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重慶成爲陪都,因其相比成都交通便利和有一定工業基礎

抗戰時期的重慶,相比成都,有一定工業基礎,交通相對較為便利,城市也相對較為發達。

幾千年以來,成都一直是四川盤地乃至西南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但在清末民國時代,這一狀況有所變化,重慶的經濟地位超越了成都。

清末民國時代,火車、汽車、輪船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現,讓對外交通不便的四川盤地交通上的劣勢比以前更為嚴重。

雖然四川民眾早就期盼四川通鐵路,甚至清朝的滅亡也和通往四川的川漢鐵路密切相關。但四川盤地在清末民國時代沒有修通一條鐵路。四川盤地的第一條通車的鐵路,是1952年通車的成渝鐵路,第一條出川的鐵路,是1958年通車的寶成鐵路。

抗戰中重慶成為陪都,因其相比成都交通便利和有一定工業基礎

(1952年7月一日,成渝鐵路通車,賀龍元帥剪綵)

四川交通建設的嚴重滯後,讓位於四川盤地中心的成都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由於沒有鐵路,清末民國時代的成都,對外交通相當不便,也很難發展工業。

同樣位於四川盤地的重慶,則有長江航運的優勢,交通相對較為便利。雖然沒有經過整治的長江三峽段航道非常險惡,但輪船的運用還是讓重慶的長江航運能力相比木船時代提高無數倍。重慶成為當時四川盤地對外人流物流的中心,工業也得到一定發展。

抗戰前期,日本佔據了中國的大片國土,遷都西南大後方,肯定要選擇交通比較便利的地區,便於人員、物資和工業的撤退。城市規模比較大有長江航運優勢和一定工業基礎的重慶是最好的選擇。沒有鐵路的成都交通不便,人員、物資、工廠設備都不便於到達。

抗戰中重慶成為陪都,因其相比成都交通便利和有一定工業基礎

(民國著名實業家盧作孚的重慶民生公司下屬輪船,民生輪船公司為物資和人員向西南後方撤退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重慶正式成為戰時首都。一些對抗戰有重要意義的工廠開始撤往重慶,如李鴻章創辦的金陵兵工廠,遷移到重慶成為改稱第21兵工 廠,是重慶長安的前身。張之洞創辦的漢冶萍公司,1938年大部分設備遷往重慶,是重慶鋼鐵公司的前身。可惜重鋼現在已經完全輝煌不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