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國資系」A股掃貨20餘家上市民企控制權易主

國進民退?“國資系”A股掃貨20餘家上市民企控制權易主

今年以來,“國資系”在A股市場頻頻進行大筆收購業務,截至目前,包括國資委、地方政府、中央事業單位等在內的“國資系”主體正在參與或已完成20餘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交易,且尚有不少民營上市公司在與國資談判股權轉讓或流動性救援方案,相關公告有待發布。據業內判斷,今年年底前國資入主民營上市公司的案例還將繼續快速增加。

實際上,本輪“國資系”的高頻入主與“去槓桿”和股市調整所帶來的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及由此衍生的債務難題密切相關。業內普遍認為,國資的進駐將對上市企業治理和二級市場生態帶來重要影響,但包括機制激活等在內的諸多後續難題仍待解決。

重資入主優質企業

8月下旬,隨著控股股東碧空龍翔股權變更工商登記手續的辦理完畢並換髮營業執照,金一文化實控人正式變更為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始於7月上旬的“1元賣掉控制權”事件就此火速實施完成,金一文化獲得提供流動性支持的計劃將被提上日程。

幾乎與北京金一文化實控人易主同步推進的還有深圳的科陸電子。該公司控股股東饒陸華籌劃將所持有的1.52億股股份協議轉讓給深圳市國資委全資子公司遠致投資,即意味著科陸電子也將迎來具有國資背景的戰略投資者。

據統計,今年以來,包括國旅聯合、三聚環保、華塑控股等在內的20餘家民營上市公司均正在或已完成相關股權轉讓事項,且接盤方均有國資身影閃現,受讓股權合計超30次,交易金額超百億。其中,三聚環保、新築股份、金力泰等民營公司更是徹底變身為國營企業。

本輪國資系參與進入的民營公司控股權轉讓交易主要包括兩大類型:一是民營方相對主動,以三聚環保為例,公司利潤規模較大,應收賬款也屬優質資產,公司通過海淀國資委的入主除有望迎來品牌背書、資金扶持等支援外,還將結束公司自2002年以來一直沒有實控人的歷史;另一種則相對被動,以科陸電子為例,公司控股股東饒陸華籌劃10億元轉讓1.52億股股份給深圳國資系公司就被市場認為與化解其大比例股權質押風險有關。

雖從交易意願來看出現分化,但從國資接盤標的特徵來看,卻存在一個明顯的共同特徵:是否是質優公司是國資參與控股權轉讓交易時的首要考量因素,業績不佳或沒有核心業務護城河的“空殼公司”無緣本輪熱潮。

幾乎所有國資系參與股權轉讓的A股公司質地均較為優良。財務指標方面,包括三聚環保等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規模實現多年連增,即便類似科陸電子等今年上半年出現業績下滑的公司,其全年淨利潤也始終保持在億元以上。至於標的所涉產業,各標的公司囊括節能環保、旅遊服務、機械製造等多個產業,但均與戰略新興和產業升級的大方向保持一致。

8月以來,A股市場曾出現一輪以ST、樂視網等為代表的“問題公司”或“空殼公司”的炒作熱潮,市場解讀其出現的原因是,隨著今年國資平臺頻頻參與A股公司或其控股股東的股權受讓,部分殼公司開始受到國資青睞。不過,至少從目前來看,並不存在國資青睞低市值空殼公司的情況。

資金鍊緊張缺乏流動性資金

一邊是民營大股東尋求脫身,一邊是國資尋求優質資產佈局,為什麼兩者會在今年集中同步出現?大多數民營企業控股權的脫手均源於資金鍊緊張,有多位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被金融收縮的大環境所“誤傷”。

“金融收縮政策持續了較長時間,對於保證我國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此也帶來公司融資更難、更貴、門檻更高的新情況。”北方某元器件民營上市公司實控人表示,銀行等金融機構通常對民營企業採取“一刀切”的辦法,拒絕發放貸款,怕擔責任、怕出風險越來越成為普遍心態。“公司籌劃每一筆融資,都要與銀行數十人會面,導致企業投入研發、實業的精力被大幅分流;另一方面,公司還頻繁遭遇到期續貸時被臨時要求增加擔保物、提前還貸、利率上浮等類抽貸要求,使得公司現金流更加緊張。

