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是誰?這場戰役的起因是什麼?

張靜琪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已經擊敗德國的蘇聯撕破了與日本簽訂的互不侵犯協議,蘇聯百萬大軍兵分四路,向被日本佔據的中國東北發起了全面進攻。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勢如破竹的蘇聯紅軍就將日本關東軍大部消滅,佔據了中國東北。



按照條約,日本投降後,蘇聯軍隊將會撤出中國境內。因此,為了爭奪東北這個關乎全局的戰略要地,國共雙方都派出了精銳的部隊,向東北進發。例如,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都被蔣介石派往了東北。

此時,在東北的共產黨方面軍隊——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為林彪,政治委員為彭真。而他們的對手,國民黨東北軍隊的首腦,則為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


具體到四平地區,僅國共雙方為爭奪四平,就爆發了四場戰役。而題主所說的四平保衛戰,則是1946年3月發生的“二戰四平”。

位於松遼平原腹地,既是三條鐵路交匯的交通要道,又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的四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經過“一戰四平”後,四平街已經被東北民主聯軍控制。

為爭取戰略主動,消滅東北民主聯軍,佔據東北,1946年3月31日,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撕毀停戰協議,集中了國民黨精銳的十個整師的兵力,向四平發動進攻。這其中,就包括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軍、新六軍,和陳明仁的71軍。



面對國民黨軍隊絕對優勢的進攻,為了配合兩黨談判,爭取談判桌上的主動權,同時,為爭取時間控制北滿地區,給國民黨軍隊以重創,在毛主席的命令下,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了六個旅,由林彪親自指揮,奮起還擊,四平保衛戰正式打響。

四平保衛戰是國共雙方在東北的第一次主力大會戰。戰鬥從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之下,對駐守四平陣地的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全面進攻。



面對擁有兵力、裝備、訓練、乃至後勤等全面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以寡敵眾,以弱擊強的東北民主聯軍奮起抵抗,給國民黨軍隊以極大殺傷,但是,由於四平無險可守,再加上我軍裝備落後,戰事對東北民主聯軍極為不利,陣地接連失守。

最終,在廖耀湘的新六軍佔領塔子山後,由於戰場形勢極為不利,在四平保衛戰爆發一個多月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各部隊撤出了戰鬥,國民黨軍隊在19日正式佔據四平街。四平保衛戰,杜聿明率領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勝利,佔據了四平。



不過,雖然四平保衛戰東北民主聯軍並未守住四平,自身也承受了慘重的傷亡,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場戰役也給了國民黨軍隊以極大殺傷,同時,四平保衛戰遲滯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為鞏固北滿革命根據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鳶飛九天2018


四平保衛戰的總指揮是林彪元帥;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兩黨為經略東北,在東北腹心的戰略要地進行了四次大戰,其中發生在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以作戰規模之大,作戰時間之長,戰況之慘烈為中外所矚目。由於四平得失事關中共在東北的最終前途,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親臨前線,在這座宅院裡,駐紮了一個多月,指揮了這場中外聞名的四平保衛戰。這場戰事,在林彪的軍事生涯中,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日本投降。隨後,中共10萬大軍、2萬幹部在蘇軍的默許下悄然進入東北迅速發展,而國民黨政府依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行政接收東北的行動則受到了蘇軍的掣肘。於是,便在美國的幫助下緊急遠兵東北,改行武力接收。三國四方利益在東北的交匯與碰撞,終於擦出了國共東北軍事衝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國政府派馬歇爾將軍來華調處國共衝突。中共希望通過政治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問題,但國民黨政府認為東北是外交主權接收問題而非內政問題,而拒絕東北和談。幾個月後,蘇軍開始撤離東北。此時,集中瀋陽一帶的國民黨軍隊打算跟隨蘇軍歸國的腳步一路向北,佔領全東北,然後再談東北停戰,以軍事優勢壓迫中共在政治談判中妥協。

針對國民黨的戰略企圖,1946年3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先行佔領了東北腹心的戰略要地四平街,隨後,中共中央部署了以保衛戰略要地四平街為核心的東北大會戰,堅決阻止國民黨軍隊越過四平進入東北民主聯軍賴以立足的北滿地區,用針鋒相對的軍事鬥爭擴展政治迴旋空間,迫使國民黨停戰,促成東北和平。國共以上政治意圖的實現,都維繫在戰略要地四平街的得失上,於是,東北的戰與和,在四平街走到了歷史轉折關頭,舉世矚目的四平街大戰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開了。

有關四平保衛戰的詳細情況,歡迎大家到四平戰役紀念館參觀,那裡有專業的工作人員為大家講解當年戰鬥的細節,場館地址: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號。


旅遊四平




四平市在國共內戰期間曾爆發過四次大戰,特別以“四平保衛戰”最為慘烈, 這場戰役也是四次戰役中最激烈的一次。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為了加強對東北的控制,防止東北各派勢力坐大,就把東北劃分成了九個省。四平正處在遼寧、吉林交界的地方,吉林一馬平川, 只要四平丟掉了,吉林肯定守不住。吉林沒有了,國民黨軍隊就可以直接打到松花江邊,松花江對岸就是哈爾濱市。如果殺過江去,那麼東北民主聯軍就只有去蘇聯了。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毛澤東指示林彪在四平打一仗,不惜一切代價打,阻止中央軍進攻的步伐,等待國際局勢的好轉。

