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向曾經奉獻在雲南水利建設兵團的水利人致敬!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勐遮鎮

  • 地處勐海縣中部偏西,距勐海縣城22公里,東鄰勐海鎮,東南連勐混鎮,南與打洛鎮交界,西南和西面與西定鄉接壤,北依勐滿鎮,是雲南省較大的壩子之一。
  • 截至2014年,勐遮鎮國土面積46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轄區內總人口57867人,其中農業人口53420人。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勐遮鎮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境內居住著傣、拉祜、哈尼、布朗、回、佤、漢等民族。

建制沿革

  • 勐遮,系傣語,意為水浸泡過的平壩。勐遮鎮因鎮政府駐地勐遮壩而名。勐遮原為一土司地,明隆慶四年(1570年)設十二版納時,勐遮、景魯、勐翁為一版納。
  •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設勐遮土千總。
  • 民國二年(1913年),設思普沿邊行政總局時,為第二區行政分局。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縣,稱五福縣。
  • 民國十九年(1930年),更名為南嶠縣。
  • 解放後,於1950年5月成立南嶠縣人民政府。
  • 1953年,改稱版納勐遮。
  • 1958年5月,改設縣,稱勐遮縣,同年11月,與勐海縣合併,改設為勐遮區。12月,改稱黎明公社。
  • 1959年,複稱區。
  • 1969年,改稱紅星公社。
  • 1973年,改稱勐遮公社。
  • 1984年,複稱勐遮區。
  • 1987年,改稱勐遮鄉。
  • 2003年,撤鄉設鎮,改稱勐遮鎮。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行政區劃

  • 勐遮鎮轄曼根村、曼勐養村、曼央龍村、曼倫村、曼燕村、曼掃村、曼洪村、勐遮村、景真村、曼弄村、曼恩村、曼令村、南楞村13個行政村,其中:9個壩區行政村、4個山區半山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其中:壩區自然村142個,半山區自然村10個,山區自然村18個。
  • 鎮政府駐地勐遮村。
  • 勐遮鎮地處勐海縣中部偏西,國土面積462平方公里,地跨東經98°28′—100°10′,北緯21°62′—21°91′之間,距勐海縣縣城22公里,東鄰勐海鎮,東南連勐混鎮,南與打洛鎮交界,西南和西面與西定鄉接壤,北依勐滿鎮,是雲南省較大的壩子之一。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勐遮鎮地處山壩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間平坦。土地寬廣肥沃,田間阡陌縱橫,風光秀麗迷人。海拔最高點2147米,最低點為流沙河流入勐海鎮交界處、海拔1172米,海拔相對高差975米。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255米。境內山脈為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周圍有仙人腳、南雙嶺、廣澀撞、曼弄山、廣塔香勐等山樑。壩區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鎮總面積462平方公里,其中壩子面積156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3.77%。
  • 勐遮鎮主要河流有南哈河,與南開河交匯後稱流沙河,屬瀾滄江水系。
  • 勐遮鎮主要河流有南哈河、南央河。境內建有水庫20座,總庫容5277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2座,總庫容4060萬立方米;小型水庫18座,總庫容980.3萬立方米。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曼滿水庫

  • 位於勐遮壩子西南的南央河上(通常俗稱其為流沙河),距勐遮街19公里,因壩址在巴達區曼滿寨而得名。
  • 曼滿水庫動工於1958年11月“大躍進”期間,1959年初停建。
