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歡迎大家補充,後面會出一篇補充篇!!

隋唐絕對是名將輩出的年代,本文歸納的是隋初到唐末的著名將領,包括起義軍將領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高熲(541年—607年8月27日),隋朝著名宰相、軍事謀臣。一名敏,字昭玄,鮮卑名獨孤熲,渤海蓚(今河北景縣東)人,隋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

高熲出身渤海高氏,其父高賓是上柱國獨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楊堅為周靜帝大丞相時,知道高熲精明強幹,知兵事,多計謀,任命他為相府司錄。相州總官尉遲迥起兵反叛,高熲請將兵平叛,自願前往監軍,命人在沁水上架橋,大破尉遲迥軍。以功封柱國,升相府司馬。隋文帝建立隋朝後,任尚書左僕射兼納言,旋拜左衛大將軍。隋文帝有統一南北之志,高熲推薦賀若弼、韓擒虎二將分別任吳州和廬州總管,作滅陳準備。隋開皇元年(581)九月,節度上柱國長孫覽、元景山兩路隋軍攻陳。二年春,陳宣帝卒,陳遣使請和,遂班師。三年,率軍與諸將分道擊突厥。五年,任左領軍大將軍。七年,隋滅後梁,奉命赴江陵(今屬湖北荊沙)安集其遺民,甚得人和。不久,向文帝獻取陳方略。 [1] 開皇八年(588年)隋朝以晉王楊廣為元帥伐南陳,任元帥長史,指揮全軍一舉平南陳。後因反對廢太子楊勇並得罪獨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為民,不久後又免去齊國公爵位。隋煬帝時,被起用為太常卿。

高熲善於識別和推薦人才,注意保護有功之臣。為人謙遜,不居功自傲。史稱其有文武才略,明達世務。為相執政近二十年,竭誠盡職,功績卓著。 大業三年(607年),見煬帝奢靡,甚為憂慮,有所議論,為人告發,與賀若弼同時被殺害,享年六十六歲。諸子遭到流放。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劉黑闥[tà](?-623年),貝州漳南縣(今河北故城東北)人 ,隋末唐初割據勢力。少時與竇建德為知己好友。隋末從郝孝德參加瓦崗軍,李密敗後,為王世充俘虜。後逃回河北,依附竇建德,封漢東郡公,以驍勇多謀著稱。竇建德死後,劉黑闥召集竇建德舊部起兵,後自稱漢東王,建元天造,都於洺州。與唐朝多次交戰,先敗於秦王李世民之討,後死於太子李建成之徵。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蘇定方少年時便以驍勇善戰及氣魄驚人聞名,曾隨父征討叛賊,安定鄉里。隋朝大業末年,他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屢建戰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時,蘇定方才開始為唐朝效力,並隨李靖北伐東突厥,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蘇定方率兩百名騎兵先登陷陣,攻破了頡利可汗的牙帳,為擊滅東突厥立下大功。

顯慶二年(657年),累功升任行軍大總管,開始獨當一面,並以其非凡戰績和正直為人深受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蘇定方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史無前例地將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

此後,蘇定方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禦。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莊”。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高侃(生卒年不詳),一作高偘,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唐朝名將。

高侃出身於渤海高氏,他“儉素自處,忠果有謀”。永徽中,為北庭安撫使、隴右道大總管,生擒突厥車鼻可汗,以功升為安東都護、遼東道大總管,鎮撫高麗,入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封平原郡公。高侃屢破突厥、高麗,為一代名將,為大唐邊疆的安定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高侃逝世後,獲贈檢校左僕射、渤海郡王、左武衛大將軍,諡號“威”。其後陪葬乾陵。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王晙(653年-732年),滄州景城(今河北滄縣)人,唐朝宰相、名將。

王晙明經出身,授清苑縣尉,後任殿中侍御史、渭南縣令,在任桂州都督時,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深得百姓愛戴。後來,王晙歷任鴻臚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安北大都護、太僕少卿、隴右群牧使。

開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馬襲破入侵的吐蕃軍,因功加為銀青光祿大夫,進封幷州大都督府長史,賜爵清源縣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戶叛亂,升任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加封御史大夫。九年(721年),王晙鎮壓胡人康待賓叛亂,進爵清源縣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貶為梓州刺史。後起復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此後,王晙歷任吏部尚書兼太原尹、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軍節度大使、蘄州刺史、戶部尚書。開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追贈尚書左丞相,諡號忠烈。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帶)人,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唐代名將。

