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看60、70、80後記憶里的暑假歲月

追憶似水年華,看60、70、80後記憶裡的暑假歲月

追憶似水年華,看60、70、80後記憶裡的暑假歲月

“童年縮成一粒沙子,陷在我的眼睛裡面,逼迫我不停地流淚。明明就在眼前卻看不到,明明已隨時間走得很遠,但疼痛感卻異常清晰猶如切膚。”郭敬明的這段文字,足以道出童年在大家心目中的滋味。相比如今的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旅遊體驗,當年的暑假,留在腦海的,更多的是農忙、農村、玩耍……

追憶似水年華,幾十年前的暑假經歷,驀然回首,彷彿只是回憶昨日故事。不同年代的暑假,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感受。

60後:清晨五點起下田割禾去

出生於1960年的陸建華,已經當上爺爺了。最近幾年,他在暑假期間忙碌起來,他幫孩子帶著上小學的孫子,每天準時接送補習班。回想起自己童年的暑假,他說苦樂摻半,一半屬於農忙,一半屬於玩耍。

忙:天剛亮隨大人到田裡割禾

“每年7月,稻穀收成,我們這裡把它稱之為‘割禾’。”陸建華回憶說:“記得每年暑假剛開始,我們就要隨大人下田割禾。天氣炎熱,爸媽選擇早點下田。每天五點鬧鐘響,那時爸媽已經做好早飯。白米飯、鹹魚蒸豬肉、青菜,這是早飯的經典搭配。大人們吃兩三碗白米飯,生怕不夠力氣幹農活。此外,大家還準備好餅食、足夠的茶水帶到田裡備用。”

追憶似水年華,看60、70、80後記憶裡的暑假歲月

陸建華說,早起下田並不是一家特殊的做法,而是大家慣性的做法。所以,每到暑假開始時,清晨五點多,公路上就出現割禾隊伍。“我們用斗車載著人力打禾機,一家四五口人,幾家人相約出發,步行到2公里外的田地割禾去”。

“還小的時候,大人不允許我用鐮刀,我就在田裡玩。”陸建華回憶:“成熟的稻穀整齊地立在田裡,我喜歡蹲下來鑽進稻穀林裡。每家的田地之間有一條小水溝隔著,我們小孩子喜歡到小水溝裡玩,用樹葉把水裡的小魚苗兜起來,非常有趣。餓了就去吃幾塊餅,偶爾被大人安排去收拾禾稈草。那時最喜歡看大人打穀,他們一邊用腳踩著打穀機,一邊用手把大捆大捆的稻穀放進機器裡打,隨著呼呼呼的聲音,稻穀落到機器裡,禾稈草放一邊去。當時覺得這環節特好玩,特別想嘗試一下,但大人認為危險,禁止我們靠近打穀機。”

陸建華說到小學四五年級時,開始加入農忙隊伍,這時才發現原來收割是那麼辛苦。“拿著鐮刀,玩著腰,臉朝土地背朝天,不斷重複著同一動作。四五小時後回家吃午飯,烈日當空,扶著在斗車上的打禾機走路回家,真有種說不出的辛苦。不過左鄰右舍互相幫忙,譬如這三天集中力量幫這家人收割,那三天集中力量幫那家人收割。人多力量大,而且人多話題多,大家幹勁十足,幾天就把稻穀收割完畢,然後再轉戰到另一塊田地。那種鄰里之間的互助互愛,至今難忘”。

樂:曬穀場成為瘋狂玩耍場

收割完畢,進入曬穀程序。每天早上太陽出來時,大家在地堂上把一袋一袋的新谷鋪平在地上,偶爾用耙翻一下,讓新谷的水分儘量揮發掉。到太陽下山時,大家又忙著把稻穀裝進袋子裡,一袋一袋的新谷堆放在地堂的牆邊。

追憶似水年華,看60、70、80後記憶裡的暑假歲月

“我們可喜歡這些稻穀堆,爬上去,再跳下來。”陸建華說:“女孩子喜歡在谷堆上,或者靠著谷堆旁邊,一起唱歌。傍晚的飯後,微風吹來,月亮掛在天空,三兩個小女孩在唱《聽媽媽說那過去的故事》《讓我們蕩起雙槳》,有些人把家裡的竹床搬過來,躺在上面,一邊搖扇子一邊享受夏日的寧靜。”

