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答題技巧總結(二)!學會了考試輕鬆百倍~

記敘文答題技巧總結(二)!學會了考試輕鬆百倍~

十二、寫作手法極其作用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寫。以次要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和先揚後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0)設置懸念能引起讀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等。

(11)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12)借物喻人: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並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十三、分析人物形象

§ 從兩個方面入手:

§ 一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 二是通過對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等)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十四、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十五、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或直抒胸臆。需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依據文章的主要內容,帶有感情色彩的語句,依據含義深刻的語句、段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歌頌、讚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

如: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父親深深的懷念。對索溪峪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對於蘊含在語句中的作者的態度,聯繫作者寫作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文章的寫作手法,主要內容、中心意思和結構層次進行理解,尤其要聯繫句子或語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理解。

例如《荔枝》作者寫母親剝荔枝時的動作:細緻的描寫突出了母親一生的勤儉、辛勞。聯繫母親臨去世前捨不得吃一顆荔枝的舉動,母親對兒孫深深的疼愛之情著實令人感動。

十六、概括文章主旨。概括歸納記敘文中心內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則是: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侷限某一局部糾纏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須立足於文章的整體去思考、探究,掌握整體和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繫,在抓住本質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精確、完備的概括。

概括記敘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 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蹟、經過、事件、景物),表現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了作者……的感情。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故事,歌頌(讚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讚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十七、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十八、常用標點符號的作用

引號的五種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諷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稱謂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⑤特殊含義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註釋②表插說③表聲音中斷、延續④表話題轉換⑤表意思遞進

十九、人稱的作用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十、句子在文章中的含義

此類題型常考的句子類型及其作用:

§ 1、修辭句(比喻):

方法:明確本體和喻體,把本體和喻體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較通俗的語言複述句子的意思。

例1:放心吧,孩子們!老天不會讓我們總是呆在冬天裡!(100頁)

分析:“老天”是指生活,“冬天”是指困境;

答:告訴孩子們,生活是有希望的,我們不會總生活在困境中的。

例2:一模《鑿井》17題。

川端康成在文學創造領域中會有更高的造詣。

例3:《呵護那一點點光》中的最後一句的含義。

2、雙關句:

方法:一要答出本義,二要答出深層含義;

例:《父親的格言》中“不要為了幾枚硬幣而硌壞了自己的腳,那樣自己走出的路就會歪歪扭扭。”

分析:“硬幣”既指實際的硬幣,也指小利益;

“硌壞了自己的腳”有損於自己的品質,“路”既指現實的路,又指人生道路;“歪歪扭扭”指誤入歧途。

3、富含哲理的句子:

方法: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然後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話複述句意。

例1:《高貴的捨棄》4題。怎樣理解最後一段中卡巴的“而亨利的人生,是我的名聲所不能承受之重”這句話的含義。

亨利一生的幸福比我的名聲更重要,表現了卡巴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

例2:《摯愛無痕》的第4題。

3、言外之意句:

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寫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例1:第二天,鄰居表揚小強說:“你真是個勤奮的孩子呀,都晚上十一點了,你還在練琴。”

答:鄰居的意思是,小強練琴太晚影響了大家的休息。

4、理解句子含義還可結合上下文,分析原因或寫出具體指代內容。

例1:《你在傘裡嗎》5題。

例2:《高貴的捨棄》第1題

此類題型常考的句子類型及其作用:

1、修辭句(比喻):

方法:明確本體和喻體,把本體和喻體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較通俗的語言複述句子的意思。

2、富含哲理的句子:

方法: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然後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話複述句意。

3、言外之意句:

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寫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二十一、探究、欣賞文本內容與藝術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於文本,又高於文本的閱讀能力。這類試題的特點往往是要求在閱讀中,對作品的內容和寫法敢於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等。中考只是要求對作品進行一些初步的欣賞,主要是欣賞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語言。在閱讀過程中,要能夠結合作品內容,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點和作用,分析出語言的表現力及特點。

二十二、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

對策:(1)瞭解語言美的幾種形式及作用

①修辭之美------見第13個知識點.結合第28答題點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感嘆句便於抒情;反問句加強語氣語調引人深思;排比句疊句氣勢磅礴、層層深入;對偶句鏗鏘凝練,重複餘韻悠然,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作用: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④內容之美———內容豐富題材新穎又與中心連接緊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

(2)注意答題格式:我喜歡xx句,因為它xx。

開放性試題的特點

開放性習題具有兩大鮮明的特點:

1、限制條件比較少,很少有審題障礙,給我們的答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緊扣文本,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繫緊密,拓展性比較強;或從文本的全篇入手,或從某個句段生髮,觸發學生的思考,由此溝通我們學生的生活、情感、思想。

二、解題分析及對策

我們在平時訓練和考試中往往覺得這類題的回答並不困難,有話可說,可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得分很低。究其原因,主要容易出現下列三種現象:

一是“偏”。我們沒有很好地讀懂題乾的要求,沒有讀懂文章的主題,沒能弄明白作者所要敘什麼事,抒什麼情,說什麼理。我們常常拉起筆就答,要麼就文章說文章,要麼踢開文章“另起爐灶”,只談自己的生活或體驗。

二是“空”。我們有時只滿足於空談大道理,沒能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融會其中,常常套用名人名言,來一句乾巴巴的說教,缺乏說服力。

三是“亂”。我們有時洋洋灑灑寫了一大段,卻只是重複著一層意思,不能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沒有一定的層次。另一個方面,對語言沒有很好的推敲、整理,常常表達混亂,言不達意。

這樣的題目事實已經成為我們訓練、考試的主要失分點之一。要回答好這類題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讀懂文本,或全文的感知,或句段的透析要緊扣文本的主旨,不能脫離文本空談。蔡雲芝先生讓魏巍終身難忘。你也有讓你最不能忘記的老師嗎?請你談談他(她)給你記憶最深刻的一點。這道題要我們在理解蔡雲芝老師對學生的情感基礎上來來作答的,蔡老師的偉大之處在於對學生無私的愛,那麼你的老師和蔡老師有共同點嗎?他們不同在什麼地方?由此展開你才能比較好的把握題旨,答案才不會無的放矢。

二要結合自己的個性化理解,結合自己生活的實際,用具體的實例分層次加以透徹分析,做到不僅有理,而且有據,內容準確、全面。有時還必須考慮字數的要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了一位“極方正,質樸,博學”的老師壽鏡吾先生,魯迅還寫道“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過瞪幾眼……”。在那時那地,壽鏡吾先生的做法是難能可貴的。老師嚴厲的教育你怎麼看?請你結合你的生活說說你的想法。這道題必須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可以是贊同的,老師嚴厲的教育有助於學生的成長,嚴未嘗不是一種愛;可以是反對的,過於嚴厲,會傷害學生的自尊,挫傷學生的自信,不利於學生快樂的成長,還可以辨證思考。,老師嚴厲的教育不是不可以,但應嚴而有度,嚴而有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等等。但絕不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完成答題的,還必須有鮮活的生活實例。這樣才是完整的。

三要重視表達的規範,語言要通順,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這一點題幹常常沒有明確的要求,我們做題中也常常忽視了,信手塗鴉,最好成為影響得分的關鍵。儘管能看得到你有某一方面的意思,但因層次不清,意思不明,而功虧一簣。

具體操作時要分這樣的幾個步驟:

第一,在完成其他題目的基礎上(這樣的開放題往往放在閱讀的最後一題),反覆揣摩文章的主旨--走進文本,這是答題的基礎。

第二,仔細審題,明確答題指向。無論題目中有沒有這個條件,都必須緊扣文章。要弄明白是圍繞全文說,還是以一個句段為突破口。

第三,整理思路,形成觀點,同時鏈接生活,找到自己生活中與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體會最深的一點,提煉出來。

第四,形成文字,在草稿紙上修改加工,以保證語言規範通順,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第五,工整謄寫,完成答題。書寫越來越得到重視,這是我們學習習慣,語文基本素養的體現。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中要養成認真書寫,保持文面整潔的習慣。

想象、看法類試題解答

試題在考查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下文,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把握人物、對象的性格特徵和心裡活動,展開自然、合理的想像。

看法類試題一般的問題是“談談你的看法”、“你認為……”,而所給的答案往往都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對這類開放性試題,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就行。表達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生活實際。還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不至於“走火”。

答題時還可以用“我認為……。比如……”。先用“我認為……。”言簡意賅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再用“比如”之類的詞語,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給閱卷老師留下觀點鮮明之感,而且給人以條理清楚,論證有力的良好印象。

附:語言特色

1、樸實自然的語言賞析詞庫:(1)樸實無華(2)寫得晶瑩澄澈,明潤無疵,如詩如畫(3)言簡意賅,清真雅潔,樸素自然(4)語言簡潔,氣勢縱橫(5)文字洗練,意境深邃(6)語言樸實活潑,節奏明快,上口順耳(7)文辭暢達,沉靜雅潔(8)平易省淨的語言,運筆飄逸流動,設色素淡而雋永……

2、生動優美的語言賞析詞庫:(1)文筆凝練,刻畫傳神(2)細緻傳神的描繪,使行文搖曳多姿,富於變化,主題鮮明突出(3)含蓄雋永,耐人咀嚼,發人深思,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4)筆意超逸,九曲迴腸,有繪畫的色彩美,也有詩的韻味美(5)洶湧豪邁的氣墊,清麗雋永的風格,穩健深沉的筆觸(6)血肉豐富,意蘊深刻語言深沉纏綿,感人肺腑(7)大筆潑墨,盡情揮灑(8)說理深刻,內容厚重(9)語言氣墊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10)、深婉隱約,耐人尋味(11)語言優美,富有詩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義深邃雋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