國際局勢的好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美國人一直看蔣介石不順眼,早在抗戰後期就想搞死他,換個人來當中國的領袖,但蔣介石的水平也不是蓋的,幾次暗殺、政治操作都沒有成功。

二戰結束後,美國致力於國際和平,禁止國共兩黨打內戰。國共內戰開始後,美國調停團一直在中國做調查,看原因在哪一方,有沒有辦法實現停戰。在國共打的最激烈的時候,美國人甚至以停止對中國進行援助為要挾,要求中央軍停止向共產黨軍隊發動進攻。

毛澤東的意圖就是爭取堅持到美國強制國民政府停止內戰的那一天,共產黨就在東北可以紮根了。



當時林彪向黨中央發電報,說四平之戰難度太大,對手是自己在黃埔軍校的老大哥杜聿明,這個人以機械化部隊指揮最為擅長。主攻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又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因為這兩支部隊不僅是美式裝備,更重是是美國人以美式軍訓方式培養出來的,在緬甸可以和日本人正面一比一對抗的軍隊。

因此林彪的意思是沒有必要血拼,要保存有生力量,直接轉入東北的農村去堅持遊戲戰,建立根據地。放棄和中央軍在城市的攻堅戰,這更有利於中央軍機械化部隊的發揮,對於東北民主聯軍來說,會傷亡太大。

但毛澤東則指示,必須按中央的意思辦。 只有東北民主聯軍打的夠猛,那麼國共兩黨在東北停止談判中,就會越佔有利地位,就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

然而在美國的調停下,國共兩黨雖然開始談判,但戰爭並沒有停止,並且有進一步擴大的態勢。國民黨一直在向東北增兵,爭取早日結束東北戰事,造成對東北的實際控制態勢。

四平周邊的防線基本上全部被中央軍給突破了。林彪再次致電中央,要求退出戰鬥,但毛澤東仍然堅持要打。從4月7日打到了5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陷入了最危難的境地,人員傷亡嚴重,各種保障也跟不上。中央軍也在開始進行合圍,爭取一舉殲滅東北民主聯軍主力。



在這個時候,林彪說了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後下達了全軍向松花江以北撤退的命令,最後才給黨中央發了電報,告知了自己的處理意見。

5月19日,毛澤東回電林彪,讓林彪相機而動,全權負責,不必事事向中央請求。至此,這一場持續一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結束了,雙方均傷亡慘重,東北民主聯軍傷亡8000多人,中央軍傷亡1萬多人。

在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給東北民主聯軍的撤退造成了致命的後果。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作戰科長王繼芳是從跟林彪從江西長征到陝北的老紅軍,深得林彪的信任,掌握有東北民主聯軍的許多秘密。在此前不久,王繼芳愛上了一個富家小姐,這個女人有國民黨背景,不知是不是國民黨特務。但結果是,在這個女人的鼓動下,王繼芳拿著大量機密文件叛變投敵。

本來杜聿明還在步步推進,齊頭並進,擔心會陷入東北民主聯軍的伏擊中。根據這些情報,他發現東北民主聯軍許多部隊傷亡過半,已失去了戰鬥力,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向松花江撤退了。

杜聿明馬上改變戰略部署,要求機械隊部隊快速前進,對東北民主聯軍進行穿插包圍,進行殲滅性打擊。林彪不得不讓部隊全速前進,到松花江以北集結。整個部隊二次傷亡更加嚴重,部隊陷入了無序狀態。

蔣介石得意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共匪當時潰敗的情況,及其狼狽的程度,實與其在贛南突圍(即長征)逃竄時的慘狀,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在這時,國民黨內部對進一步作戰計劃陷入了爭議之中。蔣介石在美國人的壓力之下,宣佈停戰。但前線指揮督戰的白崇禧和指揮官杜聿明都認為,應該藉此機會,殺過鬆花江,最終解決掉東北民主聯軍。

林彪再次致電中央,要求把部隊劃整為零,轉入到廣大農村去進行遊擊戰,以廣大農村為根據地,走江西時期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而毛澤東則指示在松花江北岸佈置防線,再堅守10天。

因為國民黨軍隊佔領區域過大,兵力過於分散,難以組織大規模進攻,再加上美國人的壓力,蔣介石不得不宣佈停戰幾個月。


然而就是這幾個月,讓林彪起死回生。東北地區原本有200萬日本時期留下來的偽軍,因為陳誠認為這些人不配加入國軍,就成了土匪。林彪收編了大量的這樣的武裝,進行了整編,快速把軍隊擴充到了上百萬。

接下來,就是派出大量的政工幹部到廣大農村進行土改,爭取農民對東北民主聯軍的支持。東北的農民有了土地,就非常擁護東北民主聯軍,在後勤保障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經過整訓後的東北民主聯軍,戰鬥力更加進一步提升。他們佔領了東北幾乎所有的農村,整個東北只有幾個大城市在國民黨軍隊手中。伴隨著最後的大決戰,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全部被消滅,東北全境宣告解放。


新知傳習閣



如果你認為“四平保衛戰”戰役規模小,不如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知名度高,而因此沒被記錄在歷史教科書中,那麼,你就錯了。四平保衛戰不僅是林彪與杜聿明之間的鬥智鬥勇,更是我軍與國軍之間揭幕戰,它推遲了國軍的北進計劃,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次戰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蘇聯紅軍退出東北,無主之地等待接盤。

日本在投降之前,蘇聯在節骨眼兒上對日宣戰,短時間內就擊潰日本關東軍,並俘虜了60萬人,然後拉到西伯利亞砍樹去了。蘇聯根據中蘇制定的協議應該歸還當時佔全國GDP最高分量的東北,然後問題來了,國共二虎,到底誰來接管富庶的東北?

