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提起元朝初期武将张弘范,可能因其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人们评议不多。他可是忽必烈灭亡南宋之战的主要统军将领,曾俘获南宋将领文天祥击败另一名将张世杰。正是在他的重兵围攻中,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被丞相陆秀夫背负投海自尽。

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文天祥像

一些人们知道张弘范的名字,可能基于一个在民间曾经流传的段子。传说张弘范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骄狂不可一世,竟然勒石记碑,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后来,有个秀才,在他这七个大字前面又加刻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样一来,张弘范的石刻便成了自取其辱···。

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陆秀夫背王投海自尽像

也难怪有人这样羞辱他。追根溯源,张弘范的祖先是北宋初期的河北易县人。他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激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 (1225年),被任命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

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此时金朝已经被蒙元灭亡四年了,所以说张弘范也算不上是金国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在父兄师友的熏陶下,张弘范逐渐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

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南宋义军

史料介绍,张弘范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他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在马上使用长矛而知名四方。

忽必烈继承汗位,任命张弘范为御用局总管。在几次平叛征剿作战中,他不避艰险,屡立奇功,成为忽必烈极为器重的爱将。至元元年(1264年),张弘范代替哥哥张弘略充任京城要职宿卫,忽必烈把朝廷金虎符亲自交给他,又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带金虎符在当时是一种特殊荣誉,也是享有特权的标志。

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忽必烈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为了挽救颓势,亲自督师驻芜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军大本营与元帅伯颜议和。希望象景定元年开庆密约一样,输岁币,称臣。遭到伯颜拒绝。贾似道只得命殿帅孙虎臣率领步兵七万驻丁家洲;舟师(水军)统帅夏贵以战船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迎战。

元军统帅伯颜命令张弘范所部步骑兵马夹岸而进,利用陆上优势,形成包围,又用战船大炮,轰击孙虎臣军。孙军大溃,逃到鲁港。夏贵闻败讯后,也放弃了指挥,仓皇奔逃。在这次交战中,南宋水陆两军主力丧失殆尽,张弘范所部长驱到达建康(今南京)。

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南宋水军

元军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发出勤王的号召。但朝野军民响应勤王号召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数将领。

由于这次战役的功劳,忽必烈赐张弘范以“拔都”的荣誉称号(拔都蒙语意为勇士),并改授他毫州万户。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凯旋,张弘范被授予镇国上将军,成为武职官员中从二品大员。

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文天祥、张世杰等拥立的小皇帝赵罡,被迫逃到广州,病死于硐州岛上。为了坚持国号,他们又拥立广王赵昺于广东新会海中厘山,改元为祥兴。

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赵昺像

在元军的不断进攻下,南宋小朝廷陷于混乱,叛兵四起,加上军中瘟疫,文天祥也无力回天。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文天祥赶赴南岭征讨潮州盗贼陈懿,陈懿则暗中报信张弘范,并引导元军逼攻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兵马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起身撤离,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获。

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与元军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遂背起时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在崖山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覆亡。

忽必烈麾下此将曾俘获文天祥,南宋末帝赵昺被他围攻投海

崖山海战

在“崖山海战”时,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也被软禁在元军船上,他那首闻名于世的《过零丁洋》一诗,正是在行进途中张弘范来要挟文天祥给张世杰写劝降信时,文天祥挥笔写就的。

张弘范以其战功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官居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张弘范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忽必烈赠予他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