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以房养老”

“为国生娃”热度未退,银保监会又开始呼吁“以房养老”。

用青春换一套房,

年老时再把辛苦半辈子买的房抵押给银行,

每个月领定额养老金,

房子最终归属银行。

问题来了,这辈子,你都干了啥?

这种“前半生我养房,后半生房养我”的方式,你能接受吗?

聚焦“以房养老”

据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

聚焦“以房养老”

在个别省份,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辽宁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比重近23%。今年7月,辽宁省提出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才自主创业。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成不争的事实,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在人口流动大潮下伴随空巢、少子等等因素,诸多家庭已“支离破碎”,传统养老模式亦被无情打破。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社会养老巨大的破产压力,导致新的养老保障方式的诞生,以房养老的出现是养老模式自我发展的结果。

什么是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实质上是一种补充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金融产品——“以房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

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费用,剩余部分返还给老人的继承者。

简而言之,“以房养老”实则是保险公司分期付款,从民间收购房地产的一个流程。

“以房养老”试点历程

◆2014年7月,中国保监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正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2016年7月,中国保监会扩大试点范围,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及部分地级市。

◆2018年8月“以房养老”由原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开展。

以房养老,这笔账是否划算?

目前“以房养老”主要优先面向孤寡失独老人、低收入家庭、高龄老年群体投保。这个看似“旱涝保收”的险种,究竟是否划算?小编根据网上查询到的相关“以房养老”的投保方式,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假如,一名60岁男性投保人将房产估值为100万元的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每年需要缴纳2544元保费,直至86周岁,总共缴费26年,合计缴费金额:66144元。算上抵押的房产100万,交给保险公司的总计成本:

1066144元。

老人每月可获得的养老保险金额是2514元,一年能拿到30168元。想要拿回成本106万多元,需要活到95.34岁。长寿这一项难度系数实在太高。

听起来很美,但试点效果并不好

作为一种补充养老的方式,“以房养老保险”意在拓宽老年人的养老选择,但进入市场以来,反响一直平平。

公开媒体报道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有多家保险机构获得了试点资格,但只有幸福人寿一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相关业务,累计承保139单(99户),签约意向客户201单(141户),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保单数占总数的80%。

为何“以房养老” 不被认可呢?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以房养老”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传统养老理念和住房理念的创新型养老方式,而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中,孩子对父母的财产有着天然的继承权,在很多人看来,把房产质押出去就等于变卖父辈的财产,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和纠纷。

聚焦“以房养老”

我国传统社会的养老方式是养儿防老,老年人住房等财产实际上是通过子女赡养承诺转化为养老保障的。这种传统观念决定了“以房养老”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容易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二、未来房价走势判断存在差异

近些年,中国的房子成为了人们口中"稳赚不赔"的投资。很多老人担心参保后,抵押的房产升值,就会有不少人觉得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不划算,自己会吃亏,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老年人的投保热情。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讲,房价下跌却是不能回避的风险。毕竟“以房养老”运营周期较长,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在此期间,房产未来价值可能会产生波动。在房价暴跌时,保险公司预期抵押权处置收益覆盖不了养老金预付款,就没有动力推出这项保险。

三、相关配套法律不足,“以房养老”风险大

比如,在处置抵押房产时,若继承人无生活来源和生活能力时,则无法对抵押物进行处置;基于公民居住权,继承人若占用抵押房产,会造成保险公司的债权无法顺利实现。

而随着“以房养老”的推进,一些人还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设计骗局。

聚焦“以房养老”

去年北京法院就公开审理了多起“以房养老”的纠纷案件,一些人打着“以房养老”的名义将理财产品推荐给老人,老人将房子抵押后向贷款公司借款理财,并在老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委托书”。私自将老人名下的房产以低价卖掉获利,使不少老人不仅失去了房子,还背上了一身债务。

“以房养老”到底能走多远?

相关法律不健全、产品本身不完善、房地产市场不稳定、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保险条款过于复杂让人雾里看花等现象,都是目前困扰“以房养老”的问题。

这就提醒我们,“以房养老”扩围固然前景看好,颇值得期待,但不能止于扩围,而是还需要考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进一步提高以房养老保险的质量和效率,以吸引公众参与。

在有关道德问题、家庭伦理方面,当然重在宣传引导和个体觉悟,但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则有赖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

比如,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以房养老”纳入法制轨道;坚持“房住不炒”,建立长效调控机制,给人以稳定的预期;办理手续简化,条款不能太专业,要让人容易看得懂等等。这些都是回应社会关切,提高以房养老保险的质量和效率而需要做的工作。

为了激发市场需求,还应给予以房养老保险业务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在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逐步扩大抵押房产的范围,将其他类型的不动产,如商业类的房产、共有产权住房、农村宅基地房产、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等列入抵押范围,以便解决更多老年人的收入问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聚焦“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尤其站在“业主”的角度看,更是这样。只有让“产品”可靠,“质量”放心,“效率”可观,并且“购买”起来方便,才能得到客户的青睐,从目前的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也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