其實答案很簡單,誰佔領了就算誰的。而這個時候就是展現林彪軍事能力的時候了,因為當時他是東北民主聯軍總指揮。

林彪,一個軍事奇才,但不是天才,更多時候是後天培養鍛煉出來的。

林彪的成名戰大概就是抗日時的平型關大捷了,不幸的是才在戰爭中嶄露頭角的他被國軍的哨兵誤傷,然後就前往莫斯科治療去了,短期內不能在抗日戰場上續寫光輝了,相當可惜。

但,是金子總會發光,林彪就是那塊精雕細琢的金子。回國後的林彪帶著東北野戰軍進入東北,在三大戰役之一的遼瀋戰役中林彪的東北野戰軍總共殲滅40多萬的國軍,名聲大噪。

在遼瀋戰役中,林彪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顯示。

這些好的方面都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林彪在進入東北初期,並不是一帆風順,相反,他在初期還得了個撤退將軍的名號。

當時有著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之稱的抗日戰神孫立人調到東北,在杜聿明的指揮下,孫立人在公主嶺、德惠等地多次擊敗林彪,當時的林彪只能一退再退。

在當時來說,不僅孫立人把林彪打的節節敗退,黃埔一期的陳明仁更是把林彪的部隊打到了哈爾濱。1947年6月,在四平攻堅戰中,林彪指揮部隊要奪取四平,可是在陳明仁破釜沉舟的防守下,攻城部隊歷時16天未能攻下四平。

愛將投敵,造成東北聯軍被動,進而損失慘重。

這裡面有一個人值得一提,林彪的愛將掌握大量東北民主聯軍的作戰科長王繼芳背叛投敵,而他之所以投敵,據說是因為“他在四平街愛上了一個女人”,王繼芳所提供的軍力機密情報,是導致杜聿明對林彪窮追不捨的重要原因。

但是,四平保衛戰中關鍵性的人物很多,後面就有一個,給林彪幫了大忙的。

林彪未能攻下四平,初期戰場表現一般,然而林彪終究還是表現出了他不俗的一面,他痛定思痛,認真總結了失敗的原因,分析出失敗的根源在於只知己,不知彼。

因為當時的東北聯軍通訊條件差,林彪就騷擾國軍,繳獲電臺,雖然有了電臺,但是沒有情報,情報這個問題後來交給了特工之王李克農來解決了。

特工的到來,撥開雲霧見天日,守得雲開見月明。

得知林彪需要情報的消息以後,李克農立刻發掘自己在東北的內線情報員趙煒,此人是國軍的少將參謀,主管的正是機密室,基本上整個國軍的東北軍力部署他都知道。



趙煒的存在等於是給國軍的家中安裝了一個監視器,在最佳第六人的幫助下,敵人的情報詳實的傳到了林彪手中,這樣一來,林彪在戰場上就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在接下來的夏季作戰中,林彪短短兩個月內奸敵8萬,攻下大小36個城市,這樣的成績使得國軍重新審視林彪。


後來趙煒因為身份暴漏,不得不離開東北,但林彪依然在戰場上創造著輝煌。其實,林彪之所以能最終取得四平保衛戰的勝利,與國軍的“窮寇莫追”有很大關係。

當時,國軍佔領四平以後,並沒有立即攻佔長春,而當時蔣介石考慮的是擔心杜聿明兵力不足,如果戰線拉的太長,容易被分而擊潰,最終決定不發兵北進,這樣以來,原本潰敗散沙的林彪部隊得以休整。

原本想一鼓作氣打到哈爾濱的國軍,竟然在松花江南岸突然停滯不前,這讓原準備繼續北撤的林彪感到意外又驚喜。

後來,蔣介石前線指揮作戰,他的到來,吸引了國軍各級將領前來拜望,他還在杜聿明的陪同下出席瀋陽市民歡迎大會,這樣一來,前線的戰事自然也就被擱下了,為林彪轉身反撲贏得了寶貴時間。

所以說,四平保衛戰的主要前線指揮官是林彪對戰杜聿明,基礎揭幕戰,而具體到前線戰役中的指揮官有很多,那些為四平解放付出努力和犧牲的將領都值得被歌頌。他們每一個人的功績都足以彪炳史冊,功在千秋。而這場戰役的起因自然就是談判破裂,並且當時的東北地區物產豐富,經濟強勢,世人皆對此地垂涎欲滴。



小小嬴政


四平市位於現在吉林省與遼寧省準備相接的地方,因為四平擁有著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黑龍江、吉林等地區進入華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所以在蘇聯撤走後,以林彪為指揮官的我軍和以杜聿明為指揮官的國軍雙方就在這裡爆發了火熱的大戰。


關東軍是在1905年日本戰勝俄國後,就一直駐紮在東北的,在駐紮於東北的過程中,關東軍一直對東北這塊土地虎視眈眈著。

終於在1931年的時候,他們對東北下手了,在東北軍不抵抗的撤退後,關東軍佔領了東北,並從此之後急速擴張了起來。

到了二戰準備結束前,關東軍已然從原先的少數幾萬人發展成將近70萬人的大軍了,當時關東軍作為日本六大總軍之一駐紮在東北以防範蘇聯。



而在東北之外的我國區域,則由日本六大總軍之一的中國派遣軍百萬大軍主持侵略活動。

雖然在1945年的時候,日本軍隊已經進入頹勢,但是當時我國的軍隊還是仍然沒有剷除日本中國派遣軍的能力,更不用說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了。

