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爲什麼貶低李世民、岳飛?

手持赫魯曉夫的玉米


我們先看呂先生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論:

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武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強盛,乃承季漢魏晉南北朝久亂之後,宇內乍歸統一,生民幸獲休息,塞外亦無強部,皆時會為之非盡由於人力。

呂先生在這段話中,對李世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評價。

第一個方面,為人品性,謀國謀事。

唐太宗在個人品性方面,尤其是在呂大師所說的恭儉兩個方面,確實有虧,至少算不得一流。

古人有一句話,叫做兄友弟恭,這個恭說的是兄弟之情。唐太宗都把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都殺了,還抄家滅門,將老爹也逼得不得不禪位。這自然是不夠恭順的。

至於儉,唐太宗在位早期尚好,等皇位坐穩之後大修宮殿,生活作風比之早年大不相同,因此才會有魏徵屢次進諫。在節儉這個方面,也有不足。

至於謀國深遠,唐太宗在位期間做了許多善政,也南征北討,但是,整個貞觀年間人口戶數幾乎沒有大的變化。可等到其子唐高宗——經常被今人當成軟蛋的李治在位之後,全國戶口激增。大唐真正的繁榮,其實不是在貞觀年間,而是在李治手中。

並且,唐太宗征伐高麗同樣失敗了,還是在兒子李治手中,高麗才臣服。

宋武帝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他們繼位之時國家面臨的局面,比唐太宗繼位時更加糟糕,不過,他們稱帝之後,卻讓國家迅速安定,並發展了起來。

第二個方面,軍事才華。

呂大師對於唐太宗的軍事才華評價就確實太低了。畢竟大唐江山幾次大型戰役都是唐太宗指揮的。當然,呂大師是覺得取得的成功不是唐太宗一人之功,許多唐朝名將的功勞也被加到了李世民頭上。

第三個方面,貞觀之治的成就。

今人對於貞觀之治評價極高,呂大師則認為貞觀之治的出現,是歷史經歷大亂之後的一個必然。並且,他提出唐朝前期強盛,是因為外部沒有強敵。

這個觀點,應該是中肯的。

有朋友或許會說,唐朝初年突厥還非常強大,甚至大軍逼近長安。確實,當時的突厥是比較強大,但是,那時的突厥畢竟還是一個遊牧部落,並且,內部之間爭權奪利十分嚴重,並不像中原王朝一般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統一管理。突厥能逼近長安,主要藉助了騎兵的優勢,若比拼國力,唐朝超越突厥太多。

後來唐朝能夠擊潰突厥,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突厥內部出現了叛亂,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災。

我們看看唐朝的周邊,與宋朝周邊強敵環伺完全不同。因此,唐朝前期國力昌盛,在呂大師看來,外部無強敵是重要原因。

到了唐玄宗時期,吐蕃崛起,回鶻強大,天寶年間西域都落入敵國之手,安史之亂並非突然爆發,同樣是時勢使然。

至於岳飛,呂大師是覺得當時的國人對於岳飛太過於崇拜。事實上,今天人們對岳飛的功業也有許多誇大。尤其是在民間,更多的印象來自《說岳全傳》,來自各種影視劇。岳飛已然成了一個符號,並且是不容玷汙的符號。

這對於品評歷史來說,是很不利的。畢竟,辯證分析才是最符合真相的分析方式。


宛如清揚


        好問題啊。搶答了。要答出這個“為什麼”,我們必須就其立論一一解剖,然後再直接對其思想形成的背景與原因作疏理。

       看輕李世民,其核心觀點是:人不過中材,德操有問題,滔略武功不及梁武帝、宋武帝、陳武帝,能開大一統盛世,不過戰亂日久民心思安,塞上無強敵一一大意是撿便宜了。

       可能要先介紹一個呂大師推崇的幾位強於唐太宗的大帝了。梁武帝為南北朝南方宋齊梁陳之梁的開國君主蕭衍,宋武帝是宋之開國者劉裕,陳武帝是陳之開國者陳霸先。這就很奇怪了,一個建立大唐盛世被當世尊為“天可汗”的人,不及南方建基王朝不傳的君主,呂大師的依據何在,又需要歷史發掘了。

