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看我介包漿!”隨著這一聲吶喊,文玩界徹底沸騰了,人人拿出自己的文玩、手串,將手裡的物件兒重新調整了在心裡的位置。2015年的文玩市場,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天津瀋陽道每週四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遊客。

文|張三四

01

在一檔節目上,收藏名家馬未都對郭德綱說,當年在瀋陽道碰到個人,手裡拿著個郎窯紅的盤子,管馬未都要價80元,馬未都嫌貴就繃著勁兒,轉一圈回來發現人走了。

郭德綱問:“這個盤子如果在今天拿出來,值多少錢?”

馬未都說:“我想起碼是當時的一千倍吧。”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80元的盤子,到了今天會是當時的一千倍,也就是八萬,這比炒房的收益率高太多了。

1987年,原舊物交換市場已逐步發展成為古物交易場所。1992年,和平區對舊物市場進行改造,並更名為“瀋陽道古物市場”。從此,瀋陽道成了玩家必爭之地,每週四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在這裡擺攤、買賣。

早年間,王世襄、馬未都、馮驥才等文化名家經常到瀋陽道逛一逛,據說他們一經出現,並未像現在明星出現在街頭那樣,蜂擁圍堵,而是大家跟沒事人一樣,各看各的,互不打擾。

馬未都在當年捨不得在週三提前來天津,為了省旅館錢只能是週四趕大早從北京趕往天津,參加這風雨無阻的週四集會。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Mr.Z'Sight,攝於2011年。

先有瀋陽道,後有潘家園。據馬未都說,他喜歡古董的時候,古董不讓進京,就被天津攔下來了,八九十年代的,古董文物都奔向天津。

瀋陽道東入口處最早有一個牌樓,上面掛著“瀋陽道古物市場”的牌匾,為溥佐先生所書,後被拆除新建。這塊匾見證著一個歷史,瀋陽道也成為了全國第一個成立的古物市場。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瀋陽道一側, Mr.Z'Sight攝

民國時期,各路諸侯豪傑匯聚天津,溥儀、張學良、汪士元、胡若愚、張伯駒、張叔誠,還有東陵大盜孫殿英(曾炸開清東陵)都曾在天津留下了歷史的身影。他們也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文物古董。也說明了文玩古董在天津的淵源已久。

有的則是以收藏為主。比如,張學良為張作霖之子,身世顯赫,錢乃小事,多以收藏為主,在天津也遇上了趙四小姐。張伯駒也出身名門,為張錦芳之子,袁世凱的表侄,國寶《平復帖》曾被張伯駒收藏,後捐獻給了國家。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而有的,則是以賣為主。比如孫殿英此類人,是來天津倒賣文物的,文物文物,必然與文化相關,孫殿英乃一屆草莽,認錢不認物,在當初炸開乾隆墓的時候,大量的價值連城書畫被其手下毀掉,當時不覺得那是值錢的東西,只認金銀財寶。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孫殿英故居,位於五大道,臨近外國語學院,現為企業。

大批的文物流入天津,造就了這一行當的火爆。有錢人買,沒錢人也可以拿出家裡的老物品出來擺攤賣掉換錢花。慢慢就聚集成了在瀋陽道周邊的早期市場雛形。

天津的文化江湖,瀋陽道也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古玩集結地。

02

瀋陽道今日的古物市場,不過是昔日文化基因的重現。21世紀的瀋陽道,不僅是各路玩家的樂園,也是很多年輕人愛逛的地方,這裡總是能淘到點小玩意兒,有的人本命年,需要一枚銅錢來壓,就去瀋陽道上買來穿繩掛在脖子、手上。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Mr.Z'Sight攝

但仍舊是小眾,當人們都想去撿漏的時候,這裡早就沒有了漏可撿,而大部分卻是以看走眼為結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規矩——盤道兒。

瀋陽道上的老人兒常客們,至今還保留著天津古玩的許多規矩。他們也是天津文化的堅守者之一。

如果買瓷器,賣家拿出來時,顧客不能直接從人手上接,得賣家放好了,再去拿來瞧瞧,這叫不過手兒。

不管賣家賣的是什麼,10塊還是幾萬塊,問完價再摸,不問價別摸,這也是規矩。

東西買假了,不能反悔,不能退貨,有句話叫“買假了拽牆去”,說明眼力不行,會被人笑話。

店家把東西賣便宜了怎麼辦,也就是一間東西賣了100塊錢,後來一研究,是個好東西,值好幾萬,對不起,不能後悔,這是一諾千金的講究,行裡叫“翻把”。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瀋陽道一瞥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開始的瀋陽道,也仍然是小眾人的聚集地,除了文化水平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是錢。在八九十年代,幾十塊錢、幾百塊錢甚至上千元,也是筆不小的數目,普通人是玩不起的,詩和遠方真的很遠。

03

不知從何時開始,各路門派的手串開始活了起來,光是菩提手串就有好幾種,搞得很多人眼花繚亂,什麼星月、金剛、蓮花菩提、鳳眼菩提、千眼菩提、緬茄菩提、菩提根、千絲菩提、佛眼菩提子等高達20種。

