (如喜、怒、哀或愛) 推動我們向某個方向“移動” ,不僅是離開某一事物,而且是向某個目標前進。例如,一個傷心、生悶氣的孩子,也許是在尋找其他孩子或成人的憐憫和幫助。一個感覺到愛和幸福的人,也許是在尋求另一個人的親暱和愛。當我們憤怒時,我們經常恐嚇別人,進而從別人那裡得到我們想要的。

可以舉個例子,一個家庭裡有兩個兒子,年齡分別是10歲和12歲。弟弟一直努力想戰勝哥哥,已經成功了很多年:弟弟長得好看一些,是個優秀的小遊泳運動員,無論在學業上還是體育上都出類拔萃,在一切可能的方面,他都做得非常出色,性情也好,簡直沒有任何毛病。哥哥呢,從阿德勒的手足競爭觀念可以預料到,是徹底氣餒的:無論是學校的功課還是體育運動,他都不怎麼樣,脾氣也壞,朋友很少,難得有快樂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心情憂鬱,或者悲傷、憤怒。這個家庭來尋求幫助,於是依照阿德勒理論的風格,整個家庭都被請來參加諮詢。

為了幫助大孩子感覺更加自信,兩個孩子和父母都參與了討論。懂得手足競爭觀點的阿德勒理論學者們明白,一旦“壞”孩子得到了改善,先前的“好”孩子就很可能變得非常沮喪,行為和情感都會急劇變化。這個家庭便發生了這樣的情況。這個家庭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競爭,兄弟之間和父母之間,互相都認為“如果你成功了,我就沒法成功;而如果我成功了,就沒你什麼事了” 。於是,隨著大孩子獲得了更多的勇氣和自信,小孩子“投降”了。沒過多久,弟弟的學習成績就下降了。儘管他擅長游泳,卻突然一點兒也不想再游泳了,而且他在很多原本優秀的方面都退步了。這種“蹺蹺板”現象極其常見,阿德勒理論學者知道如何預測這種現象,並幫助挽救這種局面,因為他們明白家庭動力學 (見弗格森,1958年)。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情感與目的相稱,這一點在這兩個男孩子身上清楚地顯現出來:無論是誰“贏了” ,擊敗了另一個,他都會歡欣鼓舞;而無論是誰不夠“優秀” ,他都會灰心喪氣。在為爭取優秀而進行的激烈競爭中,他們認為兩人中只有一個能夠獲得一個積極的位置,能感到自己是個有益於社會並擁有歸屬感的人。於是兩個人都很脆弱。無論誰“成功”了,都會表現出一種情感,而無論誰“失敗”了,也會表現出另一種情感。當成功方與失敗方顛倒後,兩個男孩的情感也會顛倒。

情感的目的是使每個孩子向著他所定位的目標前進。當他向“成功”前進時,他有著社交上積極的情感,而當他向“沒用”前進時,他則有著社交上消極的情感,這反映的信念就是: “如果我不能通過‘成功’得到認可,那麼我的位置就是 ‘糟糕’和失敗。 ”情感促使我們或者與他人更親近,或者與他人保持距離。當我們尋求愛和友誼時,我們的情感就與尋求權力和鬥爭時不同。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普遍的認識是情感是由外部力量引發的,很少有人認識到,情感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的結果。

情感目的性的一個極好的例證,是由“負疚感”提供的。這種情感是很多人都體會過的,通常包括身體不適,甚至是悲痛。儘管可能會感到懊悔,但是更顯著的表現是這種態度: “我這個人怎麼這麼差勁啊!” “負疚感”突出的特點是,專注於過去,關心個人的地位。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有負疚感的人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未來取向,即考慮“我能做些什麼來改善形勢” 。負疚感代表的是一種自我取向的情感,關注的是犯錯者自身的境況,而非他所傷害到的其他人的福利。

在一篇題為《作為藉口的負疚感》 (Guilt feelings as an excuse) 的重要論文中,德雷克斯 (1967年) 闡明需要將負疚感與過失區別開來。當一個人懷有“負疚感”時,他一方面追求與違背社會興趣的私利,另一方面又試圖展示其良好意圖。

德雷克斯指出,儘管負疚感意在展現較高的道德意識,但實際上卻是為了逃避負責任的行動。良好意圖是當事人逃避明知是負責任行為的煙幕。負疚感表示“為當前的沮喪到過去尋找證據,以證明自己毫無價值或無能為力的正當性” ,所關注的是“實際或想象中的過去的錯誤舉動,意在證明現在的錯誤態度是正確的”(德雷克斯,1967年,第234頁) 。

