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历史上最爱瞎折腾的皇帝是谁?

薛白袍


看到这个问题,环环首先想到的是隋炀帝杨广。隋文帝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然而盛极一时的隋帝国却历二世而亡,这和杨坚的继任者杨广的折腾有很大的关系。

杨坚的长子杨勇聪慧好学,性格宽仁,被立为太子以后继承大统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杨广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把哥哥折腾倒了台,自己成了太子。尝到了折腾甜头的杨广在当了皇帝之后折腾的更是变本加厉,他首先逼死废太子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杨勇,其他几个弟弟也都被他幽禁而死,更有传言说隋文帝杨坚是被杨广毒死的。

当然杨广的折腾不仅限于荼毒亲族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他就征调民夫,大兴土木,营建东都,开凿运河,造龙舟万余艘,征民夫数千万余人次,一时间搞得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然而,杨广并没有收手,他更大折腾还在后面,从大业七年到大业十年三年的时间内,杨广是三征高丽,其中第一次就集结了一百一十三万人马,二百多万民夫,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给养必定很成问题,不出所料,隋军大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次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不料遇到了杨玄感造反,杨广只得回师平叛,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杨广屠杀三万余人,杨玄感围东都洛阳时,曾开仓放粮赈给饥民,而接受过杨玄感粮食的普通百姓数万人都被杨广坑杀。大业十年,杨广再次发兵高丽,最终双方以议和收场。

三征高丽让隋朝师劳兵疲,国力消耗殆尽,但是杨广却不以为意,他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来去游玩,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别院,再加上筑长城,开运河,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景象。

杨广接手的是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隋朝,如果不折腾,即便没有什么作为,一天到晚吃喝玩乐也可以做个守成之君,延续国祚,然而杨广却生性荼毒暴戾,好大喜功,最终把盛极一时的隋朝折腾的二世而亡。


环球网


论起胡折腾,王莽同志就算在历史上不排第一,肯定也是名列前茅。

关键是,别的皇帝胡折腾,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把他套进【昏君荒淫享乐】的模板中去。但王莽的折腾还真不是为了个人享受。我们只能推测,这位老兄是真心实意地相信,他所信奉的那套东西确实能救国。

话说这算不算“读书读傻了”?、不过按说,能做到他那个位置的不能有傻子,只能算是信仰太深吧。

闲话少说,今天不提王莽在政治制度上怎么“改革”的,咱专门说说王·改名狂魔·莽的事迹。

王莽上任以后,就把西汉旧有的官名改了一通:

  • 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

  • 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御,卫尉曰太卫,执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正。
  • 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曰执法。

王莽这通改名,倒也不是胡改。比如大司农改名叫羲和,典故出自《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意思是尧帝命令羲氏跟和氏观察天象,制定历法,把四时规律宣布给民众。可能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四时变化,所以给了大司农这个名字。

又比如说大理改名叫作士,典故出自《尚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意思是舜帝命令皋陶做掌握刑法的长官(士),五刑各有使用的方法。大理是管法律的,所以引用这个典故,改名叫“作士”。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由此看来,王莽倒是他老人家的忠实信徒。

从此之后,王莽就走上了放飞自我的道路。

王莽不仅在国内折腾,对国外也不放过。当时汉朝和外国交往,惯例是封他们为王,王莽下令降一等,都改成封侯。人家能干吗?于是一个个全反了。

当然,估计也是因为汉朝现在国力衰弱,镇不住场子了……

王莽同志搞这一手,我怀疑,可能是因为他对周边四夷有一种心底里的歧视。东北有个政权高句丽,王莽看着不顺眼,给改成了“下句丽”。匈奴更惨,本来老大的封号是“匈奴单于”,硬给改成了“降奴单于”。

这是对外,在自己这边,王莽也不消停。

西域的陇西郡,王莽改成厌戎,厌通压,就是镇压的意思。

天水郡,王莽改成填戎,填通镇,还是镇压的意思。

此外还有循虏、罕虏、揭虏、罗虏、测虏、破羌、伐蛮、厌胡、填狄、厌狄等地名,总之是跟外族杠上了。东狄西戎南蛮北夷,人人有份,谁也别跑。

最别出心裁的是,陇西郡有条狄道,王莽改名叫“操虏”……别误会,这里的操是操纵的意思。

也不光是边境,内地他也胡改。

比方说咱们比较熟悉的,无锡,让他改成了有锡。(……为啥?)

