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隔背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秀篆鎮東部,處於福建省南部丘陵地帶兩大高山,龍傘崬和八仙座的中間地帶,省定革命老區基點村,是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旅遊風景區。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1963年上半年,我縣遭遇持續240多天的嚴重乾旱。根據當時考查,災情之重,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都超過有據可查的1903年、1909年、1919年、1933年、1943年和1955年等歷次大旱災,為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旱災。

我當時在縣委辦公室工作,常隨領導下到抗旱第一線,所見所聞,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1

罕 見 的 旱 情

這一年旱情的嚴重,可說是百年罕見。

從1962年10月15日至1963年6月11日(旱情到6月17日才全面解除),即1962年秋收前一個月至1963年夏收前一個月,在整整240天中,全縣大部分地區都沒有下過透雨,山區、平洋、沿海8個月的總雨量,都比常年減少八至九成(官陂總雨量191毫米,城關66毫米,四都85毫米)。

因此,溪河斷流,塘堀乾涸,水庫枯竭。

縱貫全縣南北的東溪,上游只有絲絲流水,下游則一片沙灘,群眾吃水要在沙灘裡挖“籮筐井”。

西溪、赤水溪、石颯溪和其他小溪流,早就完全枯乾。

蜿蜒百里的三姑娘渠道,壩頭進水從秒流量6.7立方米猛降為1立方米,後又降到0.3立方米,水流不出太平地區,因而馬頭水電站停電近二個月。

全縣20個蓄水量在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在3月初蓄水僅有10%,到4月間個個庫底朝天。

一萬多個塘、堀、井,大都泉斷水枯。

地面水幾乎全部枯竭,地下水也越來越短。

全縣能夠自流灌溉的8萬多畝田地絕大部分需要抗旱,另有四、五萬畝則斷絕了水源。

有74個生產大隊(相當於現在的行政村)的8萬多人口吃水發生困難,有的按人配水,有的排長蛇隊取水。

還有些原來被稱為“三年天大旱,豬母可掛金耳鉤”的低窪地方,也都田地乾裂,無水可灌。

許多歷經清代和民國、飽經滄桑的老人,都說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嚴重的乾旱。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2

艱 苦 的 鬥 爭

1962年秋冬的乾旱,對於當年秋收冬種的威脅和影響還不是很明顯,但到1963年的立春、雨水之後仍不見下雨,就直接威脅了當年的春耕春種。

因此,從2、3月間的播種育秧、種植甘蔗、大豆、花生開始,抗旱鬥爭的序幕便在全縣拉開。

接著是插秧、保苗、種植四月蕃薯和黃麻,一連120天,全縣農村的各個角落,都投入了轟轟烈烈、不屈不撓的群眾性抗旱鬥爭。

在“抗旱抗到天低頭,取水取到泉源絕,保苗保到糧入倉”的口號下,各地農民都千方百計開闢水源,劈山引泉、堵溪截流、破潭開渠、挖堀打井、開溝架糟,一了2萬多處,依靠這些“小土群”的辦法,解決溶田11萬多畝,並維持9萬多畝田地的灌溉。

當時,全縣各地出現了許多千方百計開闢水源的動人事例,如:

華表公社樟朗大隊(今深橋鎮樟朗村)有9名幹部上山找水源,翻越8道山嶺,跋涉15條深坑,穿鑽60個石洞,奔跑40多公里,找到72處山泉,開挖3條引水溝,把坑底石洞的點滴泉水引下來,經過一天一夜才流進田裡,解決了125畝旱田的灌溉。

東湖公社(今西潭鄉東湖基點)3月間在東溪裡築起4道攔溪沙壩,堵截溪水,使官洋、馬洋、上陳洋近4千畝田地不受旱。5月間,他們發揚捨己為人的風格,破開攔溪壩讓水給下游5個公社(今深橋、南詔、橋東一帶),後來他們本身出現缺水時,又組織幹部、社員往上游爆破7個為巨石所包圍的大水潭,引出5萬立方米水灌溉上述三洋田。

城關、橋東、深橋、仕江等地農民,在東溪斷流後,聯合縣直機關、企業、部隊、學校,先後兩次出動8000多人次大清東溪,在溪中挖了一條長20裡、寬3米、深1.5米的大沙溝,汲取東溪底的地下水灌溉東溪兩岸的萬前田地。6月上旬,山區猛降一陣大雨,上游山洪暴發,他們又組織3000多人搶築沙壩攔洪截流,使數百萬立方米的東溪水點滴歸田。

全縣各地的小溪流,更是五步一堀,十步一井。溪南公社在12里長的小溪裡挖了425個井堀。下河公社(今梅嶺鎮)田中央大隊215畝田地丘丘挖田頭水堀,一共有136個。梅洲、橋東公社在大片洋田的溝渠中挖堀打井,找到舊河道,光橋東洋在水溝中挖的水堀就有738個。

