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初創者,有多少坑可以重來

創業,就像在幾年前被轟炸機和巡航導彈集群投放過的草地上行軍,厚厚的灌木和青草遮蔽下,全是坑。創業者不是在掉坑,就是在坑裡;不是在坑裡,就是在爬坑;不是在爬坑,就是在通往下一個坑的路上。即使創業項目成功,也不意味著創業者永遠出坑,只是坑頂的海拔逐漸升高,坑內外裝修逐漸豪華,進坑的通道逐漸曲折,爬坑的能力也逐漸變強。

大學生初創者,有多少坑可以重來

大學生,就像還未接受訓練的新兵,領了槍和揹包就出發了。習慣了做題與考試,習慣了找標準答案,習慣了求助父母,初出家門,未經社會的磨(fu)礪(shi),初創時會經歷更多更奇形怪狀的坑。善敗者善勝,創業教育終究不是成功學。

01創業者

角色錯位,是萬坑之王。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某su,不是所有的球隊都叫特能輸,不是所有的猴子都叫孫行者,不是所有的創業者都是真的創業者。大學生需要在雙創實踐和訓練中,辨別出自己屬於發起創業者(創始人)、參與創業者(聯合創始人)、跟隨創業者(創始員工)和無緣創業者的哪一類。識別,也是高校雙創體系的重要職能之一

前三類,可以“智信仁勇嚴”,可以“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可以有戰略眼光與深度思考能力,決不能沒有格局與堅韌,尤其是創始人。格局常常表現為捨棄的學問,堅韌則是千萬次捨棄與忍耐下緊咬目標的精神力量。

自信or自卑都能引導創業成功。最怕就是自卑外面披著自信的外衣。

曾遇到幾個手握技術自視甚高的博士。有一個總標榜自己是最聰明的那個,時時爭先、事事搶功,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結果是把自己累死、被團隊恨死、把項目做死。另兩個給合夥人的股權總是在個位數甚至5%以下徘徊,總認為自己對項目舉足輕重,期待IPO之後自己還能絕對控股(對標雷布斯)。因自卑而拼命強勢,只能落得啼笑皆非。

更多的大學生,是習慣於淺嘗輒止、小富即安、小敗即退。他們像是天蓬元帥,如果碰不到唐三藏,自己也成不了豬八戒,更難做淨壇使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患得患失的“優等生”,唯父母命是從的乖乖仔/女,精於算計的鐵算盤都難說與創業有緣。至於不學無術、一事無成甚至就業無望的,拿創業來當遮羞布會更加一覽無餘。

02合夥人團隊

合眾不代表合夥。同學之間,經常一次擼串、一時興起、一拍即合,先上車後看車次。這種團隊,容易娛樂化、臨時化、鬆散化,經不起失戀、考研、出國的衝擊,扛不住家長和導師的恐嚇,抵不住好工作的誘惑。

一個挺紅火的文創團隊

去年成立

這個夏天

合夥人讀研、出國

三去其二,戛然而止

校園合夥人團隊散夥比校園戀愛分手還容易,而真正創業找到合夥人、找對合夥人比黃金“剩鬥士”找到合適對象還難。此道難,難於上青天。既要知根知底,又要火花四濺;既要一箇中心,又要集思廣益;既要能吵能鬧,又要不離不棄;既要賺錢不紅眼,又要虧錢不紅臉。即使是好朋友,能扛住借錢,也難扛住合夥。

West少爺曾紅極一時

但更出名的是他們合夥人之間的撕逼

識人很難,還有股權結構、退出機制等等實務難題等著大學生初創者們。

03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但只是創業之火的初級燃料,像紙片一樣,易燃易滅。經常見到有同學兩三年創了4、5個項目,還有同學同時在多個項目裡擔任骨幹,這也許是沿襲了課外興趣小組的套路。僅僅由於萌生興趣而開發出偉大的產品,一舉成功成名,這樣的故事多存在於故事裡。興趣需要昇華成理性認知,與三觀強耦合,形成一種如鯁在喉、不得不創的本能,這時大學生初創者才升級成分級火箭,有可能飛向太空。

賺錢是企業的義務,但儘量不要成為大學生創業的初衷,尤其是創新創業的初衷。事關格局,也事關底線。有個大學生創業的目的就是為了每年賺幾十萬,我不禁要問,何必用創業來為難自己呢?取法乎下,得乎其地下?一旦讓謀利成為創業的主要動機,格局縮小,底線也會變得脆弱。

另有一大學生做大數據創業,報表很漂亮,但主體業務一直是數據資源的倒手。退一步看,作為權宜之計可以理解,畢竟創業首要是生存。但如果以此為業,那就僅僅是個生意罷了。

更多大學生初創者,熱衷於無限放大情懷,項目中充斥著創業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這些同學走入另一個極端。

有同學甚至說

“我們創業不是為了賺錢”

所以他們就不去賺錢

即使是公益創業也需要“造血”或“受血”啊。

創業和戰爭一樣,在改變世界之前,先保證活下來。

04能力

創業者不斷開闢新戰場、開創新事物,大學生的知識、技能固然欠缺,但更缺的是背後驅動的能力。應用軟件易更新,操作系統難升級。

簡言之,邏輯思考、系統思維、快速決策、快速學習、超強適應和發散與收斂相融合的能力。

中小學乃至大學的通識課,缺邏輯訓練和系統思維訓練。經常有同學用結果解釋結果,甚至解釋原因,陷入死循環而不自知。

“你的技術先進在哪?”

“我們有10項專利。”

“你們的產品如何吸引更多用戶?”

“我們要讓更多人喜歡它”。

天生是新聞發言人的材料。。。

快速決策、快速學習需要智商與情商、智商與科學的思維方法緊密結合,也需要經驗來喂。

超強適應需要練出“大心臟”、“厚臉皮”。現在大學生多順境,被拒絕一次、受挫折一次都會心律不齊、懷疑人生。如果被心儀異性拒絕一次就會要死要活,那創業真的需要買份高額保險。

文理過早分科,使得原本應該通暢的任督二脈人為的阻隔。現在有向好的趨勢,尤其綜合化了的理工科大學。所以,清華、北理工、北郵出了一批工科生操刀的高科技文創項目,領一時風氣之先。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