襄阳,让他改成了相阳。(……又为啥?)

据说,有人做过统计,和西汉末年对比,新莽的郡从106个增加到116个,连改带增,一共改了91个郡名,只有25个保留了原名;县从1587变成1585个,其中730个县改了名字,将近一半。癫狂程度可见一斑。

(鸣谢马伯庸《爱改名的神经病王莽》)

这地名改来改去,有些极端的,一个地方前后改了五次名,从政府官员到当地百姓,谁也记不住,官方发个文件,还得在旁边注明:“曾用名××”。

“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

)陈留已无复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诣行在所。”

——就像上面这样。


北门猿


都说,人生在于折腾,感觉这里的折腾有一种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意思。但是,仔细体味一下题主所谓的折腾,而且后面还有两个字皇帝,我想这里的折腾百分之百的意思是不务正业,祸国殃民。

许多人可能第一印象这样的皇帝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那个叫朱由校的木匠皇帝,本来每天应该是处理朝政的一代天子,却天天跟木头,斧子,刨子打交道,我也是服了。不过,明朝的皇帝多奇葩,其实我第一印象中,瞎折腾的皇帝第一位应该是宋徽宗。这位艺术家皇帝,除了从政不行,其他好像很在行,如果说琴棋书画还算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的话,那么蹴鞠就算是在强健体魄吧。特别是在《水浒传》正是当时还是端王的宋徽宗,一眼看上了球技了得的高俅,就在了身边,而在登基以后又把高俅委以重任,谁曾想到高球王却是一个祸国殃民的料,把把大宋江山折腾的鸡飞狗跳的。除了高俅,还有蔡京,童贯这些一路货色,都是宋徽宗手底下的折腾干将。宋徽宗整天不务正业,这样的瞎折腾,江山能好得了吗?

宋徽宗不仅喜欢折腾自己,更喜欢折腾别人。在宫里难么多女人,还嫌折腾不够,没法满足他的一颗奔放而文艺的心,非得去外面寻花问柳,跟一代名妓李师师谈情说爱。不仅如此,这位皇帝还喜欢cosplay这样的角色扮演,并且专门修建了一条商业街,宫里的人员全体出动,扮演各种职业,好不热闹。而宋徽宗在这个“比如世界”中,最爱扮演的开医馆的郎中,一帮溜须拍马的大臣都要装作各种有病的样子,找他去医治。一帮人玩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的穷折腾换来的是什么呀?靖康之耻,这回宋徽宗从扮演皇帝到了扮演囚徒,最终真的扮演了死鬼,客死他乡,一命呜呼。

就两个字,活该!


光明大先生


还是那个梁武帝,四进厕所为慈禧



青草做的蛋糕



朱厚照,即明正德皇帝。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有哪一位皇帝是那么爱玩结果把自己玩死了!




杨广,即隋炀帝。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但史学界对于杨广的评论有错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评价。大运河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在当时的人们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利益。所以认为杨广劳民伤财。不去打高句丽,别人就会反过来打我们,你看现在韩国消停过吗?隋炀帝的玩不同于明武宗,他的玩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是生不逢时罢了,当时社会初定,需要休养生息,如果像汉朝那样,经历几代君主的修生养息后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再去做一些大的工程,不至于隋二世而亡,让李唐捡了便宜。


三猫和一点


明武宗朱厚照,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亲帅边军抗击也先小王子,王守仁平了宁王叛乱之后朱厚照依然固执的南下平叛,结果在南京附近游玩时落水。正德一朝奸臣名臣辈出,如果用的得当,绝对可以重现洪武辉煌。但是正德皇帝始终不愿处罚他的近臣,导致江彬钱宁之徒无恶不作。朱厚照一生虽然没做过什么好事,但好歹明白事理。杨廷和王守仁杨一清等名臣皆出自正德一朝并得重用。如果朱厚照真如满清污蔑是昏君,那朱厚照大可以罢清官,杀忠臣,但是朱厚照并没有这么做,他只是爱玩而已,重用八虎也不过是希望对文官集团牵制。这么一来,奸臣不喜欢他,名臣也不喜欢他。最后讲一下他的死,你能想象在天子在侍卫重重护卫下落水,周围人竟然找了大半天没找到皇帝吗?最后还是朱厚照自己爬上岸。自那以后武宗卧病在床并在一个月之后驾崩。朱厚照体质很好,不然也不会去边关打仗,这么死的确有些蹊跷。何况宁王造反,杨廷和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杨廷和等一众大臣皆收取过宁王贿赂。所以我总感觉朱厚照死的蹊跷。而后大家都知道了,朱厚熜登基,严嵩高拱搞得乌烟瘴气,朱厚熜疑神疑鬼,大明民不聊生。所以,朱厚照这么玩不仅把自己一脉的江山丢掉了,更让大明一步一步迈向深渊。


