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將兒子和江山都託付給諸葛亮,爲何將最後一道遺書留給趙雲?

用戶5547733492


我們來看看劉備在白帝城都做了哪些安排。劉備在白帝城重病,感覺自己不久於人世,就讓人到成都,召諸葛亮、李嚴、魯王劉永、梁王劉理到白帝城永安宮來。

劉備先是對諸葛亮說:我自從得到你之後,才成帝業,只是後悔沒有聽你的話,才遭此大敗,我也快不行了,我的孩子還小,只能將此大事託付給你。諸葛亮說:希望陛下能夠養好身體,不負天下所望。

劉備看到馬良的弟弟馬謖在旁邊,就讓馬謖先退下,劉備對諸葛亮說:丞相,你覺得馬謖之才如何?諸葛亮說:馬謖是當世的英才。劉備說:不對,我看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希望你好好觀察一下。

劉備說:我也快死了,我有一個心裡話,想和你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治理好蜀國的,終成大事的。如果阿斗可以輔佐,那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諸葛亮聽了,驚慌失錯,泣拜說:我一定盡心輔佐,別無他想。劉備讓諸葛亮起來,坐到塌上,讓劉永和劉理過來,對他們說:你們要記住,等我死了,你們兄弟三人,要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丞相。然後讓劉永和劉理兩人拜諸葛亮。

劉備對大家說:我已經託孤於丞相了,希望你們盡心盡力的協助他,不要辜負我的希望。劉備最後囑咐趙雲:我與你是患難之交,一路走過來的,不想卻在此地分別,你是我的故人,希望你能幫我照顧一下我的兒子。

劉備對趙雲的最後的囑咐,可見劉備對趙雲是何等的器重,劉備與趙雲很早就認識了,可以說趙雲是劉備極為信賴的人,劉備的家眷一直由趙雲來照顧的,比如阿斗都被趙雲救了兩次,而趙雲最後也得到了諡號。


歷史簡單說


所謂的劉備託孤時給趙雲留了一封遺書,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下面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劉備不可能給趙雲留遺書?

趙雲是阿斗的救命恩人,也是劉備旗下的主要戰將,但是,劉備對趙雲似乎很不夠意思。

為什麼說劉備對趙雲不夠意思呢?

因為劉備稱帝之後,封了四個大將,這四個大將裡竟然是沒有趙雲的。

當時劉備封的四個大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黃忠、馬超。

三國演義裡所謂的五虎上將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

歷史上趙雲在劉備的旗下,一直都是一個雜牌將軍,正是因為劉備沒有給趙雲封將,所以說趙雲在劉備的心裡其實是不那麼重要的。

劉備為什麼不重視趙雲呢?

原因是趙雲和劉備的政見不和,在趙雲看來,天下敵人只有曹操一個。

孫權是蜀國要結盟的對象,蜀國是不能和東吳開戰的。但是,劉備可不這樣想,劉備想的是隻要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照樣照打不誤。

大家要知道劉備之所以死,就是因為和東吳的陸遜打了一個夷陵之戰,結果劉備戰敗了。

不但戰敗了而且小命也丟了,當他走到白帝城的時候,實在走不動了。

他就把諸葛亮給叫來託孤了。

劉備先是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義父,並囑咐劉禪朝中事無鉅細,全部都託付給諸葛亮來處理。

並且劉備還對諸葛亮說,若是我這個兒子可以治理國家,你就輔佐他,不可以的話,你就取而代之就行了。

這些當然不是真心話了,諸葛亮聽劉備這樣說,他只能在劉備病榻前表忠心了。說自己會拼盡全力輔佐後主劉禪的。

把正事交代完之後,劉備還問諸葛亮,你覺得馬謖這個人怎麼樣?

