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傳統手工錫器與白鐵件

錫器是以錫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屬製品,多為生活用品、傳統嫁妝、儀仗道具、佛事法器、釀酒作坊的蒸餾器等。詔安位處福建省最南端,毗鄰廣東省,飲食、用具、風俗習慣等與潮汕地區相近,民間迎來送往、嫁娶、祭祀等禮節甚為講究,離不開錫器。

詔安:傳統手工錫器與白鐵件

早期,居家住戶或多或少都有些錫制生活用具如:暖鍋、酒壺、酒杯、溫酒具、錫碗、錫盤、茶壺、茶杯、茶葉罐等,還有祭祀用的香爐、燭臺、豆油燈等錫製品。最常見的就是錫暖鍋、錫酒壺。

錫製品的需求量多了,便有了“打錫鋪”作坊,以前,打錫鋪主要在縣城的燈籠街及中山路,前店後坊。另外,山區及鄉鎮圩場所在地也有個別打錫作坊。

錫器為何能被廣泛使用?原因是錫具有良好的特性,首先,錫對人體的危害甚小;第二,錫製品密封性好,可長期保持儲物的色香味;第三,錫具有優美的金屬色澤,還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能,能體現每一道加工的細節;第四、錫製品格調清新、高雅動人……。人們對錫器素有“盛水水清甜、溫酒酒甘醇、貯茶色不變、插花花長久”的讚譽。

錫藝盛行始於明代永樂年間,主要流行於雲南、山東、廣東、福建等地。據記載,民國時期,詔安有楊春記等錫器作坊2家,萬成、萬武等錫鋁冶煉作坊,主要製造暖鍋、酒瓶、茶葉罐。1954年成立白鐵、錫器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955年,成立手聯白鐵社、錫器組。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錫器製作在詔安都很風行。

錫器製作採用的材料多為高純度精錫,其手工製作過程處處體現技術。製作流程主要有熔化、壓片、裁料、造型、捶打、焊接、刮光、鏨花、雕刻、嵌銅等多道工序。需要木槌、鐵錘、剪刀、圓規、鉗子、刻刀、松香、烙鐵(俗稱“火雞”)、泥爐、量尺等工具。大概的製作過程:

1、取錫板。錫放入鍋內,加熱熔化成了液狀,迅速地把錫水倒入壓板內(兩塊相扣紅磚),把錫水壓成厚薄均勻的錫片。

2、取樣加工。利用剪刀、圓規、木槌、鐵錘等工具,裁去毛邊,焊接(抹上松香,點錫)、輾、打(拍)、剪的方法,製成胚胎(個別製品可通過用木製模具塑型),再反覆多次錘打。

3、刮光。刮光是細活,用傳統的腳蹬轉動軸承的方法,把已定型的錫器固定到轉軸上刮、磨,錫器的光亮度就是這道工序。

4、焊接配件,在製品表面刻上花紋字句,並用鋼印打印字號。

5、再打磨、上漆,根據需要或用銅鑲上,鎏金,這樣的製品更顯得高檔、精美。

錫器的精美,在於外形,也在於圖案,成功的雕刻能賦予器具更多的內涵和靈動之美。這個環節,需要獨具慧心,心手配合,因為,錫器不是平面,它有一定的弧度。

錫器加工的過程中還有許多技術要求,如焊接的溫度要適中,太熱了會焊出窟窿,太冷了,焊得不結實,這其中拿捏的適度是長期的經驗積累。老師傅製作的錫器,表面根本看不出有接縫,手指頭伸到壺裡面才能摸到細小的焊接縫。錫器粗坯錘打過程中,力度要均勻,要反覆錘打,不然,製品壺壁會厚薄不均。刮光要先用車刀,再用粗布,一把錫器需要打磨多遍,直到表面光亮。

詔安:傳統手工錫器與白鐵件

當筆者來到楊國雄師傅的錫器加工行時,店內的櫃子,紅布為景,裡面擺滿了用錫製成的暖鍋、酒壺、酒杯、茶葉罐、燭臺、豆油燈等物件,在燈光的照射下,器具顯現出平整光滑的線條和金屬特有的閃點,這些都是楊師傅的作品。他從藝至今已幾十年,是打錫的行家裡手。楊師傅是家傳手藝,從其爺爺楊粦圖,到他父親楊佛寶,再傳至他已三代,鋪號為“楊家廣和春記”。同樣的,打錫工藝精湛的林漢武師傅也是家傳手藝,從其爺爺林金髮,到他父親林隆華,再傳至他已三代,鋪號為“詔安順隆金記”。另外,還有梅塘的溫浩生、溫國章父子師傅等。這些師傅的祖籍皆為廣東省大埔縣。

詔安:傳統手工錫器與白鐵件

筆者印象中,打錫師傅也會製作白鐵件。以前縣城及鄉鎮有多家白鐵作坊,其中較大型的工場有:七街“廣美廟”前的白鐵社,六街“純良巷”巷口的白鐵社修配工場等,不過,白鐵製作的鼎盛持續時間也就二、三十年之久。

白鐵是鍍鋅鐵皮的俗稱,厚度一般在1毫米左右。它有不易生鏽和耐腐蝕的特點,曾廣泛地用於製作鐵桶、吊桶、水壺、煙囪、漏斗、管道等生活和生產用具。

詔安:傳統手工錫器與白鐵件

師傅靠著幾樣簡單的工具,通過畫圖、裁剪、接縫等一系列工序,將一張張普通的白鐵皮製作成一件件精緻的白鐵成品。師傅使用的工具有大小剪刀、錘子、尺子、木槌、鐵砧墊、烙鐵等,大剪刀一尺多長,剪鐵就象剪紙一樣。

師傅製作白鐵件多是冷拼,少動炭火焊接。製作過程中,畫圖剪裁是重點,一刀下去,要準確無誤,剪多了,浪費;裁少了,成不了型。白鐵製品的每一處銜接需要用手工折壓,剪、切、敲、錘……,相互扣接而成;工夫要做到“線直面平”。師傅的手藝好壞,體現在敲打上:敲打過了,傷了鐵皮不經用,還容易生鏽;打得不夠,不僅接不穩固,而且會漏水漏氣。比如做鐵桶,需要剪邊,翻邊,扣邊,壓縫,焊接等工序,製作時,師傅嫻熟地將一鐵片剪好,然後放在砧墊上順著邊緣用錘子敲打成型,再配上其他配件。

再如澆水壺,圓弧形的壺外周,得一點一點靠手掰。手藝越是老到的老師傅,彎出的弧度越規整。

楊國雄師傅與白鐵皮也打了40多年交道。一把剪刀裁出輪廓,一把木錘敲打成形,製品既美觀又實用。

詔安:傳統手工錫器與白鐵件

採訪時,師傅告訴筆者,現在仍在從事打錫的師傅較少,但錫器仍舊有一定的市場,只是它的功能從實用逐漸轉變為收藏和觀賞。詔安旅居新加坡、臺灣等海外鄉親,探親時,常會帶上一兩件手工打造的錫器,以聊慰他們思鄉思親的情懷。

至於白鐵作坊,縣城、農村圩場還有多家,不過,白鐵製品已逐漸被塑料等製品代替,目前還的從事打白鐵的師傅有:沈貴發、沈建聰等多位師傅。

但不管是打錫還是白鐵,富有經驗的師傅老齡化嚴重,而年輕從業者甚少,傳承不容樂觀。

本文來源 | 福建南大門官網 林惠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