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歌背後有很多神奇歷史故事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有一句話說,“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之大”。一直不怎麼懂。那次在新疆——因在天山以北,屬於北疆,半下午從克拉瑪依出發,驅車去一個朋友那裡吃飯,茫茫戈壁,車輛風馳電掣,開了一段時間,路程兩邊從新鮮逐步變得有些枯燥,我說還有多遠,司機說,很快就到。又過了一陣,我說究竟還有多遠,司機說,大約三個小時。媽呀,從上海到南京,也就三個小時。我服了,無語,也明白了,所有的距離都是相對的。新疆的尺度,和上海的尺度,不在同一個尺度上。確實,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的新疆,與面積0.6萬平方公里的上海,能同日而語嗎?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歌背後有很多神奇歷史故事

(今日玉門關)

算了,不感慨了,我們乖乖唸詩。先念一首詩:

恭誦左公西行甘棠

(清)楊昌浚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這是清朝重臣左宗棠的部下楊昌浚所寫。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領土。清朝末期,極端分子叛亂,在未得到朝廷充分授權的情況下,年過花甲的左宗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他的部下寫下了這首詩。左宗棠在出徵的過程中,以棺材開道,決心以死捍衛國家的完整;以楊柳隨行,一路栽種,終於把中央王朝的春風送到了玉門關外,送到了天山南北。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歌背後有很多神奇歷史故事

(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很顯然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反其意而用之。“度”和“渡”在這裡是一個意思。玉門關,漢武帝設置的一個關口,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王之渙這首詩叫《涼州詞》,很少人知道,涼州詞,不是一個特定題目,而是涼州歌的唱詞,涼州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是哪裡呢?就是現在的甘肅武威市涼州區,那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武則天時期,涼州僅次於洛陽、揚州,成為大唐第三大經濟和文化中心。如果你對比一下現在的北上廣和深圳蘇州的排名之爭,對比一下天津的無奈失落,你可以想象涼州當年的顯赫地位。我們不搞經濟學,我們繼續唸詩。與王之渙《涼州詞》相提並論的還有一首: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維是唐朝的大詩人,多次到過新疆。《使至塞上》,寫的應該是他出使到北疆,也有人說的蒙古,去慰問邊疆的將士。這首詩最著名的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不僅僅是寫景,更是大唐恢弘氣勢的寫照。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歌背後有很多神奇歷史故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不僅寫北疆,王維還有寫南疆的詩歌,在《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一詩中寫道,“蒲類成秦地,莎車屬漢家”,明明白白寫了莎車是大唐國土的一部分。唐朝人,經常用漢來指代自己。確實,在他們心目中,只有大漢跟大唐可以相提並論,就像今天我們說,縱橫天下、萬邦來朝的漢唐代表中華民族的興盛期,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參照系。

好了,時間已晚。文章不多寫了,關於新疆的詩詞很多,比如我喜歡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有時間慢慢念。暫且應友人所命,塗鴉四句,以為結尾。本人在滬上,被眾友戲稱為大仙,故且從之。

到莎車

大仙

國道迢迢整復斜,耀眼最是紅柳花。

不覺葉爾羌河遠,莎車由來屬漢家。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歌背後有很多神奇歷史故事

(葉爾羌河形成的湖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