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首霸魏国为何要迁都无险可守的大梁?

小5小8


借这道题来说明一下,

到底是不是得中原得天下?

先来说说为何要迁都,魏国在战国初期那是杠杠的强国,魏文侯可说是一手缔造了大魏,在他手下,有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一直到魏惠王前期,魏国都是强国大国。但是,公叔痤在行将就木的时候,推荐了自己的中庶子卫鞅为魏相,而且给魏繇说,如果不用也别让别人用,直接杀掉。魏繇表面答应,私下却说公叔痤真的是病傻了。而临近的秦国,已经走到了灭国边缘。赢师隰河西战死,嬴渠梁当上了秦国的掌舵人。招贤令,启用卫鞅,变法……在齐魏马陵之战后,抓住机会,一战而取河西之地。这样,安邑就成了直接面对兵锋强劲的秦国。怯秦,惧秦让魏繇想远远的避开秦国。大梁,地理上在韩国和周王畿后面,距离秦国较远,让魏繇的心些许的安定了一些。

下来,借这个题来说说那些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问鼎中原,逐鹿中原等都是在说中原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却非帝王兴旺之地。就像魏国,从战国初期的强国到中期以后任人鱼肉的弱国,有人的原因,魏繇这个好大喜功但又在位时间超长的魏王败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中原,或者说魏国非常尴尬的地理位置,开盘就是四战之地东有富齐,南是大楚,西有强秦,北有悍赵,在别人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魏国已经开始争霸中原的打算了,所以,我们看到了魏文侯一直到魏惠王早期,魏国先人一步的走上了霸主的地位。但是,回过神来是个时间问题,而且在魏国最强的时候,也不具备灭国的能力(别说中山)。魏国,尽占中原之地,并一度是中原霸主,但是最终也没能走上得天下之路。这也就作证了得中原者得天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只不过是某些绍兴人喝了黄酒吃了茴香豆后自娱自乐的结果。中国因为地理的原因,历史的演进也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脉络。

我是轮回的刻度,看刻度,有态度!


轮回的刻度


魏国迁都大梁的目的只有两个:其一、暂避秦国的锋芒;其二、与中原列国争霸。魏国最开始的首都是安邑(山西夏县),后来为了逃避秦国的锋芒就迁都到了大梁(河南开封)。魏国强盛后就觉得安邑城太小了,没有王者之气,于是开始营造大梁城,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迁都至大梁,目的也是为了方便与中原群雄争霸。迁都之前的魏国是霸主,迁都之后的魏国已经不是霸主了,但仍然是一个强国。

魏国在崛起之初对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将秦国打得差点亡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吴起率魏军在河西击溃秦军,全面占领河西之地。魏国强盛之时,西部领土直接与秦国相接,函谷关、华山都在魏国的直接控制之下。魏国的华山大营直接威胁到秦国的当时的首都栎阳,因此如果魏惠王能听从庞涓上将军的意见,一力灭秦的话,秦国根本没有变法求存的机会。

魏惠王认为秦国穷弱不堪,占领了可能还得倒贴钱治理秦地。因此他认为魏国的发展方向当先统一三晋,再灭齐国,再灭楚国,最后收拾不堪一击的燕国与秦国,以此来完成魏国的统一大业。

魏国的国策给了秦国二十多年的变法时间,这二十多年里秦国变法变强了,魏国却四处吃败仗,衰落了。

魏国最先攻击赵国,想先把三晋之一的赵国给灭了,眼看大功告成之际,齐国支持了赵国并通过桂林之战击败了魏国。此战魏国虽然失败了,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几年后魏国又开始攻击韩国,想统一三晋中最小的国家。当时韩国变法功成,国富兵强,申不害又殊死抵抗魏军,最终齐国又支持韩国,通过马陵之战消灭了魏国精锐,此战魏韩两国皆受伤,齐国捡了大便宜。

魏国两次败于齐国之后,实力大减,秦国卫鞅领军攻击魏军,收复了河西之地。秦军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还派兵进驻了少梁邑、距离魏国首都安邑只有百里之遥,秦国骑兵可以一天直逼魏国都城。鉴于秦国的严重威胁,大梁王城又早已建好,魏惠王只好迁都大梁。对外宣称魏国迁都大梁是既定国策,与列国无关。


大秦铁鹰剑士


发一张西汉时的人口分布图,自己感受。


汉朝离战国不远,人口分布情况大体一致。

古代兼并战争的目的,无外乎掠夺人口和土地,其中人口尤其重要,人口越多意味着更广的兵源、更多的赋税和更强的综合国力。而空有土地缺少人口,只能是大而不强。虽然魏国的根基在西部的河东地区,但是主要扩张方向则在东部河内及河南地区,或者说中原的核心地带。用经济学思维来看,占据中原的土地其边际收益显然更高,因为这里有更密集的人口、更优越的经济基础,有助于快速提升国力。如果能够占据整个中原的土地那无疑将获得压倒性的实力。所以难怪古人会说“得中原者得天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中原地带的得失对一国的兴衰如此之重要,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恰巧这又是一块四通八达无险可守的平原。易攻难守的地形特点导致中原往往沦为周边大国纷争的角斗场,你来我往、攻伐不断 ,从而成为战争的高发地带。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霸中原,纵有五霸七雄的先后崛起也只能在短期内保持战略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又陷入战乱泥潭,也正因如此才给了地处西陲的秦国慢慢崛起的机会,最后成就横扫六国的帝业。

应该说在初期魏国向东扩张的战略是成功的,迁都大梁意味着在正式在中原站稳了脚跟,而随着中原国家间的竞争加剧,战争的边际成本不断攀升,其边际收益已经越来越小,而此时的魏国却已经骑虎难下,只能选择在中原继续鏖战下去,保住已有的胜利果实已经勉强,更别论调转战略方向,去收服变法图强前的秦国还是吞并胡服骑射前的赵国,貌似都越来越不现实。所以说魏国霸业衰落的惨淡结局是在这种恶性竞争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熊B猫H不R烧X香


首先看一下魏国早期的地图

魏国领土被分为东西两大块。先看西块吧,西块又被黄河隔开成东西两小块。黄河西岸原属秦国领土,本来就不适合做魏国的国都。黄河东岸就是魏国旧都所在。

对比现代地图,魏国旧都在夏县一带。再看周围,也没有什么地形优势,交通也算不上方便,更重要的是经济不发达。对好大喜功的魏惠王来说,西块土地魏惠王已经放弃考虑了。

再看魏国东块领土。都属于现代河南省,魏国东块领土不够集中,反而更加犬牙交错。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东边是齐跟宋,南边是楚国。唯一优势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大梁跟新郑和商丘非常近。看样子,魏惠王在魏国强大的黄昏之刻,灭韩和灭宋是既定国策,也是既定方针。

如顺利灭韩再灭宋,则魏国东西两块领土可以连成一串,死死占据河南北部一块,阻挡齐国西进和楚国北上之路。

那么魏惠王想怎么一统天下,我还没编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