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用户5547733492


我们来看看刘备在白帝城都做了哪些安排。刘备在白帝城重病,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就让人到成都,召诸葛亮、李严、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到白帝城永安宫来。

刘备先是对诸葛亮说:我自从得到你之后,才成帝业,只是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才遭此大败,我也快不行了,我的孩子还小,只能将此大事托付给你。诸葛亮说:希望陛下能够养好身体,不负天下所望。

刘备看到马良的弟弟马谡在旁边,就让马谡先退下,刘备对诸葛亮说:丞相,你觉得马谡之才如何?诸葛亮说:马谡是当世的英才。刘备说:不对,我看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你好好观察一下。

刘备说:我也快死了,我有一个心里话,想和你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治理好蜀国的,终成大事的。如果阿斗可以辅佐,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听了,惊慌失错,泣拜说:我一定尽心辅佐,别无他想。刘备让诸葛亮起来,坐到塌上,让刘永和刘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记住,等我死了,你们兄弟三人,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丞相。然后让刘永和刘理两人拜诸葛亮。

刘备对大家说:我已经托孤于丞相了,希望你们尽心尽力的协助他,不要辜负我的希望。刘备最后嘱咐赵云:我与你是患难之交,一路走过来的,不想却在此地分别,你是我的故人,希望你能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儿子。

刘备对赵云的最后的嘱咐,可见刘备对赵云是何等的器重,刘备与赵云很早就认识了,可以说赵云是刘备极为信赖的人,刘备的家眷一直由赵云来照顾的,比如阿斗都被赵云救了两次,而赵云最后也得到了谥号。


历史简单说


所谓的刘备托孤时给赵云留了一封遗书,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下面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刘备不可能给赵云留遗书?

赵云是阿斗的救命恩人,也是刘备旗下的主要战将,但是,刘备对赵云似乎很不够意思。

为什么说刘备对赵云不够意思呢?

因为刘备称帝之后,封了四个大将,这四个大将里竟然是没有赵云的。

当时刘备封的四个大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

三国演义里所谓的五虎上将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

历史上赵云在刘备的旗下,一直都是一个杂牌将军,正是因为刘备没有给赵云封将,所以说赵云在刘备的心里其实是不那么重要的。

刘备为什么不重视赵云呢?

原因是赵云和刘备的政见不和,在赵云看来,天下敌人只有曹操一个。

孙权是蜀国要结盟的对象,蜀国是不能和东吴开战的。但是,刘备可不这样想,刘备想的是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都照样照打不误。

大家要知道刘备之所以死,就是因为和东吴的陆逊打了一个夷陵之战,结果刘备战败了。

不但战败了而且小命也丢了,当他走到白帝城的时候,实在走不动了。

他就把诸葛亮给叫来托孤了。

刘备先是让刘禅认诸葛亮为义父,并嘱咐刘禅朝中事无巨细,全部都托付给诸葛亮来处理。

并且刘备还对诸葛亮说,若是我这个儿子可以治理国家,你就辅佐他,不可以的话,你就取而代之就行了。

这些当然不是真心话了,诸葛亮听刘备这样说,他只能在刘备病榻前表忠心了。说自己会拼尽全力辅佐后主刘禅的。

把正事交代完之后,刘备还问诸葛亮,你觉得马谡这个人怎么样?

刘备说马谡是个人才,曾经他还向马谡讨论过兵法,所以马谡这个人是可以托付重任的。

刘备劝诫诸葛亮,马谡这个人千万不可大用,你当记住。

当然这个劝诫很有必要,可惜的是诸葛亮没有听,以至于后来他用了马谡,丢了街亭。

正史上刘备托孤的时候是没有召见赵云的。

之所以有刘备给赵云留遗书之说,是因为刘备怕诸葛亮谋反,用赵云来牵制诸葛亮。

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诸葛亮是什么人,刘备恐怕是最清楚的。

以诸葛亮之才,诸葛亮若是想谋反,一个赵云能摆平诸葛亮吗?

既然摆平不了,留那封无关紧要的遗书又有何用?

再说了诸葛亮怎么可能会谋反呢?

若是刘备看出诸葛亮哪怕是有一丝的谋反心思,他也不会把托孤之事交给诸葛亮的。

您说呢?


史学达人


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倾蜀中之兵力伐吴,但却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后生小子”陆逊,羞愤交加的刘备为此一病不起,于是上演了白帝城托孤之举。

刘备托孤的人有两个。

第一个人是军师诸葛亮。

刘备先是和诸葛亮“怀旧”,直言诸葛亮下山后辅佐他立的功绩,以“赞”其心。随后直接要把刘禅托孤于他,以“安”其心。最后直接表明态度,你的才能胜曹丕十倍,定能治理好蜀国。我的儿子阿斗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吧。以这种直言不讳的方式以“塞”其心。

果然,刘备的“三心”换来了诸葛亮的“真”心,他泣拜表态,说了8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功搞定了诸葛亮后,刘备马上对另一位牛人进行托孤——虎将赵云,并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我与你是故交,一路风雨兼程,一路不离不弃,但此时却要分别了。我死之后,希望你能照顾好阿斗,千万不了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真心。

刘备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究竟是何用意呢?

