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的道德思想对孔孟等先秦儒家产生了重要影晌

孔子“数称……柳下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孟子也“反复差……柳下惠之德”(《孟子·万章下分赵咬注),柳下惠对孔、孟产生了影响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柳下惠到底在哪些方面对孔、孟产生了影响呢?要而言之,还是在道德的层面上表现较为明显。

柳下惠的道德思想对孔孟等先秦儒家产生了重要影晌

在春秋时期,“仁”字是道德的代名词,生活在春秋前期的柳下惠曾以“仁”评人。“仁这个字,在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中都没有发现。《尚书》二十八篇有一个仁字,《诗经》三百篇有两个仁字,其意义都不很清楚。只是到了春秋时代,仁才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在《国语》中,仁字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外,其它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匡亚明《孔子评传》第181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说,仁“这个字不必是孔子所创造,但他特别强调了它是事实”,这是没有疑问的。一部《论语》,“仁”字凡,绝大多数都是作为道德概念出现的。继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思想体系之后,孟子也对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进行了发挥。既然如此,从柳下惠的口中说出召仁”字,就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柳下惠的道德思想对孔孟等先秦儒家产生了重要影晌

《国语·鲁语上》记,减文仲令国人“祀爱居”时,柳下惠批评道:“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智矣。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韦昭注曰:“仁者心平,故可论功。”有功则祀,无功则否;无功而祀,即为不仁。这与孔、孟“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份》)以及仁者“爱人”(《论语·顽渊》、《孟子·离委下)))的思想是相通的。

柳下惠的道德思想对孔孟等先秦儒家产生了重要影晌

应该说,柳下惠是我国古代较早谈论“仁”这个概念的人。由于文献不足,柳下惠的有关言论仅此一见,但是,前已述及,柳下惠的这一看法却为孔子所接受。我们当然不能说孔子“仁”的道德思想与柳下惠有必然联系,但孔子在柳下惠那里借鉴了某些思想材料却极有可能。学者们在论述孔子思想体系的渊源时,无不认为他的思想受到了鲁国特定环境即当时鲁国国情的影响,那么,处在鲁国社会中的著名人物对孔子的影响就更为直截。杨伯峻先生就说,孔子对春秋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很熟知,有的作好评,有的作恶评,有的不加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