       評李世民是中材,還真只有接受。因為李世民真沒有留下什麼文學、史學、哲學、兵法、經學著作與傳奇,晉以來的詩書畫酒禪道等世大夫所好,李世民也似乎參與不了。至於其“三鏡”之說,似乎也應該證偽到底誰說的。李世民十七歲起兵從徵,估計真沒受到什麼良好的文化教育,呂大師評其“中材”,算很難得了。

       說李世民“弒兄欺嫂”“逼父謀國”德行有虧,似乎也成立。雖然鮮卑血統的李家,其有兄死弟承的習俗。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長嫂如母”的那一套,宋朝才建立起來。但呂大師認為,象李世民這種歷史人物,早幾百年就該先知先覺遵守,也不算太過份的要求。

       塞外無強敵之論,大約只是呂大師記錯了點點時間或記錯了個別人物,李淵向突厥稱臣,白馬之盟、李靖北伐是唐太宗領導的,與李世民無關。畢竟上千年前的事情,這點錯算啥,對不對?

      但還有一點是必須疑問的:李世民被後世稱道最多的,是“推動天下和解”、“獎功不殺”、“納諫從善”,呂大師為何不提呢?大約這不是他研究範圍,或者認為李世民“中材”之資,膽量不足,帶幾幹人衝十萬軍、玄武門殺太子後害怕了,不敢殺人吧?

      再說岳飛。確實,岳飛的事蹟都是其被昭雪後其岳珂所記,金史中有些戰事記錄為“岳飛敗”,而宋史中卻是“岳飛勝”。史學家當然最懂史學家的小九九,誇大事實常有。而官史不可信一一金史是不是官史?因為如承認是官史,不可信這一條有了,那麼岳飛是民族英雄就該沒了;如強調岳飛的民族英誰,那金史就不是官史,就可信了。

      呂大師不就是讓人們在此間選擇嗎?

      至於岳飛的形象,已經超出了對其本人的事蹟評判,而成了道德象徵、精神象徵,在呂大師看來,已不是史學範疇,似乎也合理。

      多事的讀者可能又會問了。為什麼評李世民時,南方建國者是英雄;而評岳飛時,主戰抗北者又有問題了?呂大師們認為不該有疑問,因為歷史研究對象不同,而且,誰要求歷史學家要有統一的思想、道德、是非觀呢?

      好象寫雜文了,抱歉!還是言歸正傳,看看呂大師“為什麼吧?”建議注意其生處時代與學說時間一一呂思勉,1884-1957,對岳飛之論主載《白話本國史》,著版於1922-1923年,而其評李世民的觀點並非創新,自宋以來即有,歐陽修有評唐太宗“中材”之語,最有趣是宋高宋評李世民“好大喜功”。由此可知,呂大師博聞強記下過功夫。推出類似主張,除了學術自成一家的衝動,思想解放的氛圍,好象還可見些其他影子:

      雄踞南方是正義,弱勢抗敵有風險……

      汪蔣之分裂,是不是有點戰和之爭的味道?

      我想說:在特定時刻,身臨其境,為救亡圖存,路線論曲論直應可理解。但在評定歷史時,正誤是非豈能糊塗?!

      以人為鏡明得失,以史為鏡明興衰!

      民族大是大非,豈能功利記之?!

      但在歷史長河中,一定有很多必須沉澱掉的東西,再泛起,除了讓水渾,毫無意義。而那些故意去翻的人,其心可誅!

其心可誅!!!!!

