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研究生选的是硕导不是博导,以后有机会读博么?

新视野58140847


现在研究生复试正在紧张的进行或者即将进行,有的考生正在忙于选导师。有的导师是硕导,有的导师是博导,如果以后想读博的话,是不是选了硕导就没机会了呢?

只能说跟着博导读博的机会会比跟着硕导读博的机会大。

第一,一般好多博导都喜欢自己的硕士读自己的博士,因为培养了几年,已经打好基础,博士期间可以直接进入状态,更容易出成果。读自己老师的博士要么硕博连读,要么考试,其实就是个形式。

第二,如果是通过考试取得读博机会的话,因为博士入学考试和硕士入学考试不同,硕士有两门或三门国家的统考课(英语政治数学,有的专业不考数学),最后面试的时候是由复试小组集体决定。而博士入学考试不同,考试完全由学校自主命题,不考政治,只考英语和两门专业课,专业课的考试如果老师想要你根本不是问题,老师不想要你又不明说的话就是大问题。不过一般老师都会告诉你今年还有没有名额。

第三,你的导师是硕导,但他同时在一个大的课题组里,他的老板是博导,那相对来说读博的机会也不小。

第四,导师的资源利用不上,只能自己联系导师,这个时候读博的机会也不小,如果你硕士期间有好的小论文,也有很多老师想要你。博导都有招生名额,一般学校博士名额不足,要博导们轮流分名额,这时候去读博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排队的老师太多,我们系一个老师排了两年队都没排上,最后只好换老师了,本省的领军人物,太多人想抱大腿了。好学校导师名额多些,相对来说机会多些,如果本系有老师从那毕业,推荐一下会更好。

现在硕导和博导其实很多了,一般评上副教授就可以上硕导,教授就可以上博导,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比较年轻的博导,所以跟着硕导以后还是有机会读博的,机会也不小,只不过没有跟着博导读博那么方便。

一般来说,博导相对来说成果多些,地位更高,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复试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成绩做出选择。


一叶知秋有仙则名


以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肯定的回答你,硕导没有博导资格,即使学校没有博士招生资格,也可以读博的。

我研究生学校就没有博士招生资格,通过统考也来读博了。根据我的了解说一下申请读博的几种途径。

1.最简单的申请考核制,现在好多高校都实施申请考核制,这就有两种情况,

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本校的其他博导的博士生,如果你有中意的导师就可以提前联系,看看他们有没有名额,和你做的方向一致不,好多导师还是喜欢本校的研究生的。

如果本校没有博士招生资格,或者想读其它学校的博士的话,那可以联系想报考学校的研究生院,咨询报名条件,符合他们的条件就可以准备申请材料了。

2.如果没有申请资格的话,那就只能好好准备想看院校的博士统招考试了,这个也要提前联系研究生院,准备考试专业课,公共课的考试。

3.如果想出国读博的研究生,只要优秀,英语过关的话,也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CSC,这个完全国家给学费和生活费,还是不错的选择,有这个想法的话,可以咨询留学基金委,现在正是申请的时候。

以上是我了解的可以读博的几种途径,不全或者有问题的话可以探讨。



校园范小二


从理论上来说,硕士阶段的任何事情对你能不能读博士都没有决定性影响。硕士研究生期间跟着一个硕导,毕业后可以考其他老师的博士;学校没有博士点,可以考别的学校的博士,还可以申请到国外去上博士。只要你想读博士,之前的都不重要。

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有的导师,可能会让你丧失继续读博的想法。有的导师无心学术,成天就是横向项目,帮企业画个图,倒腾个数据,把研究生培养成熟练工人;有的导师理论水平比较低,跟着他只能发些低端论文,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得不到提升;还有一些导师不太会管学生,不想学的学生放羊,想学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学。这样的研究生,3年学习下来,学术研究的大门都没找到,读博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

这里忍不住要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了。

本科的时候我也算是学霸一个,性格上也比较适合做研究,所以很早就立志要不断深造。当年学校实行本硕连读制度,全年级选了3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有个要求就是只能读指定专业的硕士,对我来说,就是跨专业。

跨专业也不算什么了,我当时找了这个方向最好的导师,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也没有落下。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学期,导师觉得他的学生太多,又觉得我是外专业的,所以把我重新分给了另一个老师,也就是我最终的导师。我的这位导师刚评上副教授,我跟了他一年后他才获得硕导资格。

导师对我很好,教了我很多终身受益的东西,但他是硕士毕业工作多年后上的在职博士,理论基础很薄弱,很多理论的东西他也不懂,对我的理论提升帮助很小(因为跨专业,我理论基础也特别薄弱),慢慢的,我对学术的兴趣就不大了,对读博也产生了畏惧,一心想赶紧出来工作。临到研三,导师说,如果我要读博士,他可以给推荐我到清华、哈工大、上海交大,但我想了想读博的辛苦就放弃了。

虽然我至今也并不后悔当年放弃读博的选择,但我也认为,如果研究生期间能得到好的学术熏陶和学术训练,我很有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只能怪命运阴差阳错吧。所以说,导师对研究生的人生发展影响还是挺大的。

希望对题主有所参考。


高校人才真经


感谢悟空小秘书/头条教育的邀请。

近些年,博士生导师的评选已下放,各高校或研究所自己遴选。小西听之前的老前辈说过,八十年代时大学每个专业没几个教授,更没有几个博士生导师,当时博士生导师的评选(学校提名、主管部委评审、国W院认证)说和现在的"院士"一样,可能有点夸张,不过起码类似于"长江"、"杰青",而且当时的老博导不少人已是院士。

2003年以后的几年,博士生扩招,博导数量同样激增。2009年,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985高校开始从优秀副教授中遴选博导,2012年小西的母校中南大学首次实行优质讲师遴选博导...

培养博士生算工作量,但同样要解决博士生的部分培养经费,因此博士生导师的课题算是导师群体中较多的。这几年博士生招生指标在缩减,导师和学生都在"争名额",如导师得达到到账经费200万或几篇Top期刊论文,才能折算为1个博士招生指标。因此,不少博导在招硕士时,会鼓励你选择直博(各个学校条件有差异、部分不占导师博士生招生名额)。

你的导师不是博导,得看他的年龄情况。若是比较年轻的话,跟着这样的导师,他和你同样成长,尤其是不少年轻硕导的第一个学生,更会倾注很大的心血,不过也得做好被"刁难"的准备,因为可用的学生不多,你的任务不轻。另外,这样的年轻导师往往在一个较大的课题组,非课题组带头人的直系学生,可能也会有些落差。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一样存在。若是导师年龄45岁+,估计努力拼的精神气已不足,往往会接不少横向课题,提高个人或小团队的收入。跟着这样的导师读研,对于你今后读博不是太好,不太容易出小论文。

是否有机会读博,得看你在

读的学科是否有博士点,硕导做导师在我们学校是无法直博或硕博连读的,得变更为课题组带头人或其他导师(不同学校有差异)。但是,申请考核制、统招考博,硕导做导师都不会有限制的,其中申请考核关键是看你的科研成果,小论文这样的"硬通货"尤为关键,因此读研期间就算条件不好,自己就逼着自己写综述,离开这样的团队读博。加油。

最后,祝愿你在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在这条路上实现人生的理想。


帅小西De


有啊。博士考核制,可以考别的老师的博士,也可以考别的学校的博士


手机用户11371618349


不能一颗树上吊死,应再找个个头再大一些,枝插再多一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