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在骨不在皮,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性气质?

“比女生还精致”的小鲜肉,是否真的佐证了“男性危机”的存在?随着关于男性气质的讨论持续发酵,有人疾呼“少年娘则中国娘”,怒斥满屏小鲜肉为“娘炮”。

男儿在骨不在皮,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性气质?

仅以外貌来看,无论是屏幕中的花样美男,还是注重仪表的男子,似乎皆与传统硬汉形象相去甚远。但问题是,“娘炮”或男儿,判断标准何时是皮相这么简单?

从古至今,外表俊秀,甚至近于“女相”,但与“娘”字绝不沾边的英豪大有人在。留侯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却能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抗元名臣文天祥“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却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试问,又有谁会认为他们女性化?当然,这英雄男儿,也绝不会因皮囊之美好,而描眉画眼,涂脂抹粉。

男儿在骨不在皮,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性气质?

可见,在男性气质问题上,外形从来不是关键,内涵、行为、做派如何,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其实,与西方理想男子画像多为硬汉不同,在中国传统之中,备受推崇的从来就是“谦谦君子”,“文质彬彬”“温润如玉”。这其中固有其温文尔雅、清秀俊逸的一面;可同时,也需要涵养“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甚至“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刚强的气节与傲骨。再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若是德行败坏,也非君子;而品德足够高尚者,即便形容草莽,也会为世人尊重。

再来看引人担忧的所谓小鲜肉。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阴柔、强调中和的美学观念,在当今时代找到了新的爆发点,更与女性观众审美趋势的变化有关。如若仅以一种外貌审美论,小鲜肉似乎无伤大雅。在审美趋向多元的年代,有硬汉、有绅士、有“老干部”、有“暖男”,也就不妨有花样美男。上世纪80年代,“奶油小生”也曾一度流行,只是没过多久以高仓健为代表的冷峻硬汉便占了上风。如今,小鲜肉再度走红,也只是流行风尚的变化而已。

男儿在骨不在皮,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性气质?

▲高仓健,资料图。

可问题是,今天的许多小鲜肉们,不只是在外貌上追求极致,“眼线没画好”都不能面对镜头。而且行为举行做派等全方位“凹造型”,其甜腻程度远超当年的奶油小生,少了阳光味道,多了油头粉面。

而随着娱乐风潮日趋浮躁,花样美男被捧成“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为博眼球,明明长身玉立,却常卖萌撒娇,动辄“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传递出的价值导向似乎是:有了软萌的形象,就会有人为你买单。如此矫揉造作,丢失的恐怕就不只是男子血性了。

这样的病态包装流行,与当年的病梅之祸何异?

男儿在骨不在皮,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性气质?

▲95后小伙反串美妆女主播。

男儿在骨不在皮。外表精致,并不意味着“不男不女”;刚骨血性,也不必不修边幅、五大三粗。男性气质,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有着多元组合方式,重要的是真正立起男儿之“骨”。

男儿气质之争不是皮相之争。

那些自古重之的君子之德,今天依然弥足珍贵。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相较穿着得体、打扮精致等外观修饰,更需要重视涵养一代人的心性: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愿中国男儿,可以美好如兰,亦能自立如松。

男儿在骨不在皮,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性气质?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