突然有一天,古玩的江湖地位一落千丈,或許是真東西越來越少了,撿漏幾乎不可能了,而且那都是職業玩家的最愛。

“大哥,我這都是拿貨價。”不光是普通的散客買家,還有很多在前幾年那波火爆的時候,散落在天津各地的文玩店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他們都是來這裡批發拿貨的。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瀋陽道一瞥,金剛菩提成捆賣

當詩和遠方也越來越成為熱議話題,手串們也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從最開始為玩家、年輕人所購買,到後來能見到人人手上都戴著一串東西,可見火爆程度。

在達到火爆頂峰時刻,天津頑皮哥和北京輝子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中,他們因文玩手串而起,讓更多人知道了手串這麼個東西。

此時此刻,一串難求,一串12瓣的金剛有錢也不好買,一串橄欖胡素串圓珠稍微好一點的也一串難求。

星月菩提正月,色正,從兩三百元炒到了兩千元,尺寸大小稀缺的甚至更貴。

一對好核桃,在當時已成了硬通貨,甚至現在也價值不菲。

這些被人們稱之為:文玩泡沫。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當核桃農看到核桃這麼價格這麼高,這麼貴,開始大量種植,大量的核桃湧入市場,打響了刺破文玩泡沫的第一槍。

然後是崖柏,世界級瀕危物種、玩法多樣、藥用價值……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之後,崖柏成為文玩圈的新貴,幾年的時間,價格狂飆十至上百倍。瘋狂過後,留下的也總是沉靜,便是崖柏價格要暴跌的傳聞,謠言四死,價格一陣波動,於是廣大玩家選擇了觀望的態度,由於資本市場的火熱,一些人的資金鍊跟不上,崖柏價格直接腰斬一半。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當市場趨近於飽和,人們人手一串,甚至有的人家裡一抽屜全是各種手串、蜜蠟、綠松石、配飾等。

文玩界開始熄火,從最初的瘋狂迴歸了理性。

後來瀋陽道的商販們都分散到很多小型集市去了,週四主力都去了在鼓樓。而瀋陽道的江湖也慢慢成為了傳說。

04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瀋陽道一瞥,有攤位開始出租,攝於2018年夏天某週四。

神話落幕,曾經的繁華,現在更多的是平靜。要知道,週四應該是瀋陽道最火的時候,但當看到如今的瀋陽道,不免有些淒涼,開始有很多攤位對外招租。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瀋陽道一瞥,曾經一攤難求,來晚了就沒了。

來這裡逛的人也比以前少多了,早在以前,瀋陽道早上七八點鐘就已經人聲鼎沸擠滿了人,但現在,已經到了9點,很多攤位還空著,閒置在道路中央。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瀋陽道,虛位以待?桌子已擺好,傘已撐好。

在瀋陽道最中心的地帶,也不在是人擠人的擁堵,可以靜下心的逛一逛,路人不在互相碰到胳膊。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曾經的瀋陽道,買一條手串,就像當年買房一樣,下手不快的話就被別人買走了。而現在,可以安安靜靜的挑選。

各家店面也沒那麼早開門迎客,或許是因為大家都去了鼓樓,人少了,也就沒必要這麼早開門了。這裡曾經是人們絡繹不絕,有買家、路人、進貨的商人、遊客,曾經蒸蒸日上的繁榮與現在的樣子略顯巨大反差。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少部分店家,仍然出攤,風雨無阻,他們或成瀋陽道最後的堅守者。

瀋陽道老了,相隔幾十米外,就是濱江道步行街,那裡依舊繁華,依舊在演繹著摩登時代。

而這裡,有被歲月包漿了30多年的老街、磚瓦。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 隨處可見瀋陽道歲月的痕跡。

瀋陽道一側,被圍欄圍起,一位大叔身材瘦小,地上擺著一個大箱子和一尊佛像,還有零星幾件舊物件,見人駐留,就會說:“這箱子100塊錢就拿走,我就住這旁邊,家裡拆遷,這些東西沒嘛用了。”見路人不說話,又說:“80塊錢也行,80不能少了,介大箱子多好。”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仍然沒有成交,見人要走,大叔急了:“60行嗎,在饒你個手串……”

最後還是沒賣出去,這些家裡的閒置物品仍然放在印著“新飛”字樣遮陽傘下。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旁邊一家店在門口放了一張牌子,上面寫著“營業中,甩賣!”的字樣。這是在以前完全不可能出現的。人們的熱情漸漸退去,瘋狂也走向文化的沉澱理性中。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從沒有停止。

1987年,瀋陽道周邊已初見端倪,原舊物交換市場已逐步發展成為古物交易場所。傳統文化江湖就此在天津踏上了現代的高速列車。

當年以由文玩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頑皮哥、北京輝子,也逐漸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網紅。

誠然,當科技改變生活的概念早已在所有人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金錢、物質已是追逐的對象。但錢,遲早也會成為舊物、老物件、文化傳承中的收藏品,它最終仍然會迴歸文化中去。

瀋陽道“包漿”30年,天津最後的江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