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向曾经奉献在云南水利建设兵团的水利人致敬!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勐遮镇

  • 地处勐海县中部偏西,距勐海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是云南省较大的坝子之一。
  • 截至2014年,勐遮镇国土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辖区内总人口57867人,其中农业人口53420人。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勐遮镇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境内居住着傣、拉祜、哈尼、布朗、回、佤、汉等民族。

建制沿革

  • 勐遮,系傣语,意为水浸泡过的平坝。勐遮镇因镇政府驻地勐遮坝而名。勐遮原为一土司地,明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鲁、勐翁为一版纳。
  •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勐遮土千总。
  • 民国二年(1913年),设思普沿边行政总局时,为第二区行政分局。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县,称五福县。
  • 民国十九年(1930年),更名为南峤县。
  • 解放后,于1950年5月成立南峤县人民政府。
  • 1953年,改称版纳勐遮。
  • 1958年5月,改设县,称勐遮县,同年11月,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12月,改称黎明公社。
  • 1959年,复称区。
  • 1969年,改称红星公社。
  • 1973年,改称勐遮公社。
  • 1984年,复称勐遮区。
  • 1987年,改称勐遮乡。
  • 2003年,撤乡设镇,改称勐遮镇。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行政区划

  • 勐遮镇辖曼根村、曼勐养村、曼央龙村、曼伦村、曼燕村、曼扫村、曼洪村、勐遮村、景真村、曼弄村、曼恩村、曼令村、南楞村13个行政村,其中:9个坝区行政村、4个山区半山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其中:坝区自然村142个,半山区自然村10个,山区自然村18个。
  • 镇政府驻地勐遮村。
  • 勐遮镇地处勐海县中部偏西,国土面积462平方公里,地跨东经98°28′—100°10′,北纬21°62′—21°91′之间,距勐海县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是云南省较大的坝子之一。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勐遮镇地处山坝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田间阡陌纵横,风光秀丽迷人。海拔最高点2147米,最低点为流沙河流入勐海镇交界处、海拔1172米,海拔相对高差975米。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255米。境内山脉为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周围有仙人脚、南双岭、广涩撞、曼弄山、广塔香勐等山梁。坝区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镇总面积462平方公里,其中坝子面积1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77%。
  • 勐遮镇主要河流有南哈河,与南开河交汇后称流沙河,属澜沧江水系。
  • 勐遮镇主要河流有南哈河、南央河。境内建有水库20座,总库容5277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406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18座,总库容980.3万立方米。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曼满水库