劉備說馬謖是個人才,曾經他還向馬謖討論過兵法,所以馬謖這個人是可以託付重任的。

劉備勸誡諸葛亮,馬謖這個人千萬不可大用,你當記住。

當然這個勸誡很有必要,可惜的是諸葛亮沒有聽,以至於後來他用了馬謖,丟了街亭。

正史上劉備託孤的時候是沒有召見趙雲的。

之所以有劉備給趙雲留遺書之說,是因為劉備怕諸葛亮謀反,用趙雲來牽制諸葛亮。

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諸葛亮是什麼人,劉備恐怕是最清楚的。

以諸葛亮之才,諸葛亮若是想謀反,一個趙雲能擺平諸葛亮嗎?

既然擺平不了,留那封無關緊要的遺書又有何用?

再說了諸葛亮怎麼可能會謀反呢?

若是劉備看出諸葛亮哪怕是有一絲的謀反心思,他也不會把託孤之事交給諸葛亮的。

您說呢?


史學達人


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傾蜀中之兵力伐吳,但卻在夷陵之戰中敗給了“後生小子”陸遜,羞憤交加的劉備為此一病不起,於是上演了白帝城託孤之舉。

劉備託孤的人有兩個。

第一個人是軍師諸葛亮。

劉備先是和諸葛亮“懷舊”,直言諸葛亮下山後輔佐他立的功績,以“贊”其心。隨後直接要把劉禪託孤於他,以“安”其心。最後直接表明態度,你的才能勝曹丕十倍,定能治理好蜀國。我的兒子阿斗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吧。以這種直言不諱的方式以“塞”其心。

果然,劉備的“三心”換來了諸葛亮的“真”心,他泣拜表態,說了8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功搞定了諸葛亮後,劉備馬上對另一位牛人進行託孤——虎將趙雲,並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我與你是故交,一路風雨兼程,一路不離不棄,但此時卻要分別了。我死之後,希望你能照顧好阿斗,千萬不了辜負了我對你的一片真心。

劉備將最後一道遺書留給趙雲究竟是何用意呢?

筆者認為有兩層意思。

一是說明劉備充分信任趙雲。

要知道趙雲不但忠心於劉備,而且還和劉備的接班子劉禪有很深的淵源。

一方面在長坂坡時,上演單騎救主好戲,成功將陷入曹營的劉禪救出。另一方面在吳蜀交惡時,孫夫人回江東時帶上了劉禪,趙雲和張飛聯手攔江將劉禪救下。可以說沒有趙雲,就沒有劉禪的今天。劉備臨終託孤,顯然對是趙雲的充分信任,同時還基於趙雲和劉禪的這層特殊恩情。趙雲這樣勢必會忠心於劉禪和忠心於自己一樣。

二是說明劉備還是“堤防”諸葛亮。

諸葛亮的忠心劉備固然知道,但他畢竟知道兒子劉禪的能力,畢竟還是擔心諸葛亮“圖謀不軌”,不想讓自己辛六苦打下的基業毀於一旦,他把趙雲納入托孤兩人組,一方面可以牽制諸葛亮,讓其不能“為所欲為”,另一方面是為劉禪尋找雙保險,萬一有人在他死後想“謀反”,可以迅速平息。

總之,一文一武託孤大臣輔佐劉禪,可確保劉禪繼位後政權穩定,劉備的超級政治才能令人欽佩。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個人感覺有的人說劉備怕諸葛亮後期反叛,所以囑託趙雲保護幼主,如果有人謀反可殺之。這些猜想都不真實,縱觀三國曆史,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輔助,劉備沒有什麼軍事才能,也不會耍什麼計謀,他唯一的優點就是識人,知人善用。

可以說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不管是統兵調度,還是國家政策,劉備都是首問諸葛亮,諸葛亮說出來的事情,定下的政策,劉備很是認同,他知道諸葛亮是個謀士,但是他沒有反叛之心。說句實話,剛開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劉備是窮到家了,沒人,沒錢,沒城池。諸葛亮竟然欣然接受,就說明他不是愛財,愛職,愛譽之人,以他的才能輔佐任何人都比劉備強。