  • 1958年初,西雙版納掀起水利建設高潮,當年9月,中共勐海縣委提出,以勐邦水庫為重點,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勞動力,8月做準備,9月上工地,冬春苦戰6個月完成水利建設17項的口號。10月底,由勐邦水庫抽調黎明農場部分職工,配合勐遮、西定、巴達民工籌建曼滿水庫,由嘎拱開挖簡易公路9公里至水庫工地,平場地,蓋工棚,準備動工,歷時3個多月後,因勞動力被集中到勐邦水庫而停工下馬。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曼滿水庫在大躍進時代著手動工,因缺乏科學規劃,最後流產。十年內亂,掀起知識青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京滬千餘知青來到了勐海曼行。1969年再次籌建曼滿水庫。
  • 1969年9月,曼滿水庫再次籌建。
  • 從69年水利四團組建後,先後安置了來自京滬的知識青年1300多人。他們建營房、開公路、挖土方、運石料、扛水泥、鑿涵洞,……為1972年初開始的四、五兩團人海戰術式的會戰,奠定了的基礎。
  • 1969年6月,雲南省革命委員會生產組派省水利設計院組成勐遮工作組,進行勐海、勐遮、勐混三壩區水利規劃,促使曼滿水庫再次動工。9月,勐海縣成立縣水利指揮部。9月20日,籌建曼行水庫機構準備施工,擬蓋建營房,迎接即將到來的北京、上海知青。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1969年10月22日的北京,隨著永定門車站的汽笛長鳴,800多名知青告別首都南下戍邊。列車奔馳了四天四夜到達昆明,同伴們休整了兩天,接著坐上軍用卡車,沿著盤山公路顛簸前行,又是四天的日行夜宿,到達景洪。這800多人,一部分發配橄欖壩水利三團,其餘的11月2日到了勐遮,又一分為二,分別發落到水利四團和五團。其中四團的知青200餘人,主要來自東城、朝陽兩區,分為4個營20個連隊,每個連隊通常由10幾個男女青年搭配組成。這批人暫時被安置在曼勐養、曼來、曼勒、曼行、曼弄、曼島等寨子裡,成為兵團部落最早的拓荒者。
  • 10月17日 曼行水利建設兵團擬定《十一、十二月份施工準備,行政管理工作意見》。
  • 10月22日 第一批北京東城、朝陽區知青離京。11月2日到達目的地後,暫時安置在曼勐養大隊各傣族寨子,與傣族鄉親建立了一定情誼。開始在曼行附近自己動手蓋建茅屋。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11月24日 第二批北京海淀、門頭溝、豐臺知青離京。12月4日到達曼行後,安置到各連隊,進行駐地建設。其中北京門頭溝知青,因故滯留勐海,數日後才到達駐地。
  • 12月11日 第一批上海寶山縣知青離滬。20日到達曼行後,安置到各連隊,進行基本建設。
  • 12月25日 經中共思茅地委批准,正式成立“西雙版納州水利建設兵團第四團”。
  • 是年冬 在曼行流沙河邊,到任的知青開始了開挖截水漕的施工。
  • 從11月到12月初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兵團部落的拓荒者篳路藍縷,砍樹斬草,平整地皮,築建營房。大樹作主樑,細枝編牆板,泥草掛牆壁,草排蓋屋頂,……拓荒者用稚嫩的雙手,簡陋的工具,構築起各自的部落。茅草房錯落排列,紅土路蜿蜒伸展,木架橋顫顫悠悠。人們望著親手蓋建的茅屋,不無惆悵與悲涼之感,又多少感受到勞動成果的喜悅。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是年底 水利四團初具規模,團部設在臨近曼行的山坳裡。團、營、連各級主要領導由0282部隊現役軍人擔任,團長魏福娃、政委陳傳芳;副職幹部由勐海縣委派。
  • 全團共分4個營,轄20個連隊。以曼行水庫即將開挖的截水槽為中心,四個營的部落輻射鋪展。一營在流沙河西、截水槽南的山腳邊紮寨,二營在流沙河東、截水槽南的山包上安營。三營則在截水槽北剛收割完稻穀的壩子上搭建,田間殘留著簇簇的稻草根和未完全乾掉的積水,雖然少了開山的披荊斬棘,但須在草房周邊開掘深溝,排除積水,以穩固房基。四營安扎在曼行山腳、流沙河西,依山傍水臨傣寨。當然,在曼行水庫移址曼滿後,三、四營也隨之群體大搬遷,多了一番遷徙之苦。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團部機構包括工程組、政工組、後勤組等,另有衛生所。除知青外,各連隊都安插了一些各民族的貧下中農,對知青進行“再教育”。
  • 1970年1月1日 《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發表元旦社論《迎接偉大的七十年代》。