關東軍是在蘇聯150萬大軍的進攻下被擊潰、然後在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後向蘇聯宣佈投降的。

在蘇聯獲得了勝利後,他們把剩下來的60多萬日本人拉到了西伯利亞挖礦、幹苦力去了。



他們自己則佔領了東北,把東北大多數日本人留下來的大量工業機器搬走了大多數,只留下了少部分沒搬走。

在蘇聯人把地皮搜刮得差不多之後,他們退走了,至於他們退走之後的東北究竟該由誰來接手,他們並沒有直接作出聲明,而是留下來讓我軍和國軍互相爭鬥、憑實力來說話。

四平保衛戰國軍和我軍的指揮官

當時我軍佔領了東北的北部,包括吉林大部分到黑龍江一帶,而國軍佔領了東北的南部。

當時雙方為了爭奪地盤,然後就爆發了數次大戰,其中圍繞著四平爆發了四次戰役,而四平保衛戰是這四次戰役中的第二場,當時佔領四平的是我軍林彪部隊。

當時國軍為了能奪下四平,他們派出了幾位戰功卓著的名將。

國軍的主要戰將分別是新一軍的孫立人、新六軍的廖湘輝、71軍的陳明仁,他們都是國軍中比較知名的戰將,是位於炮火前線的指揮將領。

而在他們的身後還有幾位重要的人物,首先是當時過來督戰的白崇禧,除此之外還有他們上頭的熊式輝、杜聿明兩位大佬。


雖然白崇禧當時的地位非常崇高,但因為他只是來督戰的,所以並算不上指揮官。

還有熊式輝雖然比杜聿明高了一頭,但是因為他不太擅長軍事指揮、平常主要打理政務的原因,所以實際上國軍的主要指揮官是杜聿明打理的。

因為在開戰早期杜聿明身體抱恙的原因,所以開始時的戰爭是由杜聿明的副司令鄭洞國主理的,後來是在杜聿明強忍著病痛來到了戰場後,全盤指揮權才回歸到了杜聿明的身上。

而為了阻止國軍的戰爭步伐,林彪當時在上頭的命令下,帶領著部隊直接助駐守在了四平,準備制止國軍向前的腳步,為後面的談判換來更大的籌碼。

四平保衛戰後大潰敗的我軍

當時正是國軍的戰力巔峰期,他們保持著非常強大的優勢。

因此那個時候林彪是不太想在四平打的,因為他已經預料到了以當時自己的實力是很難敵得過國軍的


不過軍令難違,沒辦法之下的他硬著頭皮駐守在了四平,最終和國軍爆發了戰鬥。

果然不出林彪所料,當時國軍的戰鬥力確實非常強大,在孫立人這些一等一名將的進攻下,使得林彪當時的防守非常艱難。

最終在抵擋了一段時間、在大軍即將要覆滅的時候,林彪當即下令撤退出了四平,退到了四平北方的長春市。

在退出四平後,林彪手下因為有一名將領背叛投靠了國軍,洩露了很多關於林彪的軍事機密,所以接下來國軍拋開了所有的猶豫,全力圍攻向了我軍。

當時他們把我軍從長春趕到了松花江北邊,正當他們準備殺過鬆花江、把我軍一舉殲滅的時候,蔣介石的命令下來了。

馬歇爾對蔣介石的逼迫

在抗日戰爭期間,美國人一直給予了蔣介石很多的軍事援助,國軍很多的裝備都是美國人支援的。

不過美國人在支援蔣介石的過程中,卻在蔣介石和他的國軍部隊中看出了很多問題,他們對蔣介石很不滿意,想把蔣介石給撤換下去,換另一個人來領導我國的抗日隊伍。


不過他們做出的很多計劃還沒有實現,然後就被蔣介石扼殺在了孃胎中。

不過在二戰結束後,美國人卻沒有放棄逼退蔣介石以及制衡蔣介石的想法。

在國軍準備向我軍發動致命一擊、林彪在危急情況下準備化整為零從城市分散到農村的時候,美國的五星上將馬歇爾逼迫起了蔣介石。

馬歇爾不想讓蔣介石把我軍消滅掉,他想讓我軍保留下來,和蔣介石實行兩權共治,在數番逼迫蔣介石停戰未果後,馬歇爾直接用中斷戰爭援助的威脅迫使蔣介石停止了戰爭。

因此,在國軍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蔣介石的停戰命令下達到了東北,使我軍獲得了喘氣之機。

林彪的大翻身

在經過數個月的休整後,林彪部隊如同一把重新磨礪過的寶劍一般,在長久的沉寂之後,終於綻放出了它壓抑已久的光芒,在林彪的指揮下,我軍對已經失去先機的國軍部隊發動了猛烈攻勢。


從此戰爭的大勢倒向我軍,東北直接落入了我軍手中,然後在一步步的攻勢下,國軍兵敗如山倒,最終奠定了敗局。

有人說四平之戰林彪敗了,因此那是他人生中無法抹去的汙點,但是我覺得這並不能說是林彪的問題。

林彪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已經很清楚地認知到了敵我雙方的力量,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那種情況下,撤退實際上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在戰場上保留自己的有生之力才是一切勝利的關鍵。

