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美食人人喜歡,但在山東的方言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如果我們只選一樣美食,做為中國人最喜歡的食物的代表,估計絕大部分人會選餃子。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肯定有它的道理。

餃子是公認的稱呼,但各地方言不同,對它也有不同的叫法。即使在同一個省,比如人口大省山東,各地區的叫法也不相同。

這種美食人人喜歡,但在山東的方言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我自己所在的山東青島地區,土話中把餃子稱為箍扎(音),而且過去的做法中,包餃子用到的肉餡是切碎的,不是絞碎、剁碎。

從前生產力低下,物資缺乏,人們生活艱苦,只有年節等重要的時候才鄭重地吃一次餃子,當然要認真對待,所以“箍扎”這個名稱肯定不是隨便來的。

到古代文獻中查找有餡的食物,《東京夢華錄》中,北宋的汴京夜市裡有一種“細料餶飿兒”。《武林舊事》中提到杭州的市面上有“鵪鶉餶飿兒”,都是同一類的帶餡的麵食。把“餶飿兒”與“箍扎”聯繫到一起,讀音有一點點相似的地方,但總歸有些勉強。

明代有一本小說中寫到了這種餶飿兒的吃法,是用盤子託著,吃的時候,賣家先要用竹籤把餶飿兒串起來,再送給食家一點鹽。這樣的吃法和今天水餃的吃法差別很大。

這種美食人人喜歡,但在山東的方言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在山東的中西部地區,餃子有許多不同的叫法,比如濟南等地的土話中,把餃子稱為扁食,青州、濟寧等地稱為包子,這些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叫法,比如彎彎等。

這其中,扁食這個名字的使用範圍大大超出了山東。

《帝京歲時紀勝》中提到,北京的十二月,有一種“扁食包細餡”,在同一月份,還提到了“葷素細餡水餃”“玉葉餛飩”,看起來,扁食似乎又和餃子、餛飩有一些差別。

在更早的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山東的東平府清河縣中,就有一條扁食巷,說明扁食的歷史相當久遠了。

這種美食人人喜歡,但在山東的方言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明末清初小說《醒世姻緣傳》中也多次提到了扁食,書中的主人公是山東人,主要在山東濟南附近和北京等地活動。書中第二十九回,這樣形容洪水淹沒的村莊:“那些人家渾如大鍋裡下扁食的一般”,說明當時使用大鍋來煮扁食。

第八十一回,狄希陳要到北京的察院去告狀,一大早,岳母童奶奶和丫頭調羹早早起來,“點上燈,調羹包的扁食,通開爐子,燉滾了水,等狄希陳梳洗完了才下。”

從這段描述來看,這裡說的扁食就是水餃。

清代北京的市井小說中,也提到過扁食,比如《品花寶鑑》中,兩個混子跑到琴言的下處來敲詐,琴言送出兩吊錢,他們嫌少,罵道:“兩吊錢叫太爺們吃什麼?告訴你,太爺們是不上白肉館、扁食樓的,一頓飯那一回不花十吊八吊?”

這種美食人人喜歡,但在山東的方言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他們口氣狂妄,聽他們的意思,扁食樓在當時算不上高檔的地方,但是,與白肉館相對,應該也是指的餃子。

不知道朋友們的方言中,是如何稱呼餃子的。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