笔者认为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刘备充分信任赵云。

要知道赵云不但忠心于刘备,而且还和刘备的接班子刘禅有很深的渊源。

一方面在长坂坡时,上演单骑救主好戏,成功将陷入曹营的刘禅救出。另一方面在吴蜀交恶时,孙夫人回江东时带上了刘禅,赵云和张飞联手拦江将刘禅救下。可以说没有赵云,就没有刘禅的今天。刘备临终托孤,显然对是赵云的充分信任,同时还基于赵云和刘禅的这层特殊恩情。赵云这样势必会忠心于刘禅和忠心于自己一样。

二是说明刘备还是“堤防”诸葛亮。

诸葛亮的忠心刘备固然知道,但他毕竟知道儿子刘禅的能力,毕竟还是担心诸葛亮“图谋不轨”,不想让自己辛六苦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他把赵云纳入托孤两人组,一方面可以牵制诸葛亮,让其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是为刘禅寻找双保险,万一有人在他死后想“谋反”,可以迅速平息。

总之,一文一武托孤大臣辅佐刘禅,可确保刘禅继位后政权稳定,刘备的超级政治才能令人钦佩。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个人感觉有的人说刘备怕诸葛亮后期反叛,所以嘱托赵云保护幼主,如果有人谋反可杀之。这些猜想都不真实,纵观三国历史,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辅助,刘备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也不会耍什么计谋,他唯一的优点就是识人,知人善用。

可以说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不管是统兵调度,还是国家政策,刘备都是首问诸葛亮,诸葛亮说出来的事情,定下的政策,刘备很是认同,他知道诸葛亮是个谋士,但是他没有反叛之心。说句实话,刚开始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刘备是穷到家了,没人,没钱,没城池。诸葛亮竟然欣然接受,就说明他不是爱财,爱职,爱誉之人,以他的才能辅佐任何人都比刘备强。

诸葛亮治理蜀国可以说是殚尽竭虑,任劳任怨。刘备都真实的看在眼里,后期托孤中,对诸葛亮说幼主无能时,可以代替之。这是刘备对他无比的信任,忠实地话语,并不是试探之意。

最后一道遗书给赵云,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是突发事件,兵败如山倒,刘备来不及写什么遗书,倒是口谕应该是有的,然后再写在纸上的。大家都知道刘备和赵云相识算是最早的,最后分开后,赵云从家乡带领几百人来寻旧主刘备,刘备相遇赵云后,也一直很信任赵云,长坂坡赵云为救幼主刘禅,迫从百万雄兵中杀出重围,险些丧命,刘备得知当场摔下幼主,涕泪说,险些损失一员大将,不管说是真是假,刘备这演技不拿奥斯卡都难,瞬间感化了赵云,赵云以后肯定是掏心掏肺辅助。

但是大家都知道,赵云跟随刘备,一直都没有获得重用,只是担任保护刘备,家人的安全,护卫工作,自己的职位也一直不升,而且很少有单独统兵打仗的机会。刘备识人独步天下,他知道赵云有勇有谋,而且胆识过人,之所以没有让他出去统兵作战,是因为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保护自己的人一定要是自己信任的人,只有赵云。

至于白帝托孤,对赵云传达的口谕应该是先好言劝说一番,然后告诉他一直很信任,没有让他出去统兵,是为了保护他,只有赵云是他唯一相信的人,自己不行了,以后一定要对待他一样,对待幼主,事必亲力亲为。而且还告诉他,忠心辅助丞相诸葛亮,你这把好刀,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刘备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怕赵云有怨言,因为一直以来没有让他有展露的机会,而且赵云又是个好战的人,所以临死前,不管怎样都要见赵云一面,再次说清,再次收买人心,让赵云死心塌地。


游游史语


汉末时期上演着“三国”的局面,其中在关羽大败丢失荆州后被杀害。刘备不甘心就这样的结拜兄弟死去,于是起兵讨伐吴国。不幸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只好退至永安,最后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



一病下去的刘备眼看就快不行了。在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刘备急招了诸葛亮、李严、梁王刘理、鲁王刘永等人到安乐宫。托付好最后的遗嘱。