陸建華說:“我們的暑假就是這麼淳樸,在農忙中度過,雖然有點苦,但也非常快樂。”

70後:冰棍汽水公仔紙應有盡有

對比60後,70後的暑假顯得娛樂多了。今年41歲的黃麗茹已經是2個孩子的媽媽,對比孩子如今的暑假,電子產品、興趣班、夏令營等,她感慨地說:“我們當年的暑假,淳樸得很,而且樂趣無窮。”

玩:那些就地取材的遊戲

“當時的娛樂節目不多,很多都是就地取材的。”黃麗茹回憶說:“我們也有暑假作業,但很快做完。記得附近有兩個要好的同學,我們在放暑假的第一週集中一起寫作業,我家的圓形木桌上,我們把作業攤開認真地寫。我的弟弟很調皮,總喜歡加入我們的隊伍,於是我教他簡單的計算題,他學得很快。為了讓他不打擾我們,我給了幾十條計算題他,他非常開心地去算了。我這個姐姐對弟弟的啟蒙還做得不錯,後來他上學了,一直在級裡位列三甲,到現在我還經常開玩笑地說,他今天的成就還得多謝我當年的那些數學題。”

當年的暑假作業不算多,黃麗茹說大家完成作業後,就是漫長的玩玩玩了。“沒啥玩具,女孩子喜歡穿珠,五顏六色的小珠子,形狀各異,我們做成不同款式的手鍊、戒指、項鍊,穿戴在身上,感覺特別漂亮。男孩子的遊戲我們也玩,那時流行‘公仔紙’就是把西遊記等的人物角色印在紙上,做成小小的卡片,我們比誰的數量多,比誰的公仔紙厲害,把公仔紙有圖案的一面朝地面放,背面向上,一個空心掌下去馬上翻開,利用翻開瞬間的牽引力把公仔紙翻轉過來,翻轉成功的就是贏,翻轉不成功的就是輸”。

追憶似水年華,看60、70、80後記憶裡的暑假歲月

除了玩各種小遊戲,黃麗茹說幾個要好的女孩子還學著“做大戲”。“每逢喜慶節日,村裡都請粵劇戲班來演出,每一場粵劇我們都看完,特別喜歡看舞臺上女孩子的打扮,金光閃閃的,非常漂亮。暑假的時候,我們把長頭髮梳成古裝的樣子,把親手做的珠子飾物戴在頭上,再找來一些長裙子或者被單披在身上,分配好角色,開始演粵劇。現在回想起來還挺幼稚的,不過當時感覺特好玩”。

吃:那條冒著白霧的冰棍

“當時沒有什麼零食吃。”黃麗茹回憶說:“暑假大大的太陽,很熱很熱,看著小商店裡的冰棍就是嘴饞。好不容易讓媽媽給點零花錢買一條冰棍,看著小商店老闆從冰櫃裡拿出冰棍,粉紅色的,有點通透,表面一層白霜,還冒著白霧,一口咬下冰涼冰涼,特別珍惜這些機會,可能一個暑假就能吃到那麼一條了。還有汽水,當時的汽水玻璃瓶的,喝到嘴裡透心涼。”

對於70後來說,零食大部分來自樹上,例如黃皮、番石榴等。“雖然現在零食和飲料琳琅滿目,但總難吃到當年的味道。現在我喜歡買沙士汽水,小時候就沙士和橙汁兩種,我特愛喝沙士。不過,時代在進步,孩子的生活越來越豐富。我們的這些暑假經歷,只能作為分享形式和孩子們說一說。如果他們願意,或許我可以帶他們到一些小村莊感受一下淳樸的暑假生活”。