諸葛亮治理蜀國可以說是殫盡竭慮,任勞任怨。劉備都真實的看在眼裡,後期託孤中,對諸葛亮說幼主無能時,可以代替之。這是劉備對他無比的信任,忠實地話語,並不是試探之意。

最後一道遺書給趙雲,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是突發事件,兵敗如山倒,劉備來不及寫什麼遺書,倒是口諭應該是有的,然後再寫在紙上的。大家都知道劉備和趙雲相識算是最早的,最後分開後,趙雲從家鄉帶領幾百人來尋舊主劉備,劉備相遇趙雲後,也一直很信任趙雲,長坂坡趙雲為救幼主劉禪,迫從百萬雄兵中殺出重圍,險些喪命,劉備得知當場摔下幼主,涕淚說,險些損失一員大將,不管說是真是假,劉備這演技不拿奧斯卡都難,瞬間感化了趙雲,趙雲以後肯定是掏心掏肺輔助。

但是大家都知道,趙雲跟隨劉備,一直都沒有獲得重用,只是擔任保護劉備,家人的安全,護衛工作,自己的職位也一直不升,而且很少有單獨統兵打仗的機會。劉備識人獨步天下,他知道趙雲有勇有謀,而且膽識過人,之所以沒有讓他出去統兵作戰,是因為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保護自己的人一定要是自己信任的人,只有趙雲。

至於白帝託孤,對趙雲傳達的口諭應該是先好言勸說一番,然後告訴他一直很信任,沒有讓他出去統兵,是為了保護他,只有趙雲是他唯一相信的人,自己不行了,以後一定要對待他一樣,對待幼主,事必親力親為。而且還告訴他,忠心輔助丞相諸葛亮,你這把好刀,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劉備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怕趙雲有怨言,因為一直以來沒有讓他有展露的機會,而且趙雲又是個好戰的人,所以臨死前,不管怎樣都要見趙雲一面,再次說清,再次收買人心,讓趙雲死心塌地。


遊遊史語


漢末時期上演著“三國”的局面,其中在關羽大敗丟失荊州後被殺害。劉備不甘心就這樣的結拜兄弟死去,於是起兵討伐吳國。不幸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只好退至永安,最後在永安(奉節縣)白帝城一病不起。



一病下去的劉備眼看就快不行了。在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劉備急招了諸葛亮、李嚴、梁王劉理、魯王劉永等人到安樂宮。託付好最後的遺囑。

劉備對諸葛亮的託付信任

《三國志·諸葛亮傳》

——先生於安樂病篤,召亮於成都,屬於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無才,君可自取。”亮涕淚曰:“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生又為詔敇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可謂劉備真是大度之人,“其無才,取而代之。”劉備說出這樣話,實際上,可以大概猜測得到,劉備不會真心想把皇位讓給諸葛亮,因為自古以來帝王之家沒人能夠心甘情願的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江山拱手讓人。

諸葛亮雖然在劉備這裡算得上是最信任的人,就算是最信任的人,在那種古代帝王思想的年代以及權力的重要性。劉備生活在那種年代絕對脫不了歷史的慣性。



至於諸葛亮作為一個當時頭腦過人的謀士來講,“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貞節”之所以在劉備快要斷氣那時,諸葛亮以表達自己的盡忠,為此也出於他的忠臣本心,與劉備的知遇之恩,即使沒有那句話,諸葛亮也會竭盡全力輔佐劉備的兒子,如果當時劉備說的這句話有對於諸葛亮的壓力的話,那還是使得諸葛亮更盡忠輔導。

當然,劉備在最後猶豫下肯定是可能不放心的,畢竟防人之心不可無,哪怕最信任的人,劉備還是會提高警惕性的。前面說什麼“如其無才,君可自取。”其次就是一種客套話吧。最後囑咐趙雲照顧好他的兒子才是事實。