呂大師安息吧。

 

       

     





bashanlaike


他不貶名人我能知道他叫呂思勉,多少人與我一樣今天才知有這東西,很多人是靠胡說八道成名的,就像座霸男這狗東西。


好好1233


呂思勉想借歷史與學術問題批評當時的中國軍閥政治,卻找錯了門路與人物。李世民與岳飛是中國古代的聖君與忠臣的形象代表,他們不是野心家,更不是陰謀家。李世民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開創了大唐政通人和的盛世新格局,為後世所景仰。岳飛更是一位集忠、孝、仁、義、智、信、勇.嚴、廉等優秀品質於一身的道德完人。呂思勉拿這樣的仁君賢臣說事,反向解讀,指桑說槐,很容易被人理解為是有意為之,是顛倒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價值觀。而且他的言詞激烈,大有不將其二人咒之地下不罷休的氣勢,更容易授人以柄,把他說成是品質道德有汙,行為態度惡劣的學術漢奸。在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的暴君惡名昭著,也有無數的侯景、朱溫式的封建軍閥可供批評影射,何必只揪住李世民與岳飛這樣仁君賢臣?非得把好人說成壞人,把方的說成是圓的?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個人的品質出了問題。通觀呂氏這本洋洋大作,標新立異處無所不在,指濁為清,斥朱成墨,筆筆皆是,在他的筆下,中國的古代歷史是個胡說八道的大假貨,歷史上樹立的仁君賢臣是偽道德假仁義的大壞蛋,而那些禍國殃民之輩則是被人栽汙的受冤枉者。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呂氏的文筆就變成了翻轉天地的”大钁頭“,亂刨一氣之後就來了個乾坤大挪移,黑的頓時變成了白的,白的頓時渾身漆黑,色如焦炭。用這樣挪移的歷史來說政治,政治也必將被挪移,呂氏縱有千張利口也堵不住世人的一片詬罵與攻擊。中國人兩千年的善惡是非觀念是在中國文化固有模式下形成的,這個固有模式雖可討論,但不能摧毀,摧毀這個固有模式,中國的文化與歷史也就死了。呂氏觸碰了這個”地雷”,被炸得遍體淋傷,怨誰?怨天怨地,還不如怨他自己,是他自己沒有守住道德的底線,把個人的偏狹、狅妄的做人缺欠強加在中國的古人身上,沒有秉公辦事,他的失敗是必然性的。

可奇怪的,當下吃飽穿暖的中國人,卻有一些人不願意過得太平庸,也想起來折騰折騰,掙點眼球,攪點浪花。怎樣折騰?繼續宣傳好人,人們都這樣做怎麼會有新鮮感?還是罵好人能標新立異,能令人耳目一新。於是這些所謂學界的”磚家達人“們便把上世紀呂思勉碰得頭破血流的筆重新揀起來,再沿著呂氏沒有走通的路繼續走下去,呂氏罵過的人,他們繼續罵,呂氏沒罵過的他們擴編超額地罵;呂氏翻過案的人,他們翻,還要翻出時代特色來。他們很高興地看到呂氏後繼有人了,呂氏的學術精神被髮揚光大。而發揚光大呂氏精神的是在當代的較為寬鬆的社會環境下,他們不會落得個被人人喊打的下場,他們可以作到有恃無恐,可以堂而皇之地大言不慚:”我們是在尋找歷史的真相”!


手機用戶25853910923


呂思勉之所以貶低李世民、岳飛,主要是為了自己出名!

對於歷史學者,與自然科學研究者不同,只要通過實驗或觀測發現新的現象,並進行合理解釋,就可以獲得新的研究成果。而對於歷史學研究來說,要麼就是根據歷史典籍和考古成果來編寫歷史,但是這方面作為近代的歷史學者的呂思勉來說,並沒有太多優勢。因為,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在他生活的年代,並不比前人更多,因此,他只能提出譁眾取寵的、顛覆性的觀點來凸顯自己!

但是,對於李世民和岳飛,歷代統治者、歷史學者和普羅大眾已經有了公認的結論。李世民雖然在奪取太子位時,殺掉了自己個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及一眾侄兒。被後人所詬病。但是,從軍事才能和國家治理能力來說,顯然他是合格的。對於唐朝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來說,他顯然是有巨大貢獻的。至於,岳飛作為民族英雄,他的正面作用,更是被歷代統治者、史學家和民眾所認可的。

因此,呂思勉為了一己私利,抹黑李世民和岳飛顯得很無恥。雖然,說研究沒有禁區,但是幹仇者快、親者痛的事情,還是不能被允許的!


