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护为何能把持朝政?靠一个人的计谋,后来多尔衮深得精髓

近期不少人看了电视《独孤天下》,觉得宇文护飞扬跋扈,把持了朝政,很厉害的样子。历史上,宇文护虽然三次废立皇帝,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权臣,但他的起步并不容易。如果没有大臣于谨帮忙的话,宇文护很可能一开始就输了,就不会有后来三次废立皇帝的事情了。

宇文护为何能把持朝政?靠一个人的计谋,后来多尔衮深得精髓

‍宇文泰临终前,把儿子托付给了侄子宇文护,宇文护能不能挑起这个重担呢?不一定。想理解这一点,就得理解宇文泰这个统治集团是怎么一回事。用比喻的说法来简单说说。如果把宇文泰统治下的关中势力比喻为一个公司的话,宇文泰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但宇文泰并不是第一任总经理,第一任总经理是贺拔岳,宇文泰、李虎、侯莫陈崇、赵贵、于谨等未来的柱国大将军都是贺拔岳的人。贺拔岳被刺杀之后,选谁接替贺拔岳的位置是有争议的。在赵贵强烈推荐之下,宇文泰才坐上了总经理这个位置。也就是说宇文泰手下的人,并不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能坐上这个位置,是同事们觉得他有能力从而让他坐的。

宇文泰的确很有能力,也非常有作为。当宇文泰去世之后,谁坐总经理这个位置呢?宇文泰选了自己15岁的儿子宇文觉。前任总经理的儿子坐这个位置,大家一时也不好说什么。宇文泰觉得自己儿子太小,于是让40多岁的侄子宇文护来辅佐,权力落到了宇文护手中。史书记载这个时候“群公各图执政,莫肯服从”,有很多王公大臣不服宇文护,很多人都想能够坐上这个位置。前任总经理宇文泰当初就是和我们平级的,现在他不在了,居然让一个亲戚来管理,凭什么不是我们去接任呢?这家公司一开始又不是你宇文泰家的!争议就这样来了。

宇文护为何能把持朝政?靠一个人的计谋,后来多尔衮深得精髓

总经理想让后代做董事长,产权不明,就避免不了争议。关中势力在宇文泰的发展下,资产是远比当年多得多,甚至可以说没有宇文泰,就没有后来的关陇集团,可是产权呢?那些和宇文泰称兄道弟的人,并不认为产权因此就变成宇文家的了。这个问题扔到了宇文护的面前,宇文护比起那些元老来说,是小一辈的,而且名声地位以前也比较卑微。怎么办?宇文护向和他比较好的柱国大将军于谨求助。于谨说,我受到安定公(宇文泰)非比寻常的知遇之恩,现在国家大事,我必用生命去争取,明天讨论相关问题时,你千万不要退让。

第二天开会的时候,于谨对众人说,如果没有安定公,国家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局面,继位的世子(宇文觉)尽管年纪小,但是中山公(宇文护)是他哥哥的儿子,还接受了顾命之托,军国大事应当由他统一管理!于谨也是元老,他声音洪亮而坚定,史载“辞色抗厉,众皆悚动”,其他人一听于谨这么说,都不敢再说什么。宇文护也立即说,这是家事,自己虽然平庸,但绝不敢推辞!接着,于谨带头向宇文护拜了两次,其他人迫于于谨的威严,也跟着拜。就这样,关于管理权的议论才平息了,宇文护才开始真正接管朝政。不久,宇文护又铲除了柱国大将军赵贵和独孤信,地位就更加牢固了。从后来杨坚篡位相对容易也可以看出,宇文家想把自己从总经理变成董事长的做法仍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宇文护为何能把持朝政?靠一个人的计谋,后来多尔衮深得精髓

接任这种事情其实是很微妙的。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一个流程,就是有人劝进的时候,要谦虚地推让三次,然后才接受劝进。但是,这并不合适所有的场合,所以于谨就特别强调让宇文护不要推让,一旦推让很可能就没有后来了。在清朝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1643年,皇太极去世,谁做继任者呢?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32岁,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在开会的时候,代善说话了:“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按照古代很多继位的谦虚程序进行,他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然后,多尔衮说豪格既然没有继任的意思,那就立福临。说好的“三推让”呢?没有!

不是众望所归时,千万别推让,台上看似轻松的三秒钟表演,背后得有绝对实力才行。还没绝对控股的时候,别装!于谨当年一语定局势,后来多尔衮也深得精髓,知道继位时的奥秘,从而把大权揽入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