  • 位于勐遮坝子西南的南央河上(通常俗称其为流沙河),距勐遮街19公里,因坝址在巴达区曼满寨而得名。
  • 曼满水库动工于1958年11月“大跃进”期间,1959年初停建。
  • 1958年初,西双版纳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当年9月,中共勐海县委提出,以勐邦水库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劳动力,8月做准备,9月上工地,冬春苦战6个月完成水利建设17项的口号。10月底,由勐邦水库抽调黎明农场部分职工,配合勐遮、西定、巴达民工筹建曼满水库,由嘎拱开挖简易公路9公里至水库工地,平场地,盖工棚,准备动工,历时3个多月后,因劳动力被集中到勐邦水库而停工下马。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曼满水库在大跃进时代着手动工,因缺乏科学规划,最后流产。十年内乱,掀起知识青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京沪千余知青来到了勐海曼行。1969年再次筹建曼满水库。
  • 1969年9月,曼满水库再次筹建。
  • 从69年水利四团组建后,先后安置了来自京沪的知识青年1300多人。他们建营房、开公路、挖土方、运石料、扛水泥、凿涵洞,……为1972年初开始的四、五两团人海战术式的会战,奠定了的基础。
  • 1969年6月,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派省水利设计院组成勐遮工作组,进行勐海、勐遮、勐混三坝区水利规划,促使曼满水库再次动工。9月,勐海县成立县水利指挥部。9月20日,筹建曼行水库机构准备施工,拟盖建营房,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京、上海知青。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1969年10月22日的北京,随着永定门车站的汽笛长鸣,800多名知青告别首都南下戍边。列车奔驰了四天四夜到达昆明,同伴们休整了两天,接着坐上军用卡车,沿着盘山公路颠簸前行,又是四天的日行夜宿,到达景洪。这800多人,一部分发配橄榄坝水利三团,其余的11月2日到了勐遮,又一分为二,分别发落到水利四团和五团。其中四团的知青200余人,主要来自东城、朝阳两区,分为4个营20个连队,每个连队通常由10几个男女青年搭配组成。这批人暂时被安置在曼勐养、曼来、曼勒、曼行、曼弄、曼岛等寨子里,成为兵团部落最早的拓荒者。
  • 10月17日 曼行水利建设兵团拟定《十一、十二月份施工准备,行政管理工作意见》。
  • 10月22日 第一批北京东城、朝阳区知青离京。11月2日到达目的地后,暂时安置在曼勐养大队各傣族寨子,与傣族乡亲建立了一定情谊。开始在曼行附近自己动手盖建茅屋。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11月24日 第二批北京海淀、门头沟、丰台知青离京。12月4日到达曼行后,安置到各连队,进行驻地建设。其中北京门头沟知青,因故滞留勐海,数日后才到达驻地。
  • 12月11日 第一批上海宝山县知青离沪。20日到达曼行后,安置到各连队,进行基本建设。
  • 12月25日 经中共思茅地委批准,正式成立“西双版纳州水利建设兵团第四团”。
  • 是年冬 在曼行流沙河边,到任的知青开始了开挖截水漕的施工。
  • 从11月到12月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兵团部落的拓荒者筚路蓝缕,砍树斩草,平整地皮,筑建营房。大树作主梁,细枝编墙板,泥草挂墙壁,草排盖屋顶,……拓荒者用稚嫩的双手,简陋的工具,构筑起各自的部落。茅草房错落排列,红土路蜿蜒伸展,木架桥颤颤悠悠。人们望着亲手盖建的茅屋,不无惆怅与悲凉之感,又多少感受到劳动成果的喜悦。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是年底 水利四团初具规模,团部设在临近曼行的山坳里。团、营、连各级主要领导由0282部队现役军人担任,团长魏福娃、政委陈传芳;副职干部由勐海县委派。
  • 全团共分4个营,辖20个连队。以曼行水库即将开挖的截水槽为中心,四个营的部落辐射铺展。一营在流沙河西、截水槽南的山脚边扎寨,二营在流沙河东、截水槽南的山包上安营。三营则在截水槽北刚收割完稻谷的坝子上搭建,田间残留着簇簇的稻草根和未完全干掉的积水,虽然少了开山的披荆斩棘,但须在草房周边开掘深沟,排除积水,以稳固房基。四营安扎在曼行山脚、流沙河西,依山傍水临傣寨。当然,在曼行水库移址曼满后,三、四营也随之群体大搬迁,多了一番迁徙之苦。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团部机构包括工程组、政工组、后勤组等,另有卫生所。除知青外,各连队都安插了一些各民族的贫下中农,对知青进行“再教育”。
  • 1970年1月1日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
  • 1月8日 3营11连(后合并为9连)女生宿舍起火,整排草房化为灰烬。勐海县政府和驻地部队送来棉被等生活用品予以救助,知青之间伸出援手展开互助。一说当晚发生地震,各营连露宿旷野,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 2月27日 上海第二批宝山、青浦知青离沪,于3月9日到达连队,受到先前在任的京沪知青的欢迎,其中青浦知青主要分配在四营。至此,水利四团共安置北京、上海知青1378人。
  • 春 各连队土法上马,轮流施工,使用钢钎、铁锹、扁担、簸箕等简单工具,在曼行流沙河边继续开挖截水漕。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春 全国范围开展的“一打三反”运动波及到兵团,个别知青被无辜牵连,受到不公正待遇。
  • 5月 水利四团拟解散去孟连等地,旋即因故未果。对各营进行整编,由原来的每营5个连缩编成4个连。最后整编为一营1、2、3、4连,二营5、6、8连,三营9、10、11连,四营14、15、16连。
  • 8月11日 为加强政治边防建设,水利四团选调40名知青组成政治边防宣传队,进驻曼勐养大队,历时约一年半。
  • 夏 一批在澜沧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转调勐海,暂时安置到水利四团各连队,与兵团战友共同生活、劳动。一年后由勐海县对他们重新安置。
  • 夏 知青在兵团遇到第一个雨季,各连队在驻地附近种植花生、玉米等,从事副业生产,预备渡过雨季的柴火。因水土不服,很多知青皮肤溃烂,有的患上痢疾。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10月7日 经曼行、曼满两水库施工方案长期的争议和反复比较,领导层一致确定修建曼满水库,并于10月20日报省、专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审批开工。曼满水库由省水利设计院设计,西双版纳州水利建设兵团第四团组织施工。
  • 11月 团部开始筹划由曼行山坳迁往曼满附近山头。三营、四营宿地也开始陆续向拟修建的曼满水库方位迁移。
  • 施工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技工,广大知青边学边干,干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涵洞浇灌使用的1000余方石英卵石是全团干战从两公里外,手捡人挑披星戴月送上工地。经半年多的紧张艰苦劳动,圆满完成输水涵洞的开挖浇灌任务。
