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同意願與自由枷鎖的再思考——我們爲什麼叫WILLing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是自由的奠基人盧梭拋給人類的恆久命題。生而自由,是天賦人權;無往不在的枷鎖,有自然條件的種種限制,還有社會方面的種種制約。

“枷鎖”具體說來,有幾個方面:首先從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來看,個人有自由的權利就有相應義務做到不干涉別人自由,這個義務對個人來說相當於一種限制。在物質層面,受制於物質水平,個體的物質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滿足;在精神層面,個人理想總會受到現實的約束;都是自由的枷鎖。

社會共同意願與自由枷鎖的再思考——我們為什麼叫WILLing

自由與枷鎖的對立統一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枷鎖不僅具有普遍存在性,而且具有永久性。因為自由與枷鎖是一對矛盾對立統一體,枷鎖與自由伴生,因自由的存在而存在。從實踐來看,正如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一樣,絕對的自由會導致絕對的枷鎖。所以,絕對自由不可能實現,也說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是相對的自由。

凡論題都有一個大前提。談自由的權利性與義務性,談自由的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都要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本質屬性。如先哲所言,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歷史證明,人作為一種群居性社會動物,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權利與義務、物質與精神都根植於人的社會性。

人的社會性決定著自由的實現離不開社會,要實現個體自由離不開社會有機體的有序運轉。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著個人相對自由,並儘可能以實現所有人的相對最大自由做適應性調整。那麼,什麼社會模式是自由實現的最理想模式?怎麼解決個人自由與外在枷鎖的根本性問題?

社會共同意願與自由枷鎖的再思考——我們為什麼叫WILLing

共同意願的提出

啟蒙思想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這樣說: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 , 使它能以全體共同的力量來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 , 並且由於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結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 ,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盧梭所說的,即是對“共同意願”(General Will)的解答,其著述中的核心概念也正是“共同意願”。

盧梭的題解在創造一種結合形式,個體既能受到集體的保護,又能在集體中保持良好的自由獨立,個體在集體中自由發展。也誠如馬克思所說,自由人組成的社會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支撐與最終歸宿都在追求人的自由發展。

盧梭、馬克思都將自由作為命題,也都將自由作為探究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當然,任何理論都有其侷限性,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有關,與當時物質資料的生產力水平有關。確切說,他們理論的價值在提供一個可能的方向以及實踐的目標。

社會共同意願與自由枷鎖的再思考——我們為什麼叫WILLing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平衡

一直以來,社會中都有這樣一種自由主義思潮,可以說是無政府主義,或者說是去中心化主義,這些人認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自由。在我們看來,這些人是走入了絕對自由的極端。絕對的去中心難以實現,中心化也並不能完全消除,那麼,去中心化與中心化將會是同時存在,並將最終達成一種有效平衡,達成一種共同意願。

不可否認,互聯網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有去中心化的特徵,互聯網的信息共享與連接一切帶來了自由與便利,社會組織也跟著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人第一次可以脫離中心化組織,而與其他人自由協作,進而實現個人價值與利益,如代碼的開源與全球協作,如個體的U盤化生存等。但掩飾不了傳統互聯網的弊端,個人權益隱私無法保障,自由發展就無從談起。

當前的區塊鏈技術應是互聯網技術的一次升級與深化,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能夠克服傳統互聯網的弊端,其共識機制與智能合約能夠實現自由人的自由協作,這種自由協作將提高個人生產力,而且將創造出新的生產力。我們看到區塊鏈這種基於共同意願的新技術,正在重構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副美好未來圖景正在我們面前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