80後:河涌邊埠頭旁各種土遊戲

在泥土裡挖蚯蚓、蟛蜞,自家做的釣魚竿,爬樹摘番石榴……對於32歲的Joe來說,老家附近的埠頭旁載滿了他的假期樂趣。

泥土挖蚯蚓自制釣魚具

“我家後面就是河涌,河涌旁是一片泥土,我們在竹林裡找來小竹子做魚竿,用縫衣服的針線做吊鉤和釣繩,用洗衣粉溶在水裡倒在泥土裡,不一會兒蚯蚓就鑽出來,我們把蚯蚓抓起來,放在小盒子裡,作為釣魚的餌,一切準備就緒,就似模似樣地搬個小凳子,坐在河涌邊釣魚。”想起以前的DIY漁具,Joe突然間樂起來。“相距最後一次這樣釣魚,已經有20年了,現在我們都到漁場裡釣,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追憶似水年華,看60、70、80後記憶裡的暑假歲月

“當然,我們大部分釣到的都是很小的魚。然後我們在河涌旁溼潤的泥土裡找蟛蜞。”Joe說蟛蜞是一種很小很小的蟹,這種蟹喜歡在河涌旁的溼潤泥土生活,泥土上一個一個洞,那是蟛蜞的家,他們釣魚後抓一堆蟛蜞,拿回家讓家裡人處理。一般到了吃飯時候,一鍋香噴噴的“魚毛蟛蜞粥”便端上飯桌。

拿著膠盆到河涌游泳

暑假正值炎夏,游泳是最好的選擇。當年的游泳,不像現在那樣進游泳場。Joe說小孩子拿著家裡的膠盆就下湧游泳。“不會遊的,把膠盆浮在水面,雙手抓著盆的邊緣就能遊動了,會遊的直接在湧裡撲通撲通。農村教游水的方法是,大人抱起小孩往河涌裡一扔,扔幾次自然就學會游泳了。以前村民食用的都是河涌水,所以很乾淨,也相對安全。不過我還記得剛剛下河涌,踩到腳底都是泥漿的感覺,很難受,學會游泳後就基本不踩到河底,下水後一直遊,累了就游回岸邊”。

“我們農村學的游泳方式叫‘狗仔式’,遊起來有點像狗在水游泳的樣子。”Joe說:“游泳的埠頭旁有一棵番石榴樹,是我伯父種的。遊累了,我們爬到樹上,尋找熟透的番石榴,摘下來享用,非常美味。”


◎記者手記:

童年快樂最難得

相比60後、70後和80後,90後和00後的暑假似乎更色彩斑斕,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夏令營層出不窮。有人批判如今的孩子沒了童年,有人呼籲讓孩子重拾童年。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們不是孩子,不能以大人的角度去評價如今的孩子是否過得快樂,最有發言權的還是孩子本身。

記得一次採訪擊劍學員,一位六年級的男生告訴我,他媽媽帶他嘗試了幾十個興趣班,為的就是要找出他的興趣點。當時我覺得這孩子怪可憐的,但談起話時才發現,他很享受這過程。他說接觸了很多新奇的體育運動,大多都有點了解,最後選擇了擊劍。每週2次訓練,再忙也去練。原本體育成績不合格的,訓練後都合格了。更重要的是,他說同學群,特別是男生,平時喜歡打小架,就是沒有身體傷害的前提下娛樂性打一下架,以前每一次都會輸,但參加體育訓練後可以贏了。我看他臉上的那種自信的表情,其實那就是他童年的樂趣,或許多年以後回想起,那種打架贏了的感覺是童年的味道,而這種味道有賴於對多種體育培訓的嘗試得來的。

如今還有各種興趣班,各種夏令營,各種體驗式的旅遊,家長們似乎都希望孩子返璞歸真,去接觸大自然,去實踐。因為孩子困在城市的高樓裡太久,大家都希望把孩子放回自然體驗樂趣。記得去年一個江門的收割稻穀的體驗之旅,吸引了不少家庭參與,烈日當空,大家參與收割,樂趣無窮,儘管曬黑了,但收穫了他們想收穫的,足矣。

所以,我們無法評判怎樣的假期才是好的假期,怎樣的童年才是好童年。當孩子多年以後回憶起曾經的這段經歷,如我們60後、70後和80後那般回味無窮,那就是珍貴的假期,珍貴的童年。社會在進步,生活水平在提高,如今的童年更賦予了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的意義。

【記者】王豔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