刘备对诸葛亮的托付信任

《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生于安乐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于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无才,君可自取。”亮涕泪曰:“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生又为诏敇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可谓刘备真是大度之人,“其无才,取而代之。”刘备说出这样话,实际上,可以大概猜测得到,刘备不会真心想把皇位让给诸葛亮,因为自古以来帝王之家没人能够心甘情愿的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江山拱手让人。

诸葛亮虽然在刘备这里算得上是最信任的人,就算是最信任的人,在那种古代帝王思想的年代以及权力的重要性。刘备生活在那种年代绝对脱不了历史的惯性。



至于诸葛亮作为一个当时头脑过人的谋士来讲,“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贞节”之所以在刘备快要断气那时,诸葛亮以表达自己的尽忠,为此也出于他的忠臣本心,与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使没有那句话,诸葛亮也会竭尽全力辅佐刘备的儿子,如果当时刘备说的这句话有对于诸葛亮的压力的话,那还是使得诸葛亮更尽忠辅导。

当然,刘备在最后犹豫下肯定是可能不放心的,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哪怕最信任的人,刘备还是会提高警惕性的。前面说什么“如其无才,君可自取。”其次就是一种客套话吧。最后嘱咐赵云照顾好他的儿子才是事实。



《三国演义》中刘备对赵云的嘱咐

刘备最后的嘱咐

我与你是患难之交,一路走过的,不想却在此地分别,你是我的故人,希望你能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儿子。

看到这段话是否觉得话中有话,本来托完好了后事,最后还来句这样的话,不得不让世人猜疑。话说赵云是刘备的故人,打早两人就认识。之前赵云有过离开一次,之后在邺城才与刘备再次相见,从此就一直相随。刘备对赵云就如亲人一样。




与其说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不如说赵子龙是刘备最亲近的人。

所以是否刘备所说真的想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还是最后的嘱咐赵云要保护好刘备的家人,提防某人以及不让任何人伤害它们。不管是非的真真假假,不过都是我们都假象罢了。在白帝城托孤的情景中,无非就是两者的一个知遇之恩,一个忠臣本心。


小史感


刘备临死将儿子和江山托付给诸葛亮,那是希望诸葛亮能尽心辅助刘禅登基继位,以及治理蜀国的各项政务,毕竞刘禅仍年少无知,对治理国家也缺乏经验。

而诸葛亮是刘备信任的军师,况且足智多谋,经验丰富,刘备这样选择是明智和正确的,只有诸葛亮最有能力和忠心去协助刘禅处理一切事务,蜀国才能安定!

但刘备临终却要求赵云保护儿子刘禅,那是因为赵云忠勇可佳,武艺高超,生前曾多次救过刘备父子,用现在的称谓便是“贴身保镖”,而诸葛亮乃一介文士,没什么武艺,这大概也刘备临终的“分工任务”吧!


知足常乐6144539457


诸葛计谋天下无,赵云武能震环宇,刘备最后的寄托,并非不信诸葛亮,想一下诸葛的聪明才智刘备怎能比之,给赵云的遗书我认为如刘禅真的无能,诸葛代之,云也要一样辅之,因赵云有数次救幻主之恩情,刘备怕赵云不忍心刘禅被废,而文武不和,至使蜀汉政权功亏一窥


中华龙啸天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刘备留下遗书给赵云的情节。

先看三国演义中托孤的段子:

先主传旨,请孔 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 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 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 “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 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 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 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 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 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这一段,主要是在托付诸葛亮。最后对赵云加了一句嘱托。这是因为演义中赵云时刘备心目中仅次于关羽和张飞的四弟,也是当时蜀汉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又曾在长坂坡救刘阿斗,那么刘备对他有一句专门的叮嘱也可以理解了。但并没有什么遗书给赵云。


至于历史中,赵云地位更低,刘备死前根本没有提到他。

现在说什么刘备遗书给赵云,无非意思是刘备让赵云监督诸葛亮,不让诸葛亮真的篡位。这是现代部分人无聊想出来的段子。事实上刘备既然都给诸葛亮留下了那样的话,让诸葛亮可以取代刘阿斗,再让赵云监视也毫无意义了。诸葛亮的权力,收拾赵云也不过是反掌之间,更何况赵云在蜀汉的人缘也并不好,铁面无私得罪人太多。


天外村药房


刘备对赵云临终嘱托中的关键词——“早晚看覷”!“早晚”泛指将来某个时候,“看覷”第一层意思是要赵云暗自细心地“察看”刘禅的执政表现,假若实在不行的话就支持其君父诸葛亮取而代之;第二层意思是拜托赵云随时随地守护并效忠后主刘禅,防止和阻止他人阴谋篡位。


aglon是我


这不是刘备对诸葛亮忠心的质疑,就评那篇出师表也知诸葛亮忠心恥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说赵云对刘备的忠诚也是无可质疑,在当阳长板坡刘备最危困的时候追随至今,一生没有愿言可想赵云之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