  • 1月8日 3營11連(後合併為9連)女生宿舍起火,整排草房化為灰燼。勐海縣政府和駐地部隊送來棉被等生活用品予以救助,知青之間伸出援手展開互助。一說當晚發生地震,各營連露宿曠野,度過一個不眠之夜。
  • 2月27日 上海第二批寶山、青浦知青離滬,於3月9日到達連隊,受到先前在任的京滬知青的歡迎,其中青浦知青主要分配在四營。至此,水利四團共安置北京、上海知青1378人。
  • 春 各連隊土法上馬,輪流施工,使用鋼釺、鐵鍬、扁擔、簸箕等簡單工具,在曼行流沙河邊繼續開挖截水漕。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春 全國範圍開展的“一打三反”運動波及到兵團,個別知青被無辜牽連,受到不公正待遇。
  • 5月 水利四團擬解散去孟連等地,旋即因故未果。對各營進行整編,由原來的每營5個連縮編成4個連。最後整編為一營1、2、3、4連,二營5、6、8連,三營9、10、11連,四營14、15、16連。
  • 8月11日 為加強政治邊防建設,水利四團選調40名知青組成政治邊防宣傳隊,進駐曼勐養大隊,歷時約一年半。
  • 夏 一批在瀾滄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轉調勐海,暫時安置到水利四團各連隊,與兵團戰友共同生活、勞動。一年後由勐海縣對他們重新安置。
  • 夏 知青在兵團遇到第一個雨季,各連隊在駐地附近種植花生、玉米等,從事副業生產,預備渡過雨季的柴火。因水土不服,很多知青皮膚潰爛,有的患上痢疾。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10月7日 經曼行、曼滿兩水庫施工方案長期的爭議和反覆比較,領導層一致確定修建曼滿水庫,並於10月20日報省、專革命委員會生產組審批開工。曼滿水庫由省水利設計院設計,西雙版納州水利建設兵團第四團組織施工。
  • 11月 團部開始籌劃由曼行山坳遷往曼滿附近山頭。三營、四營宿地也開始陸續向擬修建的曼滿水庫方位遷移。
  • 施工條件異常艱苦,沒有技工,廣大知青邊學邊幹,幹部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涵洞澆灌使用的1000餘方石英卵石是全團幹戰從兩公里外,手撿人挑披星戴月送上工地。經半年多的緊張艱苦勞動,圓滿完成輸水涵洞的開挖澆灌任務。
  • 是年 兵團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和軍隊思想工作辦法,每天堅持“天天讀”,有早請示晚彙報制度,並開展評選四好連隊、五好戰士等活動。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是年 廣大知青對兵團生活基本適應,對艱苦環境有所體驗,對開挖截水漕傾注了血汗,對未來去向比較茫然。
  • 1972年1月3日,中共思茅地委書記徐忠啟在地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勐海縣組織曼滿水庫水利會戰,水利五團以野營拉練形式參加曼滿水庫施工回填,回填土方27萬立方米,築壩32米,搶過洪水關。並指令上馬民工800人,集中力量打殲滅戰。1月16日,成立勐海縣曼滿水利會戰區指揮部,縣委副書記王海平擔任指揮部主任,潘肇彰、趙國錚任副主任。四、五兩團知青和勐遮公社民工3000餘人彙集曼滿水庫工地,工地上人山人海,炮聲隆隆,車來人往,一派熱火朝天大幹水利氣派。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3月12日,劉明輝傳達省委決定:“勐海縣曼滿水庫今年保證不受洪水威脅,大壩回填高36米。”縣委很快決定勐遮公社上足907人,西定、巴達民工437人參加回填會戰。5月4日,省革委會副主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魯瑞林到水庫檢查施工情況。事後增調勐海駐軍、農墾一師五團幹戰650名支援會戰。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戰區群眾夜以繼日奮力苦戰。6月26日,抬頭壩(後壩)回填到32米設計高度,回填土方12?5萬立方米。
  • 1973年春,縣水利指揮部王海平再次組織水建四團和勐海縣各公社民工近3500人繼續回填會戰,前壩平均填到22米,後壩最高達36米。1973年10月以後,水利四團繼續回填。
  • 74年初醞釀水利兵團歸屬或解散事宜,曾有省水利局副局長到五團召開過座談會,但沒有結果。只知道當時五團團長表態,如果水庫不建了,把知青分到農場,他的工作不好做。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74年9月的雲南省知青先代會,水利五個團的代表與西雙版納地區的插隊知青編在一起,兵團的知青甚至不知道水利兵團是什麼。