溪南公社溪中大隊大搞塘中挖堀、堀中打井的“三層樓”取水,並在溪中搭架、井中搭架,硬是把二三丈深的地下水吊上來。全縣新挖的井、堀達一萬六千多口,清理、挖深的舊井、堀近萬口,在當時的條件下,只好依靠這種“螞蟻啃骨頭”的辦法維持大部分田地的灌溉。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在千方百計開闢水源的同時,全縣群眾還出動5.3萬多件抗旱工具,包括水車、吊桶、吊窩、戽斗、水桶,還有少量的抽水機,能夠用上的東西都用上,大家日夜守在田頭,堅持不懈地進行車水、吊水、戽水、引水,把水盤過高山,引過丘陵,把二三丈深的泉水提上灌田。

西潭公社新厝大隊組織百人遠征隊,以10部水車和1臺抽水機,盤水5接,引水23裡,使東徑水庫的水經過60小時流進田地,堅持了17天,維持了230畝田地的灌溉。

華表公社樹美大隊第一生產隊,組織44人在虎空處用22個吊桶盤水17接進行溶田。

埔坪公社堀龍大隊到平和縣盤水引過60多米高的大山。

諸如此類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事例,個縣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在抗旱的緊張階段,縣委、縣府為解決深橋地區的受旱問題,決定建立赤水溪抽水機站。

這個抽水機站位於西姑山坡,國家撥款9萬元,安裝4臺抽水機,共320匹馬力。

3月中旬勘測,4月初立項後馬上動工,5月初即建成投入使用,提水18米高,使深橋地區擴大灌溉面積1000多畝。

由於機械提水顯示了優越性,在抗旱中,全縣的抽水機也從原來的34臺387匹馬力增加到101臺1394匹馬力,使機械灌溉面積達到2萬多畝。

在抗旱中,廣大農民學習龍海的“榜山風格”,聯合抗旱,互相協作,捨己為人,送水讓水

三姑娘渠道上游的太平、大布公社和建設農場讓水給中下游的白石、華表、深橋等公社,在沿渠道各公社、大隊的共同協作下,把渠道水送到最下游的溪南公社,出現“百里送水”的動人局面。

東湖公社先後5次破開攔溪沙壩,讓出100多萬立方米的水給東溪下游的深橋、城關、橋東、溪南、含英5公社灌溉田地近萬畝。

這些天,使“天下農民是一家”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3

豐 碩 的 戰 果

在4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抗旱鬥爭中,當時的中共詔安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人,始終堅持深入抗旱第一線指揮戰鬥,參加戰鬥。

縣委第一書記羅全貴大部分時間在農村,多次與社員一起參加抗旱勞動,並直接幫助基層解決了許多帶有關鍵性的問題。

縣委副書記張全成,晝夜為抗旱開恰闢水源奔波,兩三個月中沒有很好地休息過,兩眼熬得紅紅的,東湖公社的多次清溪和堵溪、攔洪,都是他親自奔走、具體組織的。

縣委的其他副書記、委員,縣長、副縣長,也都日夜奔忙,廢寢忘餐,指揮和組織著全縣的戰鬥。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各級政府在物力財力上給農民以大力的支持。

省政府派了地質隊為我縣勘探地下水源,調給我們60臺抽水機,支持建設赤水溪抽水機站,同時發放了67萬元貸款、19萬無償投資、236萬斤救濟糧、2.5萬元救濟款,使我縣的抗旱鬥爭得以順利開展。

艱苦的鬥爭,帶來輝煌的勝利和豐碩的戰果。

受旱8個月,抗旱4個月,全縣仍然保持著群眾思想、社員生活、市場物價、社會治安“四穩定”,同受旱只有120多天的1943年那種田園荒蕪、農村破產、物價暴漲、人心惶惶、農民流離失所、搶劫偷竊遍地蜂起的慘景對比,真是天淵之別。

這一年的早季,全縣搶種早稻11.3萬畝,完成計劃82%;搶種花生4.4萬畝,完成計劃113%(部分田地改種花生);種植甘蔗1.04萬畝(完成計劃104%)、大豆4700畝(完成94%),還有四月蕃薯5200畝、黃麻1200畝、雜糧6800畝,春種總面積完成計劃85%。

許多地方的田地是“丘丘受旱,丘丘抗旱,丘丘有種,丘丘有收”,出現了“旱天不旱地,旱災不旱市

”的奇蹟,群眾說:“過去受旱一片白,今年受旱到處青”。

早季雖然減產,但收成還算不錯,全縣早稻總產量33.85萬多擔,完成原定計劃61.6%,每畝平均還收成近300斤(1962年是正常年景,早稻每畝平均是398斤),其中有56個生產大隊、523個生產隊(約佔全縣生產大隊、生產隊數的四分之一)的早稻比1962年增產;花生收成4.26萬多擔,完成計劃45%,每畝平均97斤。而晚季則獲大豐收,全縣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44.48萬多擔,比1962年的152.56萬多擔,僅減產5.3%。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本期完】

作者:傅崇毅,原詔安縣文化館副館長,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專注探索和研究詔安文化事業。微信公眾號:隔背村(id:gebeicun)。

那就關注我們吧

詔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旱災,240多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