地震博士


我就想知道呂思勉是什麼人……他對中國的貢獻是不是比岳飛和李世民還大……岳飛和李世民都是改變歷史進程的偉人……呂思勉 到底是什麼人 何德何能 居然能指點偉人……是想譁眾取寵吧……一個不自量力的小可憐蟲……為了個人名利 借偉人上位的跳樑小醜……吃一碗飯 平平淡淡的吧……一個對民族和國家 沒有任何貢獻的人 妄評 岳飛和李世民……哈哈哈……別醜態百出了……別給世人增添笑料了……哈哈哈





中國野獸


呂思勉為什麼貶低李世民我不清楚,但貶低岳飛的目的倒是很清楚的。

我答過這個問題,把以前答案稍作修改搬過來吧。

他在上世紀20年代寫的《白話本國史》說:

這一次的用兵,宋朝似乎是勝利的,然而順昌、郾城,宗弼是以輕敵致敗。再整頓前來,就不可知了。陝西不過是相持的局面,並無勝利之可言。持久下去,在宋朝總是不利,這是通觀前後,很可明白的。當時諸將的主戰,不過是利於久握兵柄,真個國事敗壞下來,就都一鬨而散,沒個人肯負其責任了。所以秦檜不得不堅決主和。

嚴格地說,他也不是貶低岳飛。他是把當時宋代中興諸將的戰績都貶低了一通,並且認為秦檜是愛國有為的志士。

  • 韓世忠江中之捷,是乘金人不善用水兵,而且利用大船的優勢,幸而獲勝;然亦終以此致敗。
  • 岳飛只郾城打一個勝戰,……郾城以外的戰績,就全是莫須有。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時候,岳飛始終躲在江蘇,眼看著高宗受金人追逐;《宋史》本傳,還說他清水亭一戰,金兵橫屍十五里,那麼,金兵倒好殺盡了。韓、嶽二人,是最受人崇拜的,然而其戰績如此。至於劉光世,則《宋史》本傳說他的話,就已經夠了。依我看,倒還是張俊,高宗逃入海的時候,在明州,到底還背城一戰。這種兵,好靠著他謀恢復否?

至於這麼做的動機,在50年代寫的《“三反”及思想改造總結》中,呂思勉自己闡述:

此書曾為龔德柏君所訟,謂予詆譭岳飛,乃系危害民國,其實書中僅引《文獻通考·兵考》耳。龔君之意,亦以與商務印書館不快,藉此與商務為難耳。然至今,尚有以此事詆予者。其實欲言民族主義,欲言反抗侵略,不當重在崇拜戰將,即欲表揚戰將,亦當詳考史事,求其真相,不當禁遏考證也。

他的學生錢鍾漢也說過:

先生用意不過是深感當時軍閥勢力之禍國殃民,加以南宋史料中對當時軍人的擁兵自重確有反映,才據以抨擊當時軍閥,得出一片面的秦檜主和、岳飛類似軍閥的錯誤結論。

注意《白話本國史》是1923年出版的。時代背景是,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於1916年去世,中國進入北洋時代。1920年,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之間爆發了直皖戰爭。

所以那年頭中國是一片混亂,大大小小的軍閥林立割據。對於這種情況,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會不滿,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於是呂思勉在寫書的時候,就玩了一把借古諷今。他跟岳飛沒仇,跟秦檜也沒親,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藉此抨擊當時的軍閥而已。

其實呂先生自己在書裡都透露了,他是在指桑罵槐。

總而言之,古人濫得美名或者枉受惡名,原不同咱們相干,不必要咱們替他評反。然而研究歷史,有一件最緊要的事情,便是根據著現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實的真相——根據著歷史上較為明白近情的事情,去推想糊塗荒誕的事情的真相。這麼一來,自然見得社會上古今的現象,其中都有一個共同之點。