火车站的橘子


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他在位那些年,建豹房养美女猛兽,南巡游玩,戏弄大臣,化名大将军出关与蒙古小王子作战,还带军去平叛,当反王被当地官员活捉后,竞下令放了,他从新抓,崇信太监刘谨,奸人江杉,偷着出宫云游。最后在一次游玩中,在清江浦抓魚,掉入水中,惊吓出病,回来住在豹房,不久去世,死时三十一岁,结束了荒唐折腾的一生,总得来说他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爱恶搞不安份的一个人,本性不坏,并没有残害骂过他的大臣,也做了一些正事。


归家的绵羊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总体上来,这位最爱瞎折腾的皇帝非明武宗朱厚照先生莫属了。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大一统王朝后,创建了各种制度用于管理庞大的帝国。延续上千年,期间对制度的创新、皇帝同大臣间的权利平衡等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方式,比如丞相职位的存在、权责范围等在历史的实践中摸索出了相对固定的方式。

而皇帝的饮食起居、政务管理等都相当的完善。当一个人继承帝位后,需要按照祖辈制订的规则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当然会根据皇帝的喜好进行一些小的变动。如果一个皇帝不按照规矩来走,史书上就会留下众多的黑料。

而之所以说这个名号非朱厚照莫属是因为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众多的、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只能说实在是太能折腾了。

首先,历史著名的“应州之战”,相信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抹黑朱厚照的战役。经过、结果就不再讨论了,主要一点在于,应州在今天的山西大同附近而皇帝(朱厚照先生)应该在北京才对!他能来到大同不是光明正大的来而是偷偷跑来的,骗过了内阁成员、长城关隘守将,到达了当时的军事重镇--大同。一个皇帝偷溜出来,还和众多文臣武将玩捉迷藏,在浩瀚如烟的史书中也是相当独特的一种外出方式。

其次,在宁王之乱中时折腾的事情。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刚开始形势十分严峻,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赣南巡抚王守仁仅用了四十三天,就平定了叛乱。

朱厚照听到宁王叛乱的消息后,坚持要御驾亲征去平叛;然而,在其听到平叛成功的消息后,仍然坚持率军南下,经过山东、南直隶等地,期间官员们闹的鸡飞狗跳(当然不是欢迎皇帝光临),皇帝还玩了一把为了一个女人脱离大部队回京!各级官员纷纷上书,劝谏朱先生,当然是没有效果的的;在南直隶钓鱼卖给官员;在扬州时,时任知府蒋瑶送别皇帝时摆了酒席,然而朱先生却要把酒席拆成银子带走。

最后,一些私生活的事情,古代皇帝有完整的皇宫管理制度。晚上去找老婆(确定好,因为皇帝老婆个数一般都是大于1)都有相关规定。但是他却不喜欢这些后宫中有正式名份的人,出去逛过古代妓院(很可能发生过)、喜欢结过婚的(接受过时任延绥总兵马昂的妹妹-已结婚丈夫还在、后来其小老婆也送入皇宫)、还曾经召了一个孕妇入宫!

不按照已有规则办事,做出了相当多的不靠谱的事情。


江枫渔燚


崇祯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下了六道罪己诏,换了五十个首辅,兵部侍郎换了十四个,刑部头头换了十七个,杀了11个边关大将,巡抚几十名。他勤俭节约有汉人的骨气,但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最终断送了大明王朝。


13500396729


不想当将军的好纨绔不是好皇帝——历史上最爱折腾爱折腾的皇帝非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莫属,就是影视中闻名遐迩的《游龙戏凤》中戏李凤的那个风流天子。