正因為撤退了,他才獲得了最後勝利的可能、才獲得了最後在戰場上一路碾壓的輝煌,因此四平之戰的林彪是雖敗猶榮、雖敗猶勝的。

所以說當時四平之戰雙方的主要指揮官分別是國軍的杜聿明和我軍的林彪,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的學生,是黃埔四期林彪的學長,不過在這場信仰對立的戰爭中,最終是林彪獲得了全勝,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這句話對林彪來說是不適用的,但是對杜聿明以及國軍來說,卻是鐵打一般的事實。


孤客生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清楚,因為四平一共打了四次。

我軍從偽軍手裡接收四平是第一次,林彪在四平阻擊杜聿明是第二次,林彪進攻四平被陳明仁打退是第三次,我軍輕取四平是第四次。其中,比較出名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結合出題方的語境,我暫且認為是第二次,我軍守衛四平。

抗戰結束後,我軍從各個解放區調集十萬大軍,幾萬幹部,搶先挺進東北。另一方面,國軍也在杜聿明指揮下,以第13軍和第52軍為主力,搶奪東北,後面還陸續把遠征軍主力新1軍,新6軍,以及第71軍等陸續投入東北戰場,志在必得。

作為東北我軍最高指揮員,林彪見當面之敵過於強大,一退再退,退到四平。這時,中央不答應了,要他無論如何在四平打一仗,並提出口號——“化四平街為馬德里”,絕對不能再撤。

林彪按照中央指示,集中民主聯軍(當時我東北野戰軍稱為民主聯軍)主力,在四平周邊構築工事,與國軍展開激戰。國軍以遠征軍頭牌新1軍為主力,配合陳明仁第71軍,對四平發起猛攻。

雙方在四平血戰了半個多月,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國軍竟然毫無進展,這讓杜聿明非常生氣。為了突破四平,他想了個點子。他向所有媒體記者表示,自己身體不好,要去上海開刀,結果卻偷偷到了本溪,指揮新6軍和第52軍,擊敗我南滿軍區主力,然後兵鋒直指四平。新6軍軍長廖耀湘集中600輛汽車,強行闖過我軍3縱防區,使四平守軍後路不穩,受到前後夾擊。

在這種情況下,林彪認為大勢已去,於是指揮部隊進行了大撤退。由於國軍進軍速度較快,這一次撤退,我軍損失不小,可以說是進東北以來最大一次失敗。

這次四平保衛戰的失敗,導致我軍直接退過鬆花江。國軍追到江邊,卻突然停止追擊,為什麼?

第一,蘇聯的原因;第二,國軍自身兵力不足;第三,我軍南滿3縱和4縱的牽制。

因此,國軍沒有渡江追擊,雙方沿著松花江形成對峙局面,為林彪大練兵和日後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這個問題,有書君來回答:

"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是林彪。

"四平保衛戰″,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絕無僅有的一次城市防禦戰略。這場戰役,是在國民黨新編第一軍、第71軍、新編第六軍,與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之間展開的。

"四平保衛戰″是國共最慘烈的一戰。進攻方指揮官,黃埔一期杜聿明;防禦方指揮員,黃埔四期林彪。

這場戰役的起因是:1946年初,國共正式簽訂了停戰協議,進入了和平談判時期。美國特使馬歇爾來華調停,讓中國出現避免內戰的希望。

毛澤東對馬歇爾寄予極大期望,想通過馬歇爾的調解,與國民黨達成合作,讓國民黨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合法地位,取得政治上的生存空間。

雙方調兵遣將,在東北大打出手,毛澤東的意圖,是在東北佔據一塊地盤,一邊討價還價,不僅贏得談判桌上的有利地位,還要將國軍的攻勢,徹底止在四平一線,雙方平分東北的目的。這是一張與蔣介石談判的牌。

因此,一向主張,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毛澤東,堅決要求保衛四平。

而且,大家都認為打完這場仗,保住勝利果實,就可以休養生息。

但蔣介石,他要獨霸東北,要把中共趕盡殺絕,馬歇爾豈能調停得了?

因此,1946年,國民黨向東北地區大量增兵,到3月下旬,正規軍也有六個軍,加地方保安,總計兵力31萬人,企圖在蘇聯軍隊全部撤離後,獨佔東北。

4月初,國軍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不顧3月27日,國共雙方,關於東北停戰的協議,集中11師兵力,從瀋陽地區分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東北民主聯軍發動進攻。以期達到,佔領全東北的目的。

而四平得失,政治影響,大於軍事意圖。所以毛澤東命令林彪堅守,口號為"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所以,實力相當懸殊的雙方就開戰,打得驚天動地,成為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雙方第一次大規模的主力會戰。

戰爭爆發後,戰況一度陷入僵局,我軍更是傷亡慘重。

最後,當四平外圍要地失守,我軍陷入危局,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先斬後奏,撤出四平,國軍順利進入。

四平保衛戰,雖然沒能守住,但卻為大後方的談判支持策略,爭取了有效時間,可以說是,軍事失利,贏在戰略。

通過這一仗,遲滯了敵人的北進計劃,配合了停戰談判,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共產黨,認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認清了自己的差距與實力。

從此,東北聯軍採取了"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為徹底解放東北地區創造了先決條件。

因此,意義上說,沒有四平保衛戰,就沒有遼瀋戰役的勝利。

這些是有書君個人的見解,供大家探討!