高崇文出身渤海高氏,早年曾在平盧軍從軍。唐德宗時,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累官金吾將軍。貞元五年(789年),於佛堂原大破進犯的吐蕃,封渤海郡王。貞元十四年(798年),平定軍士譁變,獲授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後更代掌夏、綏、銀、宥四州行營節度留務。元和元年(806年),經宰相杜黃裳舉薦,高崇文奉命入蜀,討伐叛亂的西川節度副使劉闢。經數月激戰,於同年八月收復成都,擒獲劉闢。他入成都後,秋毫無犯,市肆不驚,軍府事務一遵韋皋時舊例。以功拜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改封南平郡王。高崇文不通文書,又厭煩蜀中的政務繁忙,屢求效力邊塞,遂於元和二年(807年)以使相職出鎮邠州。他在邠州三年,廣修戰備。

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追贈司徒,諡號“威武”。會昌六年(846年),配享憲宗庭廟。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程名振(?―662年),洺州平恩人,唐朝將領。早年在竇建德麾下,後投李淵,經略河北。程名振曾帶兵襲擊鄴縣,俘獲百姓一千多人,當他看到婦女中有給嬰兒哺乳的,便下令放她們回去,因此鄴縣人都非常感謝他的恩德。武德五年(622年),跟隨秦王李世民攻打劉黑闥。武德六年(623年),跟隨太子李建成打敗劉黑闥,升任營州都督府長史,封東平郡公,後改任洺州刺史。貞觀十八年(644年)以後,多次率軍攻打高麗。龍朔二年(662年),程名振去世,追贈右衛大將軍,諡號烈。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貴鄉(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本貫太原陽曲,唐朝名將、宰相。

郭元振出身進士,授通泉縣尉,後得到武則天的讚賞,被任命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又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在擔任涼州都督期間,郭元振加強邊防,拓展疆域,大興屯田,使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更兼任安西大都護。後來,郭元振因反對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誣“有異圖”,險遭陷害。

唐睿宗繼位後,郭元振入朝,歷任太僕卿、吏部尚書,又加封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爵館陶縣男。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再次拜相,並輔助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兼任御史大夫,進封代國公。不久,唐玄宗在驪山講武,郭元振因軍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後在赴任饒州司馬途中,抑鬱病逝。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高駢(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 ),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先世為山東名門“渤海高氏”。晚唐詩人、名將,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

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歷右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護等。鹹通六年(865年),高駢率軍破峰州蠻。次年,進兵收復交趾,出任首任靜海軍節度使。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多次重創黃巢起義軍,並被唐僖宗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封渤海郡王。後因大將張璘陣亡不敢出戰,嚴備自保,致使黃巢順利渡江、兩京失守,自身兵權被削。黃巢平定後,高駢後悔當初未立功業,日漸消沉。晚年嗜好裝神弄鬼,幾近痴癲。他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致使上下離心,終於光啟三年(887年)為部將畢師鐸所囚殺。

趙頤貞 (無配圖)(生卒不詳)定州鼓城人(今河北晉州)。趙冬曦弟。兄弟七人皆登進士。玄宗開元中,歷鄧州司馬、太常少卿等職。十九年,為安西副大都護,擊吐蕃,敗之於曲子城。二十年,官衡州司馬。二十六年,官衢州刺史。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路嗣恭(約710—780),字懿範。唐朝大臣。京兆郡三原縣(治今三原縣東北三十里)人。初名劍客,起家為鄴縣(治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鎮)尉。因其有賢能的名聲,不久升任為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令,其後累官至姑臧縣(治今甘肅省武威縣)令,政績考核為天下第一。玄宗認為他可以嗣漢代良吏魯恭,因賜名“嗣恭”。

史思明(703年—761年),出身地河北省涿州市,初名崒幹,寧夷州突厥人,居營州柳城,其貌不揚,懂六蕃語。與安祿山為同鄉裡。天寶初年,累功至將軍,知平盧軍事。從安祿山討契丹,表任平盧兵馬使。安祿山反,他略定河北,被安祿山任為范陽節度使,佔有十三郡,有兵八萬人。及安慶緒殺祿山自立為帝,他為唐師所敗,退保鄴城,降唐,封歸義王,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肅宗恐其再反,計謀殺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大聖周王,年號應天。後進兵解安慶緒鄴城(今河南安陽)之圍,殺慶緒,還范陽,稱帝,更國號大燕,建元順天。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與部將謀殺。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田承嗣(705年-779年),字承嗣,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唐朝中期軍閥。