此人以纨绔界的一股清流和绝对楷模,玩出了水平和高度,爱瞎折腾但每每让人眼前一亮,不得不扶墙而叹。

明朝中后期的大多数皇帝内心都流动着一股不想当皇帝的骚动的心,而正德帝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所行之事在当时儒家正统思想看来都荒诞不经而深深为后人所诟病,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却折腾出新境界。

朱厚照爱玩,爱折腾,无非几个原因,一因为即位时才十五岁,在位16年,享年不过区区31岁,少年心性使然;两因为当时随侍太监以刘瑾为首投其所好,为巴结这位日后的新皇帝,从小每每弄些新奇玩意以讨好少天皇太子;三为正德帝内心始终一生涌动的都是一颗爱玩的心,从不以当好皇帝为理想和目标,当皇帝只不过是他的人生没得选择,如果可以选择,他大概最想做的是一个好的大将军或潇洒红尘的王爷。

“玩”之一字贯穿了朱厚照的生命始终。以前当皇太子时好歹不也玩得太出阁,至少皇帝好爸还在,可自从老爸辞世小小年纪当上皇帝后,自然是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无人能管了。

即位之初,就来了一出恶性剧:到奉天殿以猴坐犬背,燃起爆竹,一时吓得猴飞狗跳,皇宫威严荡然无存。而他作为他玩,瞎折腾的最大代表,最为世人所诟病和熟悉的就是——豹房。在豹房内,他整天和宦官、番僧、异域术士厮混在一起,玩得昏天黑地。而豹房这个名字被正统文人的贬损和百姓的以讹传讹及后世清历史的歪曲,以变成了几与商纣王的“酒池肉林”相提并论的享乐之所。

而其实豹房的功能只不过是一个年轻人精力旺盛、挥霍汗水、抒发情感的功能区,是年轻的正德反传统反束缚的一种宣泄,象无数普通的男孩子按自己的心意的玩乐和锻炼场所而已。

在这里,他可以像理想中的那样成为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弄兵演武,并自任统领。也可以角斗和技击,甚至后来不过瘾还玩起了搏虎搏豹,就像现在无数的少年喜欢踢球打篮球一样,只不过他是贵为九五至尊,可以满足自己一切的奇思妙想,玩出普通人永远无法企及的新高度。此后,还不仅仅满足于国内,还结交国际友人,如回回、蒙古、朝鲜人,甚至亲自接见葡萄牙使者,学习葡萄牙语,去各使馆区玩闹,不一而足。

在此之后,朱厚照不再满足于只呆在小小的京城之中,而是多次下江南见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而我们在影视剧中所熟知的乾隆下江南其实很多都是正德所为,安在乾隆头上,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玩这一块儿除了自吹自擂、附庸风雅外,与这位正德帝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而这如果就是全部,那你就太低估了这位爱折腾的主了,这位作梦都想当大将军,成就他的老祖宗朱元璋、朱棣的不世战功的皇帝,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兵马南下,朱厚照大喜,调集五、六万兵马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御驾亲征。双方激战数日,他始终与士兵同吃同住,军心大振,最后蒙古不得不被迫撤兵,明军取得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正德还亲手杀敌一人,使正德年间蒙古不敢再南下侵犯。

爱折腾的正德以这样匪夷所思的方式取得一场胜利,而他也圆了自己从小的梦想,兴奋地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后官朱寿“,后加封自己为”镇国公“。

而后正德十四年,宁王叛乱再次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于是他名正言顺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由于上次时间太短,这样他想慢慢玩一下,所以并不心急赶去平乱,而是悠哉悠哉而来。但这时,杀出一个大猛人——王守仁,此人当时正在江西,他可顾不得正德的这番心思,而是快刀斩乱麻,三下两除二就将宁王抓了,叛军一下就被搞定了。这下,正德总没得玩了吧?没想到,他还有高招:他竟然又一手导演了一出闹剧,将宁王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胜利。

此后,正德就流连于江南的秀丽风光,逗留于江南玩乐。一天,他在江上打鱼,由于站脚不稳跌入江中,由于江水寒冷,落下病根,回到京城数月之后就此病死。可谓:生于乐,死于乐。可谓死得其所!

对此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而丰富多彩人生的一位帝王,如果单纯以玩乐恣意妄为和瞎折腾来评价显然有失偏颇,所以说起最爱瞎折腾的皇帝虽然非其莫属,但我们其实更愿意加点褒义的欣赏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