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我來到詔安縣官陂鎮的官陂中心小學,卻意外地發現,一直以來在尋找的“張氏大宗”,就在這學校裡。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官陂中心小學所在地在官陂鎮的光亮村,而這座張氏大宗就隱藏於此。多年來,張氏大宗受到學校和當地宗親的很好保護,它始建於清朝乾隆14年(公元1749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擴建,2002年7月入選《八閩祠堂大全》,2007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張氏大宗前面有個大池塘,池塘四周楊柳依依,池塘對面便是官陂中心小學的行政辦公樓。站在辦公樓往池塘對面望,只見垂柳掩映下的祠堂,顯得古色古香。張氏大宗坐南朝北,整座祠堂佔地面積約700多平方米。由門樓帶下廳、兩廊帶天井、拜亭和大廳組成,屋頂屬“三山式”的單簷硬山頂,前後屋脊都是“雙龍搶珠”的剪瓷雕。

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祠堂開一大二小共三個門,大門門扇上畫著兩尊威嚴的門神,兩扇小門都畫著“天官”造型的人物。大門外一對抱鼓石,門前屋簷下兩根八角形的石柱。站在祠堂臺階下抬頭望,只見藍底金字的門匾“張氏大宗”熠熠生輝,祠堂牆壁是飛鳥走獸、各種人物造型的浮雕。

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邁進大門,只見下廳有8根石柱,其中6根方柱,2根八角柱。門樓左上方掛著一塊臺灣宗親贈送的巨大的黑底金字牌匾“尊宗敬祖”。門樓正中又懸掛一塊黑底金字牌匾“張廖祖祠”,是臺灣雲林縣長廖泉裕題寫的,牌匾下掛著橫幅“弘揚祖德”。

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既是姓張的祠堂,為何又有“廖”姓,又叫“張廖”呢? 原來這裡還有一個悽美感人的故事:“張公廖母”、“生廖死張”。元末明初,詔安官陂一帶本姓廖,來自雲霄(其時雲霄尚未置縣)西林的張家先祖張元子,到官陂入贅廖家。張元子深受其恩,臨終囑託後人,子孫生當廖姓,以光母族於前,死歸張姓,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由此形成了詔安縣官陂鎮獨特的客家姓氏張廖氏。自清朝以來,官陂張廖氏陸陸續續到臺灣各地開基發展,繁衍後代,至今,臺灣各地的張廖後裔子孫已有20萬人之眾。而這座張氏大宗,成了連接詔安官陂和臺灣張廖宗親的一條紐帶。在這大宗祠裡的四周牆上,林林總總掛滿了各種牌匾和鏡框,都是臺灣各地的張廖宗親敬獻的。由此可見,官陂之張姓,與全國包括詔安其他地方的張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官陂張氏,還蘊含廖姓在內。張之郡望在清河,廖之郡望在汝水。說起張姓,是全國排第3位的大姓。閩南一帶,肇漳太始祖,乃是唐初跟隨開漳聖王陳元光父子,來閩南平亂的聖王手下部將張虎(字伯紀)。官陂張氏大宗,共有22根石柱,除大門前2根、門樓內8根外,還有12根分別在:兩邊走廊各2根共4根八角柱;拜亭2根八角柱;大廳4根圓柱;大廳後牆2根方柱。大廳上4根圓柱上,有兩副木匾聯,分別是“山嶽毓精善八座高懸煥發斯文由地脈,祖宗綿德澤三臺朗照栽培有意廣天公”和“禋禮重春秋祖若宗典則留貽永憶西林發跡,成家崇節儉承興繼彝倫恪守即流南詔徽音”。

大廳正中擺放兩張供桌,供桌上一個香爐。大廳頂上,雕龍畫棟,梁枋斗拱一斗三升式。大廳正中懸掛一塊巨大的黑底金字牌匾“禋成堂”,便是張氏大宗的堂號了。堂號下掛一橫幅“祖德流芳”。而大廳後的神龕裡,供奉的便是官陂張廖一世至二十世列祖和祖媽的神位,神龕後牆上還有一幅“八仙過海”的彩繪圖。

張廖的故事已經演繹了600多年了,張廖的子孫後代謹記先祖遺訓,一代又一代把先祖精神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作者:沈益群,自號“梅花三弄”,中學高級教師,漳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個性簽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人生信條:鐵肩擔道義!

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