有書博物館


四平保衛戰的前線最高指揮官是林彪,最高決策者當然是毛主席;國軍方面的前線最高指揮官是杜聿明,最高決策者當然是蔣介石。這場戰役實際是國共雙方爭奪東北地區控制權的一場戰役,最終以我軍保衛四平失利,全面撤退告終,但這只是雙方上半場的一次較量,在東北戰場笑到最後的仍是我軍。

全面抗戰期間,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都遭受嚴重損失,反倒是最早被日軍侵佔的東北未受戰火波及,而且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因此成為兩黨覬覦的戰略要地,也是此次戰役主要起因。

抗戰勝利後,蘇聯政府和國民黨達成秘密協議,由國民黨軍隊接手東北,因此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兩黨一方面在重慶進行桌面談判,另一方面暗中角力,爭奪全國戰略要地,特別是東北地區的局勢非常緊張。

抗戰勝利後,林彪原本是要到山東軍區任司令員的,但東北形勢的嚴峻改變了這一計劃。1945年9月下旬,林彪在赴魯途中接到中央電令,奉命兼程轉赴東北,於10月底抵達瀋陽。

但即便以林彪傑出的軍事才能,也無力阻止國民黨軍的瘋狂攻勢。

到1945年底時,短短几個月時間,國民黨軍隊已率先佔領山海關、興城、錦西、錦州、黑山、義縣、阜新等東北的戰略要地,其後又搶佔北票、朝陽、建平、建昌、平泉等地,控制了錦(州)承(德)線,也就是進出山海關內外的交通主幹線,佔據了東北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國民黨之所以能夠快速佈局,搶佔地盤,一是因為他們目標明確,醞釀已久,準備充分;二是在美國支援下,很多精銳部隊的機械化提升大大提高,可以快速部署調動。

如果任由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佔據整個東北,那國共兩黨手中的談判砝碼就會徹底失去平衡,我軍在談判桌上勢必落於下風,雙方和談根本進行不下去,和平民主也無從實現。

有鑑於此,中央軍委決定,力爭控制北滿地區和長春、哈爾濱兩個中心城市,以及極其重要的交通運輸線“中長鐵路”(中國長春鐵路的簡稱,又稱東省鐵路、東清鐵路,系中東鐵路幹線的滿洲里至綏芬河段),而執行這一策略的關鍵就在於守住四平。

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得到指示後,決定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街地區。

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兵力並不算多,總司令林彪對有限兵力的安排部署如下:

一部兵力在南滿保衛本溪,牽制進攻南滿的國民黨軍,防止對方趁機發力搶攻;

一部兵力收復被匪偽武裝佔據的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這是為了擴大緩衝區。

集中主力於四平街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北進。

應該說,這一兵力部署是沒問題的。

但國民黨軍準備充足,兵力強大,儘管林彪指揮兵力在四平街以南的興隆泉、金山堡、秦家窩棚等地區進行了頑強的外圍防禦和反擊,殲敵數千人,仍無法阻擋國民黨軍隊主力進逼,尤其是國民黨軍新編第1軍和第71軍作為主力部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大,攻勢迅猛,步步緊逼,很快逼近四平街以東、以南地區。

迫於敵軍攻勢的強大壓力,林彪決定將部隊轉入四平市郊,實施防禦作戰。

國民黨新編第1軍在飛機、坦克的支援下,向四平街南郊、西北郊方向進行大舉進攻,林彪則組織兵力以“晝守夜襲”的戰法頑強抗擊,國民黨軍攻勢受挫,一度停滯,戰局陷入對峙。


4月底,蔣介石徹底撕破臉皮,明確拒絕關於東北停戰的談判,並從南滿抽調兵力增援,使得國民黨軍進攻四平的兵力高達10個師。

林彪也在不斷從北滿地區調兵增援,使得我軍參加保衛四平街作戰的兵力增加到14個師,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可謂勢均力敵。

5月中旬,調整後的國民黨軍分3路向四平街發起全面進攻,鄭洞國、陳明仁、廖耀湘、孫立人等名將悉數出戰,陣容不可不謂強大。

要說國軍的戰鬥力也不是吹出來的,而是抗戰時期打日本鬼子,實打實打出來的,他們剛剛在正面戰場取得抗戰勝利,又經過整編和休整,兵員和裝備得到補充升級,無論戰力、士氣和信心都處於巔峰,真正打起來,我軍還真不是這些裝備精良的國軍對手。

經過數日激戰,國民黨軍各個方向的攻勢均取得順利進展,諸路大軍齊頭並進,對我軍扼守四平街咽喉的塔子山陣地形成三面包圍,並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開始大舉圍攻。

儘管我軍竭力抗擊,終因寡不敵眾、傷亡過多,為防止更大損失,不得已奉命撤離陣地。

塔子山失守後,形勢更加嚴峻。國民黨新編第6軍繼續迂迴到四平東北,企圖截斷我軍退路。

林彪一看戰場形勢不利,而我軍傷亡較多,無力反擊,為保存實力,下令連夜撤出戰鬥。國民黨軍得以順利進佔四平街,四平保衛戰至此正式結束。

但國民黨軍東北地區最高長官杜聿明並沒有打算就此收手,他下令繼續追擊,打的林彪毫無還手之力,只得一退再退,簡直潰不成軍,不但丟掉了長春,還一直被追擊到松花江以北!

