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歲拿起嗩吶,從國家大劇院吹到世界舞台,這個浙大管院碩士生有大夢想!

當西洋樂器爭先搶佔中國市場,當大眾的“耳朵”不斷追著西洋樂跑,中國民樂(嗩吶)是否就如電影《百鳥朝鳳》中的“遊家班”那樣,難以為繼了呢?

“事實上,嗩吶並非專為紅白喜事而設,它有獨特的中國文化韻味,還可與西洋樂器融合演奏”,馬旭說,中國文化開放包容,我們有責任將中國傳統民樂傳承下去,也應有信心結合時代發展需求,轉換傳承方式,將中國民樂推向世界。

他4歲拿起嗩吶,從國家大劇院吹到世界舞臺,這個浙大管院碩士生有大夢想!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碩士生

聽完這番話,你可能很難想象,這位看起來文藝陽光的大男孩並非來自藝術院校,而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碩士生,曾參與創辦浙江大學研究生藝術團,今年3月底剛畢業,即將帶著他的嗩吶傳承夢與創新創業思維走上工作崗位。

出生於嗩吶世家的馬旭,從4歲開始拿起嗩吶,就再沒有“放下”。他刻苦訓練、堅持傳承,這一吹,不僅吹響了中國,更吹上了世界舞臺。

對嗩吶的情結 是喜愛、傳承與責任

“我喜歡民樂(尤其是嗩吶),因為我覺得我發現了它的魅力所在,我能夠欣賞到它的美好,它也能夠讓我感受到快樂。”談起中國民樂特別是嗩吶,馬旭滿眼的喜愛。

他說,自己剛出生40多天就開始聽這個“聒噪”的聲音了,4歲便開始拿起嗩吶,跟著爺爺、爸爸進行啟蒙教育。中間慢慢地步入正軌,去各地找老師學習、參加比賽、演出,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

他4歲拿起嗩吶,從國家大劇院吹到世界舞臺,這個浙大管院碩士生有大夢想!

然而,馬旭對於嗩吶的喜愛與擅長,並非與生俱來。“剛開始練習吹的時候,常常因為太累太枯燥想要放棄。雖然並沒有像電影《百鳥朝鳳》裡嗩吶匠焦三爺要求徒兒們用長長的竹管去吸河裡的水,但我也同樣經歷過各種嚴苛‘訓練’,因為嗩吶對於氣息和嘴唇控制力的要求很高,只有通過不斷訓練才能使自己吹嗩吶的持久力和控制力逐漸變強,進而吹出動聽的曲子。就好比運動員,剛上來跑一百米需要13秒,隨著訓練的增加,可能會從13秒變成12秒,最後變成11秒,吹嗩吶也是一樣,是一個不斷挑戰自身極限的過程。”馬旭說。

剛開始學習嗩吶的時候年齡太小,手小嗩吶大,手指都不能完全捂住所有的樂器孔,但在父母的督促下,馬旭依然堅持練習。即便如此,當時的他對嗩吶也還談不上喜歡,甚至在進入青春期後,有段時間特別討厭這個看起來有點土的中國民間樂器,再加上週圍同學們對嗩吶的刻板印象和曲解,讓馬旭一度想要放棄嗩吶,轉而去學一個大家都認為“高大上”的西洋樂器。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愈漸精湛的嗩吶演奏,我發現自己開始喜歡上了嗩吶,不只是因為掌握很多演奏技巧所帶來的成就感,更是因為突然感受到它的獨特之美。”馬旭說。

他4歲拿起嗩吶,從國家大劇院吹到世界舞臺,這個浙大管院碩士生有大夢想!

馬旭(左二)

支撐他在“西洋樂器學習潮”中逆行,堅持學習中國民間樂器“嗩吶”的,除了喜歡,還有“責任”。作為家族第四代嗩吶繼承人,馬旭深知自己的責任所在,就像他說的,“我不想傳承了幾代的嗩吶在我這一代斷掉,相反,我更希望能夠將它不斷髮揚光大。”秉持這樣的信念,馬旭考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後,一邊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一邊練習嗩吶,比賽、獲獎不斷,並帶領更多人共同提升藝術文學修養,培養創新思維。

“其實很感恩浙大管院開放包容的環境以及對學生‘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的培養,讓我更加明白了傳承的意義——傳承不是為了傳承而傳承,也不只是責任,而是從心底湧現的一種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馬旭說。

對弘揚國樂的堅持 是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

憑藉著自己的藝術天賦與自小就開始勤奮刻苦的訓練,馬旭的“中國民樂(嗩吶)弘揚路”相對順暢。比如在浙大學習期間,他曾擔任浙江大學研究生藝術團創始人兼第一任器樂團團長,文琴民樂團副團長、聲部長、嗩吶首席,管院研博會文體部部長等,帶領更多人瞭解嗩吶、認識中國民樂,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他4歲拿起嗩吶,從國家大劇院吹到世界舞臺,這個浙大管院碩士生有大夢想!

馬旭(左一)

同時,他的嗩吶演奏與比賽獲獎不斷。作為浙江大學文琴民樂團團幹,他隨團比賽曾獲得“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民樂組全國第一”、“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第三屆浙江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第四屆浙江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優秀團員”、“優秀團幹”等榮譽稱號,並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浙江大學全球校友會活動”、國家大劇院浙江大學專場音樂會等。

此外,為了更好的弘揚中國民樂,他曾隨浙江大學學生代表團前往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地進行中外文化交流,其精彩的嗩吶演奏牢牢吸引住了當地人的“眼球”,並引發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喜愛。那一刻,馬旭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他說,嗩吶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極具中國特色,是中國民間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有自信也有責任去傳承和傳播中國精髓文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