後面幾句話更清楚,幾乎就是指著鼻子罵了。

倘使承認了歷史上有一種異乎尋常的人物,譬如後世只有操莽,在古代卻有禪讓的堯舜;現在滿眼是驕橫的軍閥,從前偏有公忠體國的韓嶽張劉。那就人的性質無從捉摸,歷史上的事實再無公例可求,歷史可以不必研究了。

他在《中國通史》裡還說過,赤壁之戰阻礙了中國統一,這也是出於對當時局勢的痛心疾首。

至於這個觀點本身,當然是不成立的。岳飛不僅不是軍閥,反而是當時諸將中最尊重朝廷的一個。——南宋初的將領們,除了岳飛,很多人都有點驕橫的毛病。而要把秦檜洗白成愛國,光打倒一個岳飛也是不夠的,他還迫害過趙鼎李光胡銓等一票人呢。

順便說,趙鼎是主和派。

最後有件事值得一提。

呂思勉的岳飛軍閥論,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人拿去大做文章,試圖以此來打擊中國人反抗的信心。呂先生被這事搞得也很狼狽,戰後甚至被指責為漢奸,弄上了法庭。

當然,呂思勉他肯定不是漢奸。不過在今天還宣揚岳飛是軍閥,秦檜愛國論的人,和當年的日本人同一動作,抱著什麼動機就很可疑了。


北門猿


呂思勉: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武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強盛,乃承季漢魏晉南北朝久亂之後,宇內乍歸統一,生民幸獲休息,塞外亦無強部,皆時會為之非盡由於人力。

其實呂先生對唐太宗的評價雖低,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唐太宗就其人品來說本來就不怎麼樣,玄武門之變殺兄欺嫂,連侄兒都不放過,只是唐代官史替他洗白了而已,其晚年尤為昏聵,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就其武略來說,當時外部強敵不多,況且唐朝軍備繼承隋較多,實力雄厚,所以體現並不明顯。

但其治世手段確有可取之處,所以就史詩而言稱其中材也可,但就其歷史地位跟官史襯托來說唐太宗應該算得上明君賢主。

而呂思勉先生對於岳飛的評價在我看來,要是放在漢民族抵抗侵略的立場上是不公正的,但要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不帶有感情色彩,放在當時歷史環境下,宋王朝的內部來說,這個評價很客觀,嶽王爺在當時確實已經有威脅中央王朝的軍事實力,就客觀來說已經算一個軍閥了,而呂思勉對岳飛抗金功勞的評價確實有點貶低了,岳飛的抗金雖說沒有大戰略上的勝利,但戰役上取得的優勢確實很明顯。

呂思勉先生精讀過各種史料,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只不過我們普通人讀史會受到個人感情的影響,提前有了好惡。

所以說呂思勉先生並不是貶低唐太宗,岳飛,只是他在用他的歷史觀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對於評價確實有不妥的地方,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客觀。


不是月季是玫瑰


毛澤東在讀明朝馮夢龍《智囊》時評點到,“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毛澤東在這裡說得非常明白:歷史上,帶兵打仗的皇帝中冠軍是李世民,亞軍則是朱元璋。這是一位英雄偉人對另二位英雄偉人,歷史上的二位同行作出的評價,所謂,真英雄惺惺相惜。

毛澤東晚年還常和身邊工作人員談論戰爭,太祖說:“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 可見其對李世民能征善戰的欣賞,對李世民領軍能力褒揚有加。

公元619年,李世民率眾攻打洛陽王世充時,夏王竇建德率十萬大軍馳援王世充,竇建德剛剛滅了孟海公,士氣極盛;唐軍諸將惶恐背腹受敵,“諸將大懼” 希望撤兵;李世民領3500人至虎牢關迎敵,以三千五百唐軍對陣十萬夏軍,“虎牢之戰”