  • 是年 兵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和军队思想工作办法,每天坚持“天天读”,有早请示晚汇报制度,并开展评选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等活动。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是年 广大知青对兵团生活基本适应,对艰苦环境有所体验,对开挖截水漕倾注了血汗,对未来去向比较茫然。
  • 1972年1月3日,中共思茅地委书记徐忠启在地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勐海县组织曼满水库水利会战,水利五团以野营拉练形式参加曼满水库施工回填,回填土方27万立方米,筑坝32米,抢过洪水关。并指令上马民工800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1月16日,成立勐海县曼满水利会战区指挥部,县委副书记王海平担任指挥部主任,潘肇彰、赵国铮任副主任。四、五两团知青和勐遮公社民工3000余人汇集曼满水库工地,工地上人山人海,炮声隆隆,车来人往,一派热火朝天大干水利气派。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3月12日,刘明辉传达省委决定:“勐海县曼满水库今年保证不受洪水威胁,大坝回填高36米。”县委很快决定勐遮公社上足907人,西定、巴达民工437人参加回填会战。5月4日,省革委会副主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到水库检查施工情况。事后增调勐海驻军、农垦一师五团干战650名支援会战。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战区群众夜以继日奋力苦战。6月26日,抬头坝(后坝)回填到32米设计高度,回填土方12?5万立方米。
  • 1973年春,县水利指挥部王海平再次组织水建四团和勐海县各公社民工近3500人继续回填会战,前坝平均填到22米,后坝最高达36米。1973年10月以后,水利四团继续回填。
  • 74年初酝酿水利兵团归属或解散事宜,曾有省水利局副局长到五团召开过座谈会,但没有结果。只知道当时五团团长表态,如果水库不建了,把知青分到农场,他的工作不好做。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74年9月的云南省知青先代会,水利五个团的代表与西双版纳地区的插队知青编在一起,兵团的知青甚至不知道水利兵团是什么。
  • 1974年9月,水利四团遵照省委决定撤销,知青归并农垦一师安置。
  • 1974年水利四团撤销以后,京沪两地知青除少部分抽调地方外,大部分迁移到曼老与水利五团合并成立水利大队。兵团也已改回了农场,水利大队为黎明农场的一个分场级单位。后因发生的种种问题被强行拆散分到了东风、景洪、黎明三个农场。
  • 74年的变动主要原因是部队干部撤离水利兵团,而这是全国军队撤出“支左”,取消军管的大势所趋,并不是水利团的特点。是年八大军区司令调防。由于五团的副职干都是农场的,而四团没有农场干部,故把四团并到了五团,曼满水库交给地方。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水利四团撤销后,剩余未完回填土方由勐遮公社组织民工继续施工,经1975、1976两个冬春突击,于1976年4月回填达到设计高程。
  • 1977年又继续开挖溢洪道和支砌迎水坡块石护坡。1977年10月7日,闸门安装完毕,正式关闸蓄水。曼满水库修建至此,延宕8年之久,总算造福人民。
  • 1977年冬,水库关闸蓄水,灌区渠道尚未开挖。时任州委书记的王泽民极为关心,11月下旬,促使勐海县成立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指挥灌区渠道开挖,县委副书记岩弄任总指挥。调集勐遮公社20%的劳力约4000余人,于12月8到26日突击会战,新挖渠道18?5公里,整修4.5公里。会战期间,县级党政机关各部委办局领导曾到工地参加劳动,完成分配任务。1979年后由施甸县民工承包开挖支砌。1981年6月1日到13日,溢洪道两次滑坡,滑坡体深7.6米,总面积5600平方米,滑动力量约4.3万立方米。已建溢洪道挡墙被推倒,溢洪道堵死。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1980年后,曼满水库被省列为病险工程之一,由省水利设计院作加固扩建初步设计。包括加高土坝扩大库容量,增建输水泄洪隧道,重建溢洪道等。其中输水泄洪隧道于1985年由县水利局招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所属一公司中标承包施工,于1987年11月竣工验收,总投资278万元。1988年10月,灌区配套工程经省计委和省水利局批准开工,输水渠道全长25.7公里工程于1990年7月竣工验收。
  • 水库建成后,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78年灌溉15000亩,1989年达到19100亩;水库宜鱼面积800亩,年产成鱼万余斤;向黎明糖厂榨季供水300万立方米;种植茶叶150亩。年收入20余万元。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曼满水库始建至今,有着艰难曲折历程。截至1990年,完成开挖回填土方163.47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92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方1.9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983.43万元,农垦投资255万元(水建四团),群众投劳66.36万工日,投劳折资79.42万元,总计投资1317.9万元。近30年来工程日趋完善安全,效益连年增加。在浩大建设工程中,水建四团、水建五团广大知识青年、勐遮坝区各族群众和全县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勐海驻军官兵、云建一师五团职工,以及历次参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省、地(州)、县工程技术人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 水库现状总库容15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8万亩。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 水库枢纽工程由均质土坝、输水底涵、溢洪道3项建筑物组成。是当地的重要设施。
  • 要不是修建水库,曼满这区域可谓人迹罕至。兵团组建后,下属四个营分驻在流沙河两岸的山坡上,公路是知青来后修建的,虽然是一条简易的黄土公路,旱天漫天飞舞着黄尘,雨天满是泥浆、水坑,但它毕竟是全团近2000号人与外界联系、运送施工物资和后勤补给的生命线。公路的下方有一条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小道两旁都是齐人高的山茅草、灌木丛及参天大树。有一段路一边是峭壁,而另一边则是直上直下的陡坡。小路上时常有山鸡、松鼠、毒蛇、麂子等野生动物出没。
曾经的云南水利建设兵团一一西双版纳水利四团
  • 图片来源于网络,创作不易。转载请注明头条号一一中原蒙古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