《三國演義》中劉備對趙雲的囑咐

劉備最後的囑咐

我與你是患難之交,一路走過的,不想卻在此地分別,你是我的故人,希望你能幫我照顧一下我的兒子。

看到這段話是否覺得話中有話,本來託完好了後事,最後還來句這樣的話,不得不讓世人猜疑。話說趙雲是劉備的故人,打早兩人就認識。之前趙雲有過離開一次,之後在鄴城才與劉備再次相見,從此就一直相隨。劉備對趙雲就如親人一樣。




與其說諸葛亮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不如說趙子龍是劉備最親近的人。

所以是否劉備所說真的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還是最後的囑咐趙雲要保護好劉備的家人,提防某人以及不讓任何人傷害它們。不管是非的真真假假,不過都是我們都假象罷了。在白帝城託孤的情景中,無非就是兩者的一個知遇之恩,一個忠臣本心。


小史感


劉備臨死將兒子和江山託付給諸葛亮,那是希望諸葛亮能盡心輔助劉禪登基繼位,以及治理蜀國的各項政務,畢競劉禪仍年少無知,對治理國家也缺乏經驗。

而諸葛亮是劉備信任的軍師,況且足智多謀,經驗豐富,劉備這樣選擇是明智和正確的,只有諸葛亮最有能力和忠心去協助劉禪處理一切事務,蜀國才能安定!

但劉備臨終卻要求趙雲保護兒子劉禪,那是因為趙雲忠勇可佳,武藝高超,生前曾多次救過劉備父子,用現在的稱謂便是“貼身保鏢”,而諸葛亮乃一介文士,沒什麼武藝,這大概也劉備臨終的“分工任務”吧!


知足常樂6144539457


諸葛計謀天下無,趙雲武能震環宇,劉備最後的寄託,並非不信諸葛亮,想一下諸葛的聰明才智劉備怎能比之,給趙雲的遺書我認為如劉禪真的無能,諸葛代之,雲也要一樣輔之,因趙雲有數次救幻主之恩情,劉備怕趙雲不忍心劉禪被廢,而文武不和,至使蜀漢政權功虧一窺


中華龍嘯天


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沒有劉備留下遺書給趙雲的情節。

先看三國演義中託孤的段子:

先主傳旨,請孔 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 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 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於地曰: “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 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 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 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 也!”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 望。”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 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這一段,主要是在託付諸葛亮。最後對趙雲加了一句囑託。這是因為演義中趙雲時劉備心目中僅次於關羽和張飛的四弟,也是當時蜀漢僅次於諸葛亮的人物,又曾在長坂坡救劉阿斗,那麼劉備對他有一句專門的叮囑也可以理解了。但並沒有什麼遺書給趙雲。


至於歷史中,趙雲地位更低,劉備死前根本沒有提到他。

現在說什麼劉備遺書給趙雲,無非意思是劉備讓趙雲監督諸葛亮,不讓諸葛亮真的篡位。這是現代部分人無聊想出來的段子。事實上劉備既然都給諸葛亮留下了那樣的話,讓諸葛亮可以取代劉阿斗,再讓趙雲監視也毫無意義了。諸葛亮的權力,收拾趙雲也不過是反掌之間,更何況趙雲在蜀漢的人緣也並不好,鐵面無私得罪人太多。


天外村藥房


劉備對趙雲臨終囑託中的關鍵詞——“早晚看覷”!“早晚”泛指將來某個時候,“看覷”第一層意思是要趙雲暗自細心地“察看”劉禪的執政表現,假若實在不行的話就支持其君父諸葛亮取而代之;第二層意思是拜託趙雲隨時隨地守護並效忠後主劉禪,防止和阻止他人陰謀篡位。


aglon是我


這不是劉備對諸葛亮忠心的質疑,就評那篇出師表也知諸葛亮忠心恥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要說趙雲對劉備的忠誠也是無可質疑,在當陽長板坡劉備最危困的時候追隨至今,一生沒有願言可想趙雲之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