田承嗣行伍出身,原為安祿山部將,累功至武衛將軍,隨其反唐,並攻陷洛陽。安史之亂失敗後在莫州降唐,並依靠僕固懷恩,被封為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在魏博,不聽朝廷詔令,儼若獨立,朝廷為了籠絡他,加封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賜爵雁門郡王,他卻愈發驕縱。

大曆十年(775年),田承嗣佔據相衛四州,使得朝廷徵發諸鎮征討。田承嗣起初屢遭挫敗,後暗中勾結李正己,離間李寶臣與朱滔,又上表請罪,最終得到朝廷赦免。次年,田承嗣又援助李靈曜叛亂,並在其失敗後再次上表請罪。

田承嗣佔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擁兵五萬,朝廷難以調動,藩鎮割據日漸嚴重。大曆十四年(779年),田承嗣病死,並將節度使之位傳於侄子田悅,開藩鎮世襲之先例。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吳元濟,(783年-817年)唐代憲宗時叛藩的首領。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吳元濟之父吳少陽為淮西節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唐代宗、德宗以來,淮西鎮勾結河北諸鎮,成為唐廷心腹大患。

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吳少陽死,元濟匿不發喪,偽造少陽表,稱病,請以元濟為留後。朝廷不許。元濟於是遣兵焚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葉縣(今河南葉縣南),攻掠魯山(今屬河南)、襄城(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憲宗發兵討伐。時河北藩鎮中,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東益都)的李師道都暗中與吳元濟勾結,出面為之請赦。因朝廷不許,李師道便遣人偽裝盜賊,焚燒河陰(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糧食,企圖破壞唐軍的軍需供應;又派刺客入京刺殺武元衡,砍傷裴度(時李吉甫已死),企圖打擊主戰派。但憲宗不為動搖,以裴度繼武元衡為宰相,主持討伐事宜。兩方相持數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鄧節度使李愬在降將李祐導引下,於雪夜奇襲蔡州成功,破城俘元濟。十一月,吳元濟被斬於長安。至此,唐朝統一的局面暫時有所加強。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劉仁恭(?―914年),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盧龍節度使。本為原盧龍節度使李可舉旗下將領,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在盧龍攻易州的一場戰役中,以挖地道進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軍中號曰“劉窟頭”。後遭其子劉守光所廢。劉守光敗於後唐李存勖,仁恭亦被擒處死。

隋唐河北名將一覽(歡迎補充)-英雄不問出處

網絡配圖

李茂貞(856年-924年5月17日),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至五代時期藩鎮、軍閥,官至鳳翔、隴右節度使,封岐王。

李茂貞初入鎮州博野軍,以軍功升任隊長,之後所屬軍隊擊敗了黃巢的部將尚讓,李茂貞以軍功遷神策軍指揮使,光啟二年(886年),李茂貞以護唐僖宗之功拜武定節度使,並改名李茂貞。光啟三年(887年),唐僖宗由鳳翔返回長安,遭遇藩鎮李昌符攔截,僖宗命李茂貞追擊,李茂貞不負僖宗所託將李昌符擊敗斬殺。李茂貞晉升為鳳翔、隴右節度使,大順元年(890年)封隴西郡王。之後南征北戰發展了大片地盤,並開始對朝政指手畫腳。使得嗣位的唐昭宗十分不滿。景福年間(893年)朝廷與李茂貞發生多次衝突,先後數次出兵討伐,結果連連戰敗。宰相杜讓能、李溪、韋昭度先後被其所殺,唐昭宗被打得損兵折將。李茂貞不但未獲罪反被晉封為岐王。唐朝滅亡後,李茂貞未向後梁稱臣,沿用唐哀帝的天佑年號,並準備聯合王建、李克用出兵討伐朱溫,但因各懷心事而不了了之。

後唐建立後,李茂貞心懷不安,上表給莊宗李存勖,向後唐稱臣,李存勖因其是舊朝老臣,不加怪罪,改封其為秦王。改封后不久,李茂貞於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病死,時年六十九歲。諡曰忠敬。

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