杜聿明本來想一鼓作氣,繼續追擊,但蔣介石出於慎重考慮,再加上美國人的干預,遂下令停止了追擊,林彪好歹逃過一劫。

關於四平保衛戰的傷亡人數,雙方記載並不一致。國軍稱此戰(含追擊作戰)傷亡官兵4000餘人,我軍傷亡8萬餘人,但我軍記載自身傷亡8千餘人,國軍1萬6千餘人。

不管哪個數據更準確,毫無疑問的是,這是林彪軍事生涯中最慘痛最恥辱的一次潰敗,足以讓他銘記終身。

不過林彪沒有氣餒,他吸取了這次失利的慘痛教訓,知恥而後勇,終於在後來的遼瀋戰役一雪前恥,打的國民黨軍丟盔棄甲,狼狽不堪,並且一直解放了大半個中國,也讓蔣介石感嘆到:林彪一個人打敗了整個黃埔軍校的師生!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四平保衛戰,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絕無僅有的一次城市防禦戰役,在國民黨新編第1軍及第71軍(後期新6軍加入),與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之間展開,進攻一方的指揮官是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防禦一方的指揮官是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此役,國民黨方面的一線指揮官是新1軍軍長孫立人、新6軍軍長廖耀湘、71軍軍長陳明仁;共產黨方面的一線指揮員是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山東1師師長梁興初、山東7師師長楊國夫、南滿第3縱隊司令員程世才、359旅旅長劉轉連等。

圖示:四平保衛戰國民黨軍隊指揮官杜聿明、孫立人、陳明仁、廖耀湘

  這場戰役的起因說來話長。1946年1月,國民黨軍隊向東北地區大量增兵,至3月下旬,其正規軍已進入東北6個軍,加上地方保安部隊,總兵力共計31萬餘人,企圖在蘇聯軍隊全部撤離後獨佔東北。4月初,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置3月27日國共雙方關於東北停戰的協議於不顧,集中11個師的兵力,從瀋陽地區分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東北民主聯軍發動進攻,企圖首先奪佔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戰略要點,繼而進佔長春、哈爾濱,以達佔領全東北之目的。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國共兩黨談判,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中共中央決定力爭控制北滿地區和長春、哈爾濱兩市及中長鐵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要求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街地區。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政治委員彭真決心以一部兵力在南滿保衛本溪,牽制進攻南滿的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收復被匪偽武裝佔據的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集中主力於四平街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北進。在這種背景下,四平保衛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圖示:四平保衛戰共產黨軍隊指揮官:林彪、黃克誠、梁興初、楊國夫、程世才、劉轉連

  四平保衛戰雖說是一場敗仗,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這一仗,遲滯了敵人的北進計劃,配合了停戰談判,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東北民主聯軍採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將敵軍孤立在幾座城市之中,為徹底解放東北地區創造了先決條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四平保衛戰的失敗,就沒有遼瀋戰役的勝利。

圖示:四平保衛戰前夕,正在擔負警戒任務的東北民主聯軍士兵


慕什塔戈


四平之戰大概是林彪最刻骨銘心的一戰。

1945年,林彪奉命進入東北,組建東北野戰軍,而國民黨在美國軍艦的幫助下,在秦皇島登陸。

雙方都意識到,東北的局勢將影響全局。

原本的希望是拒敵於關外,整個拿下東北,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是可以接受東北大量的人員,還可以接收大量的兵器,聯繫蘇聯也方便。

國民黨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的軍隊實在離得太遠,所以只能用美國軍艦運,動作就慢了下來,但是,國民黨運過來的都是精銳,不少原本是去日本駐軍的。

而東北聯軍還是初創期間,所以關門的動作沒能完成,只好退守四平。

這時候,國民黨的軍隊陸續運了上來。

四平一戰成為了關鍵點。

四平一戰,蔣介石集結三十萬精銳之師,指揮這些部隊的也是一時名將。包括石覺的十三軍、廖耀湘的新六軍、孫立人的新一軍、陳明仁的七十一。熊式輝為行營主任、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這些部隊裝備先進,又有作戰經驗。最終,蔣介石還把國防部長白崇禧派到東北督戰。

白崇僖,廣西桂林人,桂系軍閥核心人物,與李宗仁組成的李白組合,是國民黨中勢力最大的一支非蔣介石嫡系軍閥。

其指揮的北伐軍第七軍是謂雜牌軍的王牌軍,當時有人說法叫“川軍 滇軍 黔軍是隻羊,湘軍是頭狼,桂軍是虎又是狼”,其作戰確實彪悍。第七軍北伐從廣西打到山海關,抗戰也屢顯威力,打了數次硬仗,被稱為鋼軍。而白崇僖的指揮能力也倍受軍事界推崇,人稱“小諸葛”,外號“白狐”,是國民黨為數不多的智將。毛主席當年也說:“如果白崇僖起義,可以讓他繼續帶兵,帶三十萬。”說明,在毛主席的眼裡,白崇僖也是韓信級的將領。

林彪此後也當過國防部長,可以說這是國共兩位國防部長的直接較量。

在中央決定堅守的命令下達後,林彪率領大軍打瞭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大軍團防禦戰。這一戰是否正確,後人有很多說法,但可以確定的是林彪打得很苦。