為了將過失與負疚感區別開來,德雷克斯指出,過去犯了錯誤並認識到錯誤的人,不一定會形成負疚感,實際上“真誠悔過的人並不會產生負疚感,而是努力去糾正和彌補他所犯下的過失” (德雷克斯,1967年,第234頁) 。而且,負疚感並不保證不再重蹈覆轍。當過錯人付出誠摯的努力來贖罪或彌補過失時,負疚感就會消失。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

既然負疚感的目的是逃避負責任的行動,那麼一旦採取了行動,就不再需要負疚感了。有時候,人無法為過去的錯誤贖罪,因為歷史是無法抹殺的。假如一個人為無法挽回的事件負疚,那麼這個人就需要如實地接受過去。人也需要接受這一事實:你能夠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負疚感是一個人有目的地尋找過去的錯誤以逃避他當前面臨的任務,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有負疚感的人“不是為他過去所做的,而是為他現在必須忍受的,而感到抱歉” (德雷克斯,1967年,第235頁) 。

因為負疚感表面上牽涉道義和社會責任,所以無論其他人還是當事人自己,往往都認識不到負疚感的目的是逃避解決當下的問題。當事人沒有以選擇解決問題為導向,因為他感到無力應對當前的需求。對自己聲望的關注往往阻礙了對當下問題的解決——當事人會通過尋找過去的不端行為,為自己未能解決當前問題而進行辯護。

負疚感說明了情感是怎樣在為目的服務。而且,負疚感還說明了良心顯現的方式。阿德勒學派同意外行和專業人士普遍持有的觀點——良心是一個人從他的家庭和文化中學來的規矩和道德的內在化體現。良心既涉及知識,也涉及對關於人類行為和關係的價值與規矩的接受。在任何特定的時候,人都可能選擇不遵從這些已深藏於內心的信仰。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如果個人只是為了逃避其他更強大的人的懲罰才接受這些信仰,那麼他就很可能僅僅在有限程度上,或者根據特定的、當下的情況,才憑自己的良心行動。這樣的個人將更為關心自己的名聲,而不是其他人的福祉。

當這樣的人的名聲受到威脅時,良心的命令也很可能被拋棄。然而,如果一個人不選擇公然挑釁,那麼通過負疚感,他或許能夠斷言“我有良心” 。當然,很多人都認為,良心成為內在化的信仰,是他們自身的世界觀和他們對別人真正關心的結果,而不是因為他們擔心不認同人們普遍接受的規矩和價值而受到懲罰或報復。這樣的人很可能憑自己的良心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的人也很可能為自己的行動和選擇充分承擔責任,而不是尋找藉口或者諉過於自己之外的因素。

很多人不肯接受人是自己決定如何行動的這種觀點,而是認為良心或情感在驅使我們做事。一種常見的說法是,“我的良心不允許我這樣做” ,或是, “我的感情迫使我這樣做” 。很多人堅定地認為,良心和情感有自己的力量,他們不願接受阿德勒理論的觀點,情感和良心是依照人的目的而使用的。無論情感還是良心,對人的行為都至關重要。但是情感和良心並不能控制我們。我們可以學會不說這樣的話,比如“我的感情壓倒了我” ,或是“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再或是“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相反,我們能夠學會說這樣的話: “我來做決定,我來做選擇,無論是什麼後果我都接受。 ”

本文摘自

[美]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作品

《阿德勒理論導讀》

三聯生活書店出版

新書推薦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阿德勒理論導讀》

[美]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 著

李陽 譯

ISBN 978-7-80768-206-6 定價:38.00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阿德勒理論導讀》旨在以簡化和濃縮的方式,向讀者們介紹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本書基於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學術演講,闡釋了阿德勒心理學的體系與發展。書中採用了歷史性的視角,介紹了其理論體系的三個原則,即“整體性”、“目的性”與“社會性”延伸出了更多的獨創概念,如私人邏輯、家庭星座和生活任務等。阿德勒理論所關注的思想和概念,以及社會嵌入性,遠遠領先於他的時代。

長按掃碼,即刻購書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END—

【近期專題】

生活書店8月新書推薦

开学季丨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近期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