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蕪湖——蕪湖珍貴老照片〖天下糧倉〗

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有四大米市聞名全國,幾乎掌管著全國各地百姓的“口糧”。它們分別是無錫、長沙、九江、蕪湖。

蕪湖歷史悠久,自唐宋時期即有興建糧倉、屯糧轉運的記載。明中葉以後,蕪湖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皖中皖南所產的稻米也多在此集散,成為“舟車輻輳,百貨興聚”的沿江重鎮。

而蕪湖能成為聞名海內的“四大米市”之一,離不開人為的因素,其中就與清朝末年的一個重要任務李鴻章有關。

記憶中的蕪湖——蕪湖珍貴老照片〖天下糧倉〗

2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後,蕪湖被闢為通商口岸。1877年,李鴻章奏請清政府,將鎮江七浩口的米市遷至蕪湖,這對蕪湖米市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李鴻章還授意當時駐蕪湖道員張蔭恆,去鎮江勸說米商遷蕪。

張蔭恆是廣東南海人,他利用同鄉關係與廣幫、潮幫米商會面,並許諾如若先行遷蕪,將享有各種優惠條件。在張蔭恆的勸說下,廣潮幫米商率先遷來蕪湖。煙(臺)、寧(波)兩幫米商也緊步後塵,接踵而至。

《江廣米行重建會所碑記》中曾記載:遜清光緒八年,李文忠公請准將米糧市場由鎮江七浩口移植於此。至清光緒八年(1882年),蕪湖米市正式形成。

記憶中的蕪湖——蕪湖珍貴老照片〖天下糧倉〗

3

蕪湖米市素有“南宣北合”之稱,源源不斷的稻米,由南北運河運至蕪湖,極大帶動了蕪湖的內河運輸業。與此同時,各行各業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1927年以後,蕪湖米市便江河日下,景象全非了。

1927年以後,安徽各處天災不斷,糧食收成銳減;外國米糧的大量進口、鐵路交通逐漸便利等多重原因,導致蕪湖米市快速萎縮。

1937年12月,蕪湖為日軍佔領,米市稻米全數為日軍沒收,隨之而來的汪偽漢奸又助紂為虐,充當日本洋行買辦,強行蒐購“限價”稻米,許多米商叫苦不迭,對原本就萎靡不振的蕪湖米市造成了又一次沉重的打擊。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官員的腐敗使米市雪上加霜。他們和當地軍、政、財界人物沆瀣一氣,官商一體,在蕪湖開設米號、米行、礱坊、堆棧等,多達300多家,蒐購稻米,囤積居奇。

1948年的“八一九限價”,更給米業帶來深重的災難,米商限價售出的糧食嚴重蝕本,加上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壓的米市岌岌可危。

記憶中的蕪湖——蕪湖珍貴老照片〖天下糧倉〗

4

1945年至1949年間,蕪湖米市業務蕭條,市面冷清,米行凋敝,多數職工被解僱,不少米商改從他業,另謀生路。幾年間,稻米出口從未突破200萬石,遠不及鼎盛時期的四分之一。

新中國建立後,蕪湖米市曾起過積極的作用。1953年下半年,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後,米市也因之不復存在。

1984年7月20日,蕪湖米市重新開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蕪湖米市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記憶中的蕪湖——蕪湖珍貴老照片〖天下糧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