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爲何兩次動用「特權」調動兒子粟戎生?

核心提示:1966年,粟戎生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在兒子的就業去向上,粟裕利用了自己的“特權”:組織上沒有把粟戎生分配到研究機關,而是分配到雲南前線某地空導彈部隊。

粟裕為何兩次動用“特權”調動兒子粟戎生?

粟裕與粟戎生(右)

幾乎從不談家務瑣事

“父親和我聊天,話題從來都與軍事相關,幾乎不談家務瑣事。”粟裕長子粟戎生回憶道,父親從小教他打槍。週末時,他和弟弟粟寒生放假在家,只要有空,父親就帶兄弟倆去靶場實彈射擊。

“有一次我擦拭他保存的幾支槍,將狙擊步槍的瞄準鏡取下來了,他很生氣,把我訓了一頓。”粟戎生說,氣頭過了,父親才向他耐心解釋,拆卸瞄準鏡會影響射擊精度。

粟戎生回憶,父親有自己的“文房四寶”:槍、地圖、指南針和望遠鏡,尤以地圖為甚。“父親的臥室裡,四面都掛滿了地圖。世界上哪裡發生了動盪,父親就掛哪裡的地圖。”

粟戎生說,父親有時會突然對他發問,哪個縣在什麼地方、周圍有哪些縣、相互關係如何?自己答不上,父親就不高興。父親自己則是不怕考的,幾乎對全國所有縣的位置都瞭如指掌,對自己常年征戰的華東地區,他甚至記下了相當多的小村莊。

粟裕為何兩次動用“特權”調動兒子粟戎生?

兩次動用“特權”調我到前線

1966年,粟戎生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在兒子的就業去向上,粟裕利用了自己的“特權”:組織上沒有把粟戎生分配到研究機關,而是分配到雲南前線某地空導彈部隊。

“在部隊最好是從戰士當起,取得逐級經驗,半路出家,基礎是不紮實的。”粟裕對兒子說。在前線的4年,粟戎生先後當了戰士、班長、技師、排長,跑了上千次戰鬥警報,住了一千多天帳篷,經歷了十幾次移防。

1969年秋,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導彈部隊移防到內地,訓練和生活條件大大好轉。父親再次動用“特權”,將他調往北線一個進入反侵略戰爭等級戰備狀態的野戰部隊,條件更加艱苦了。

“艱苦和死,哪個更難受?”這是粟裕當年在武漢受訓期間,教員問的問題。粟裕將這個問題拋給了粟戎生,說:“死的過程很短暫,艱苦是要熬很長時間,要耐受。當兵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緊張。”這或許解釋了粟裕兩次動用“特權”的原因。

粟裕為何兩次動用“特權”調動兒子粟戎生?

粟戎生夫婦贛江邊祭奠父親粟裕大將

父親的骨灰裡篩出3塊彈片

1984年2月5日下午4時33分,粟裕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後來,粟戎生從父親的骨灰裡篩出來3塊彈片,“一塊大的,黃豆粒那麼大,兩塊小的,綠豆粒大小。”

1930年2月下旬,身為支隊政委的粟裕在贛南作戰時,一發迫擊炮彈在粟裕身旁爆炸。3個月後,粟裕傷愈歸隊,卻莫名染上久治不愈的頭痛病。直至手捧父親的骨灰盒,粟戎生才知道父親的病因。

“父親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物質上的東西,除了這三塊從骨灰裡篩出的彈片。我們把最大的一片捐給了國家,剩下的兩小塊,可以說是我們全家的傳家寶。”粟戎生說。

粟戎生記得,父親曾說:“全國解放以後我帶你們回湖南老家。”然而,直到父親去世,都沒回過老家。

後來,粟戎生才理解了父親“全國解放”的含義——包括臺灣在內的全部島嶼也要收復。“爸爸的臥室裡,始終掛著臺灣省地圖,直到他去世。”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網,作者:劉智宇,原題:長子憶粟裕:父親骨灰裡曾篩出3塊彈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