,3500名唐軍擊潰十萬夏軍三十多里,殺死夏軍三千多人,生俘夏軍五萬多人,生擒夏王竇建德,軍威大振,洛陽城內的王世充聞訊立馬獻城投降。

李世民曾奉李淵命前往撫慰犒賞瓦崗軍,名將名門之後、瓦崗軍首領李密都不敢抬頭看李世民,李密事後對長史殷開山說:“這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啊!”(密見太宗,不敢仰視, 退而嘆曰:“真英主也!”見《新唐書.卷二.太宗》)

這就是呂思勉眼裡的,中才李世民。意思即資質一般般。

“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武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強盛,乃承季漢魏晉南北朝久亂之後,宇內乍歸統一,生民幸獲休息,塞外亦無強部,皆時會為之非盡由於人力。”這種屁話,你笑笑就好!

學生聰慧過人,天下無雙,期末考試都是50分,罷了!

為什麼呂思勉給出李世民、岳飛較低的評價,這是由當事人自己主觀意識決定的,境界高,歷史縱橫廣闊,看問題自然讓人點頭;格局小,市井狹隘,看問題自然偏頗;井底蛙理解不了雄鷹振翼之力,下里巴人又怎比陽春白雪之美妙。


溼婆之林伽大王



無論呂思勉有多深的歷史造詣,國學基礎,其品評歷史人物都是個人視角、一家之言,姑妄聽之,不可奉為圭臬。

說唐太宗是中才,原本也沒有錯,

但是以梁宋陳三帝相比,那就是對李世民的辱沒。有才無才,得看持什麼標準。按儒家之才,分為詩詞曲賦之文才,經世致用之用才,運籌帷幄之謀才,指揮若定之兵才,濟世安邦之治才。



李世民確實沒有留下傳世詩詞佳作,但縱觀歷史,凡是善於揮文潑墨,吟詩作賦的帝王哪個不是無道昏君?有幾個有好下場?縱有半生功業者,也無不老年昏聵,虎頭蛇尾,把個錦繡河山折騰的滿目瘡痍。可能有人說曹操是例外,記住,曹操根本就不是帝王,一代權臣而已,他還沒有混到一言鼎定天下的位置。

再看所謂康乾盛世,世人只知康乾,不知雍正,如果沒有雍正的殫精竭慮、披肝瀝膽,何來康乾盛世?論才,雍正不如康乾,但卻正是他的務實治世,搭起了康乾之橋樑,鼎定了康乾盛世之地基。乾隆一生賦詩數萬首,卻在晚年將煌煌大清推入萬劫不復之地。



而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在政治爭鬥中貌似德行有虧,但正是他捨我其誰的歷史擔當鑄就的大德,成就了大唐盛世。也才有了我國學興旺,文明得繼。於內,思想開放,物阜民豐,以胖為美,文學昌盛。於外,萬國來朝,四夷賓服,邊疆穩定,聖德遠揚,成就了大唐數百年基業。

李世民是歷史上唯一到老沒有犯糊塗、沒有忌功臣、沒有換傳人的千古一帝。雖然李治能力平平,但是在任也沒有幹出過什麼出格的事,只是武氏太強,李治之後乘虛而入了而已。李世民的才幹不是弄些詩詞曲賦等等那些無病呻吟的酸秀才把式,而是治世用兵,濟世救民。這種才,才是政治人物應有之才,好利者經商,好色者作畫,好文者賦詩,好兵者為將……這才是才堪其用,按需分配。



在政治上,李世民於中國史,幾乎是完人。呂思勉不過是站在儒家道德君子的角度評頭論足,酸秀才的體會以己度人,誠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再說岳飛,人不在局中,安知局中人之感受?


嶽武穆一代英豪,忠君愛國,壯懷激烈,在當時的形勢與價值觀下,他就是當之無愧的蓋世英雄。他的所作所為足以感天動地,這是誰也不能抹殺的。即便狹隘如滿清,岳飛所抗的、要滅的是他們的祖宗,他們還有此雅量予以歷史包容,如今卻是漢學倡導者在懷疑他的精忠報國、拳拳之心和歷史地位,豈不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