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包漿:鑑別傳世古玉器的重要依據

據滬上知名玉石專家錢振峰介紹,如果說“沁色”是鑑別出土古玉的主要標誌,那麼“包漿”則是鑑別傳世古玉的重要依據。眾所周知,傳世古玉由於經過人的長期盤玩,久而久之,人的精氣所凝聚,玉的表面會包有一層溫潤光澤的油脂,俗稱“包漿”。同時,人的精神氣血又會滲入玉的紋理,使玉的表面佈滿血絲,狀如牛毛,若隱若現,俗稱“牛毛紋”。這種包漿和牛毛紋便是我們鑑別傳世古玉的兩大要素。

無論是“包漿”還是“牛毛紋”,古人講是人的精神氣血所聚,實則是人體的有機物質所致。人體的有機物質凝聚在玉的表面,便成為“包漿”;人體的有機物質沁入到玉的裡面,便形成所謂“牛毛紋”。這些往往使人對玉產生了一層神秘感。如同古玉的其他特徵都可以做假一樣,沁色、包漿、牛毛紋等也可以做假,而且其手段之高,往往幾可亂真。據報載,安徽一個仿古高手帶了一批“古玉”去廣東兜售,被公安機關當作文物走私販子抓獲,這個仿冒高手的“古玉”上的沁色,其實是用顏色煮出來的,牛毛紋則是用木屑薰出來的。

“牛毛紋”的鑑定要點是透過放大鏡審視,一定要有幾根依一定方向排列的、纖細的紋理,如同牛毛,並且要有凹陷下去的現象,才是真“牛毛紋”;若無凹陷之現象者,則多系偽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管作偽的手段如何高明,總是有識別的辦法。例如沁色,做假的顏色不自然,感覺是像塗上去的,顏色比較刺眼、醒目,有膈裂處顏色顯得特別深,縝密處顏色往往進不去;真的因為經過千百年的接觸滲透,往往縝密處也有沁色,有膈裂處沁色雖稍深,但較自然,與整體連成一片。此外,受沁的古玉一般多為籽玉,而做假的受沁古玉大多為山料,在玉質上也有區別。

本文由小古藏發佈,未經允許不得轉載,2018.9.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