此外,民營上市企業融資難除上述金融收縮因素外,業內分析認為,還與融資大環境外的多項其他因素密切相關。

前期過度“高槓杆”被視為部分民營企業流動性危局的關鍵因素之一。民營企業具有相對靈活的決策機制,且前期的投資擴張具有一慣性,當其通過股權質押等多種方式將資產投出而又未產生利潤和現金流時,一旦面對突發的金融收縮政策,便會遭遇機構抽貸或類抽貸,資金迴流路徑將面臨乾涸。

今年以來,二級市場估值進入下行通道,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補倉和按季還息的壓力增大,只得轉而求助於短期拆借,在銀行融資困難的大背景下被擠到影子銀行、民間借貸甚至P2P領域,高昂的利息進一步繃緊資金鍊和信用鏈。

深圳某主板上市公司的融資即求助於華融等資產管理公司,而隨著華融事發,公司新的融資困境再現。“近年來多數市場主體都處於‘過冬’狀態,多數國企都披上了棉襖,但不少民企卻始終薄衣單衫;而民營企業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又非常脆弱,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給融資帶來不小的波及。”該公司負責人表示。

在這種環境下,部分民企對槓桿進行了適度壓縮。神州信息董秘張雲飛表示,在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不少公司都有意識進行規模控制,壓縮資產規模。“以神州信息為例,公司總資產從2017年的逾百億元下降到2018年年中的96億元以內;同時,公司上半年銀行貸款規模也從年初15億元降低到年中的10億元上下。”

但部分企業未能及時調整擴張戰略也是不爭的事實。有企業主認為,公司既有產業已發展到特定階段,產業轉型升級需給出足夠時間,需要相對寬鬆的金融環境用於投入研發,但從目前來看,較難實現,“不轉等死,轉型找死”成為新的囚徒困境。

同時,部分上市公司前期通過發行可交換債、員工持股計劃、兜底協議等資本運作手段迴流資金,雖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看現金流情況良好,甚至賬上有十多億元的流動資金,但因大股東不具備“近水樓臺”的優勢依然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情況。

低價入場暫時被套

相比於此前萬科、新華百貨等控股權的爭奪,本輪國資參與上市公司控股權交易雖頻率較高,但表現更為平靜,幾乎全部是以一種“兵不血刃”的方式達到對相關標的或原股東“雪中送炭”的目的。

在今年所有的民營公司控股權轉讓中,金一文化的控股權轉讓價格最為低廉,控股股東1元甩賣控制權,對價為海淀國資委對公司的30億元流動性資金。但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國資的進駐多數情況下並沒有改變標的公司股價的下跌走勢,相對於交易價格而言,不少國資均處浮虧狀態。以科陸電子為例,國資民資雙方的股份轉讓價格為6.81元/股,轉讓價總額10.34億元,但公司二級市場目前股價尚不足6元,即意味著收購的國資方出現超億元浮虧。

不過不少人士認為這種“被套”只是暫時性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表示,國資“掃貨”A股對於企業和市場都具有明顯的正面作用。“國有資本入駐上市公司,對於上市公司改善其公司治理以及資本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國有資本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國家政府背景容易取得投資者的更多的信任,進而使相對低迷的資本市場取得較好的回暖預期。”

股權轉讓所涉標的也全部對國資入主持樂觀預期。以科陸電子為例,公司方面表示,“遠致投資的入股,從資金方面看,有利於公司的融資,多個產業基金可以幫助公司進行產業擴張;從資源方面看,也有助於公司有效利用國資平臺產融互通,獲取訂單能力和優勢更加明顯。”

從實踐來看,國資入主也確實給相關標的公司帶來新變化。其中,新築股份在控股權變更後,川發展入駐公司管理層已提上日程,通過掌握公司實際決策權,支持軌道交通業務,搶佔新制式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的制高點,並以新一代中低速磁懸浮系統為抓手,打造多制式產品鏈。

有部分學者和投資界人士用“國進民退”來形容本輪“國資系”高頻入主,但也有部分人士並不認可這一說法。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此前曾公開表示,“國進民退”的說法不符合實際:“市場是無窮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在競爭中創新產品與服務,在互助中開拓新領域,在融合中產生新火花,可以使市場在原有基礎上提升層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