蔣介石集結飛機大炮,以絕對的裝備優勢對四平發動猛攻,林彪率領部隊做殊死防守。最終,林彪在完成防禦目標後,主要撤退。

這個戰打得有多苦,撤退之後有多被動?可以知道的是,解放之後,林彪再沒有去過四平,這大概是他心中永遠的痛。而據後面國民黨的說法,要是趁勝追擊,就完全拿下東北了。


東北如果被國民黨拿下,那國共的戰局就不同了。

要知道,國民黨的軍事失敗很大程度就是東北戰事的失敗。這裡集結了國民黨的大部分精銳,其軍費開支也佔國民黨軍費開支七成。可以說,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奠定了全國勝利的基礎。

當時,白崇僖也下令進行追擊,包括孫立人這些國民黨將領也支持追擊。關鍵時刻,我方最佳第六人蔣介石出現了。蔣介石下令停止軍事行動。

蔣介石為什麼這樣幹呢?最流行的說法是蔣介石不希望白崇僖立如此大功勞,白崇僖終歸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而且蔣介石認為,四平一戰後,他已經佔絕對上風了。追不追擊影響都不大。

蔣介石經常說,林彪打仗太厲害,但他終究還是低估了林彪的能力。

抓住這一機會,林彪迅速整頓部隊,並以四平一戰為轉折戰,開始了大逆襲,並最終打得蔣介石從一開始想獨佔東北,到只要自己在東北的軍隊能夠撤回來就是勝利。

林彪在東北完成了大逆轉,但唯一遺憾的是,白崇僖自四平之戰後就被蔣介石調走了。林彪錯過了在東北雪恥的機會。

此後,四野出東北,以摧枯拉朽橫掃國民黨軍隊。這位在紅軍時期就被稱為軍隊之鷹的指揮員也終將有機會捕獵白崇僖這位“白狐”。

這時,林彪不但要面對白崇僖,還要直接與其核心第七軍碰撞。這時的國民黨第七軍更狂了。在1946年7月的泗縣戰役,我華野22團,也就是鐵道游擊隊的前身與第七軍接戰,受到了很大損失。國民黨第七軍宣揚“鋼軍硬,共軍不敢碰一碰。”

一開始,林彪還是吃了虧。

在揮軍湖南時,四野的“猛虎將軍”鍾偉將軍中了白崇僖第七軍的埋伏。

也是四野比較大意。自東北出關之後,四野是勢如破竹,幾無對手。所以行軍有些過快。結果在青樹坪中了白崇僖第七軍的埋伏。當時,白崇僖利用地形,調飛機大炮進行集中轟炸,整整對我軍轟炸六小時之後,才發起攻擊,這一仗,四野損失慘重,是四野入關唯一敗仗,也是解放戰爭我軍九大失利之一。

但是,這一仗,終於讓白崇僖露出了狐狸尾巴。

四野入關之後,白崇僖如狐狸一樣,忽現忽失,讓林彪抓不住身影。現在白崇僖終於露頭了,

林彪馬上調動大軍,決定採取大迂迴包抄的方式,再不讓白崇僖溜走。面對白崇僖,林彪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十倍兵力的大包圍。

此時,白崇僖被青樹坪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也不躲避了,竟然調兵迎上,準備在衡寶線上與四野決戰。林彪及時察覺白宗僖的心理變化,順勢下令讓正準備包抄白崇僖的軍隊停止前進,讓白崇僖自己鑽到口袋裡來。

這是林彪百試百靈的誘兵之計,用這一招,林彪擊敗了一個排以上的黃埔名將,但這一次,在白崇僖面前弄巧成拙了。白崇僖立馬嗅出了危機,下令全軍撤退。

也有一個說法,是白崇僖以進為退之術,故意進軍,卻猛地撤軍。不管是哪種情況,的確說明白崇僖“小諸葛”之名不虛。

眼見這頭白狐又將脫牢而去,這時,一個戰場上的意外事情出現了。

當時四野丁盛將軍率領的135師沒有接到電報,按原計劃前進抵達靈官殿地區。正好卡在了白崇僖的後撤道路上。

丁盛外號“大膽將軍”,在敵人的主力之側穿插,急行一百六十里,成為唯一一個到達敵人後方的部隊。

135師意外成了一支打到敵軍後方的孤軍,同時,也成為決定衡寶戰役的關鍵。林彪馬上明白這一點的重要性。

本來,丁盛是師一級,上面有45軍軍長陳伯鈞,12兵團司令蕭勁光。而林彪一般不直接指揮師一級。但林彪給丁盛發電,表示從現在起,你們歸我直接指揮。

135師無心插柳,死死卡住了白崇僖部隊的退路。這裡發兩個林彪在此戰中的電令:

“(一)凡是遇到敵人一個團或一個師兵力時,首先將敵人退路切斷,圍而不攻,等友軍到達後再作有準備有配合的進攻。(二)凡未抓住敵人的部隊則應參加包圍友鄰我軍所抓住之敵,或繼續猛追求得抓住一部敵人。”

“在追擊運動戰中,野司根據密息,只能規定各部行動的方向,但各兵團、各軍必須以機斷專行的精神,加強對各師的具體指揮,不可一切等我們的指示,以免失掉機會。”

白崇僖這位白狐終於被軍鷹死死咬住。

衡寶一戰,四野圍殲白崇禧近五萬人,尤其是消滅了白崇禧精銳主力第七軍和第四十八軍的大部。白崇僖自此一戰,再也沒有恢復過元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