  • 1974年9月,水利四團遵照省委決定撤銷,知青歸併農墾一師安置。
  • 1974年水利四團撤銷以後,京滬兩地知青除少部分抽調地方外,大部分遷移到曼老與水利五團合併成立水利大隊。兵團也已改回了農場,水利大隊為黎明農場的一個分場級單位。後因發生的種種問題被強行拆散分到了東風、景洪、黎明三個農場。
  • 74年的變動主要原因是部隊幹部撤離水利兵團,而這是全國軍隊撤出“支左”,取消軍管的大勢所趨,並不是水利團的特點。是年八大軍區司令調防。由於五團的副職幹都是農場的,而四團沒有農場幹部,故把四團併到了五團,曼滿水庫交給地方。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水利四團撤銷後,剩餘未完回填土方由勐遮公社組織民工繼續施工,經1975、1976兩個冬春突擊,於1976年4月回填達到設計高程。
  • 1977年又繼續開挖溢洪道和支砌迎水坡塊石護坡。1977年10月7日,閘門安裝完畢,正式關閘蓄水。曼滿水庫修建至此,延宕8年之久,總算造福人民。
  • 1977年冬,水庫關閘蓄水,灌區渠道尚未開挖。時任州委書記的王澤民極為關心,11月下旬,促使勐海縣成立農田水利建設指揮部指揮灌區渠道開挖,縣委副書記巖弄任總指揮。調集勐遮公社20%的勞力約4000餘人,於12月8到26日突擊會戰,新挖渠道18?5公里,整修4.5公里。會戰期間,縣級黨政機關各部委辦局領導曾到工地參加勞動,完成分配任務。1979年後由施甸縣民工承包開挖支砌。1981年6月1日到13日,溢洪道兩次滑坡,滑坡體深7.6米,總面積5600平方米,滑動力量約4.3萬立方米。已建溢洪道擋牆被推倒,溢洪道堵死。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1980年後,曼滿水庫被省列為病險工程之一,由省水利設計院作加固擴建初步設計。包括加高土壩擴大庫容量,增建輸水洩洪隧道,重建溢洪道等。其中輸水洩洪隧道於1985年由縣水利局招標,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所屬一公司中標承包施工,於1987年11月竣工驗收,總投資278萬元。1988年10月,灌區配套工程經省計委和省水利局批准開工,輸水渠道全長25.7公里工程於1990年7月竣工驗收。
  • 水庫建成後,灌溉面積逐年增加。1978年灌溉15000畝,1989年達到19100畝;水庫宜魚面積800畝,年產成魚萬餘斤;向黎明糖廠榨季供水300萬立方米;種植茶葉150畝。年收入20餘萬元。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曼滿水庫始建至今,有著艱難曲折歷程。截至1990年,完成開挖回填土方163.47萬立方米,支砌石方1.92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方1.93萬立方米,國家投資983.43萬元,農墾投資255萬元(水建四團),群眾投勞66.36萬工日,投勞折資79.42萬元,總計投資1317.9萬元。近30年來工程日趨完善安全,效益連年增加。在浩大建設工程中,水建四團、水建五團廣大知識青年、勐遮壩區各族群眾和全縣各族各界幹部群眾、勐海駐軍官兵、雲建一師五團職工,以及歷次參與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的省、地(州)、縣工程技術人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 水庫現狀總庫容152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08萬畝。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 水庫樞紐工程由均質土壩、輸水底涵、溢洪道3項建築物組成。是當地的重要設施。
  • 要不是修建水庫,曼滿這區域可謂人跡罕至。兵團組建後,下屬四個營分駐在流沙河兩岸的山坡上,公路是知青來後修建的,雖然是一條簡易的黃土公路,旱天漫天飛舞著黃塵,雨天滿是泥漿、水坑,但它畢竟是全團近2000號人與外界聯繫、運送施工物資和後勤補給的生命線。公路的下方有一條曲曲彎彎的羊腸小道,小道兩旁都是齊人高的山茅草、灌木叢及參天大樹。有一段路一邊是峭壁,而另一邊則是直上直下的陡坡。小路上時常有山雞、松鼠、毒蛇、麂子等野生動物出沒。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西雙版納水利四團
  • 圖片來源於網絡,創作不易。轉載請註明頭條號一一中原蒙古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