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8月30日,江南区法院经开区法庭正在开庭审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只见法庭上法官敲了一下法槌,然后原告某公司代理律师、人民陪审员、法官和书记员都埋头注视着自己的手机,被告不到庭,到庭的某公司和其代理人每个人都在做“低头族”。

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这种开庭时候

合议庭成员和当事人都不注视着案卷材料

而是看着各自手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

被告这时候在哪里呢?

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开庭现场

原来,此时法庭上审判长在引导大家利用移动网络终端,通过内部微信群来开庭,法庭设在南宁市经开区,被告人此时虽在千里之外的江苏省徐州市,但通过微信开庭实时传输语音、文字和视频,亦等同于同在法庭开庭一样真实。

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法庭上,只见在审判长熟练地在微信群里按庭审的流程,组织当事人有序地陈述身份情况,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引导当事人合法有序主张自己的诉求,有序开展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最后引导当事人进行法庭调解,整个庭审持续了不到30分钟,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当庭制作了调解文书。

案情回顾

这是一起劳动争议案件。

张某是从江苏省到南宁工作的外来务工者,在南宁经开区一家公司工作,由于该公司经营暂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工资未能按时发放,在该公司拖欠其几万元的工资并且协商无果之后,张某选择离职回江苏另谋出路,同时于2017年到南宁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维护自身的权益。

经过近半年的仲裁,最终裁决支持了张某的仲裁请求,后因某公司对仲裁结果不服诉至江南区法院经开区法庭,双方多次协商,但未能取得实际效果。自该案立案之后,张某便回到江苏,并在徐州市另找了一份工作,同时隔三差五,频频打电话给主办法官询问案件进展,说等着拿回属于他的工资以养家糊口,言辞甚为急切,讨薪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

庭前,案件的主办法官了解到某公司在南宁市经开区,被告作为劳动者却远在江苏省徐州市,双方当事人相隔千里,某公司愿意当面协商解决补发工资问题,但张某只愿意电话沟通,却不愿意再花销一笔路费到南宁协商。

同时,某公司曾与张某私下电话协商过调解方案,但担心直接支付款项后张某翻脸不认帐,觉得没有法院的调解书会失去法律保障;被告对法律了解不深,对对方当事人的诚信抱有成见,怕来南宁也解决不了问题,不愿放下工作同时还花费大笔路费到南宁协商处理,导致双方僵持不下。

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现在通过微信开庭调解的方式,既免除了张某舟车劳顿之苦,让其拿到了被拖欠多年的工资,又为某公司解决了工资补发及息诉止讼之困扰,短短三十分钟时间内,方便快捷地解决纠纷。对于这样的结果,双方当事人都很满意。

广西首例微信庭审!江南法院这波操作很得!

经开区法庭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利用新科技新方式来解决纠纷的做法赢得了当事人的点赞。

来源 / 江南区法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