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家!——于都縣新增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喜訊傳來!厲害了我的于都!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了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我縣新增11處!

厲害了,我的家!——于都縣新增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截至目前,于都縣共13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銀坑煉銀遺址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銀坑煉銀遺址位於于都縣銀坑鎮窯前村柳木坑組鵝形崬。《贛州府志》載,宋政和四年(1114年)在柳木坑開設銀場煉銀。“銀坑”因此而得名。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載:“宋時有樵者逐鹿入穴,推之銀礦溢出,因置銀礦。”宋寶慶(1225-1227年)中廢。遺址主要由1處煉渣堆積與6個古礦洞組成,總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煉渣堆積於鵝形崬東南山足下柳木河畔,成扇形堆積,長120米,寬30米,厚度10米,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古礦洞分佈於鵝形崬山腰處,1號在陳正生住宅後,2號在陰山面,3號共3個洞口已被小河床堵塞掩埋,4號距2號東北40米(壩子上路墈腦),5號在上屋坑子,已被自然填埋,6號在下屋壁背。各洞口均很狹小,入口僅可爬行,如4號洞口高僅0.8米,寬0.6米。此遺址距今900年,歷史悠久,經濟文化底蘊深厚,是古代工業遺產的實物見證,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84年5月,于都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公村管氏宗祠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楊公村管氏宗祠位於江西省于都縣寬田鄉楊公村。相傳為唐代國師楊筠松擇地而建,後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原址重建。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風火牆,三進廳,兩邊有廂房。面闊15.2米,進深40.9米,高11米,佔地面積1063平方米。下廳設有戲臺,中廳和下廳飾有藻井。中廳和上廳間左側廡廊設有專為紀念楊筠松 的“尚義祠”。大門磚石結構,四柱三間三樓,門額上嵌有陰刻“管氏宗祠”石匾。門前庭院內有一對刻工精細的紅石獅子。該祠曾於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和近代多次重修,2004年9月于都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寶祠堂群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寶祠堂群位於縣城東北面約四十公里的馬安鄉上寶村。為寶溪鍾氏宗祠,由十八座緊密相連的大小宗祠組成,現保存好有鍾氏宗祠、東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處。始建於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緒、民國等歷代均進行過維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規模最大,為三井五廳,其它分宗祠均為一井二廳,並以主祠為中心左右分佈,總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分“專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餘祠堂均座西朝東。祠堂均為磚木結,穿鬥抬梁構架,硬山頂,馬頭牆,清水牆面。前廳大部分設有裝飾富麗的藻井。有的大門為牌樓式上飾各種人物、花草紋磚雕和灰雕;有的大門為簷廊式。具有典型的贛南客家建築風格。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于都土塔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土塔位於江西省于都縣城周邊,包括水閣口塔、中埠塔、水頭塔、下馬塔。

水閣口塔位於于都縣禾豐鎮蔴園村,又名文峰塔。是座六邊七層樓閣式土塔,塔體為三合土版築而成,磚疊澀出簷,寶葫蘆頂,高27米,底層邊長4.52米,厚2米。在第二層上嵌有一塊紅石匾,上陰刻於都知縣傅緘題寫的“文巒聳秀”四個大楷字。塔底層闢有一門,內為空筒式,原有十三層橫木樑相錯架設,今大多朽落。據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載,該塔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

中埠塔位於于都縣羅坳鎮中埠村,又名廻瀾塔。六邊七層樓閣式,塔體為三合土版築而成,磚疊澀出簷,高36米,底層邊長4.3米,厚1.6米。底層北向闢一門,塔內結構為空筒式,原各層有木樑板,今具朽落。第二層東南面和西北面開拱形窗孔,其它各層各面均為盲窗。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記載該塔建於乾隆九年(1744)。

水頭塔位於于都縣靖石鄉任頭村。六邊七層樓閣式,塔體為三合土版築而成,磚疊澀出簷,塔頂各角均用紅麻石裝飾起翅,高19米,底邊長2.8米,厚1.2米。塔底層闢一小門,內為空筒式,各層有橫木樑相錯架設。二層以上均開有對稱拱頂窗二處。

下馬塔位於于都縣仙下鄉石坑子村,又名奎毫塔。六邊五層樓閣式,塔體為三合土版築而成,磚疊澀出簷,穹窿頂,剎為寶葫蘆狀,高20米,底邊長3.5米,厚1.28米,底層開一拱頂小門,塔心為空筒式,每層設有木樑架,大部分已朽落。第三層和頂層各開有一拱頂門,頂層與門對稱處還開有圓形窗。此外各層各面均以紅、藍兩色繪製拱頂門或圓形窗圖案。

于都土塔是群典型的風水建築,均為三合土夯築而成,在我國眾多建塔材料中別具一格,為我國古塔建築之一絕。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需巖摩崖石刻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需巖位於于都縣城西南二十公里的小溪鄉桃枝村香台山。為北宋書法家、理學家王鴻隱居處。在香台山方圓約2平方公里一帶的需巖、木樨巖、釣巖、涵虛洞等處的崖壁上,分佈有4餘處共18品摩崖題刻,題刻大多為王鴻親自篆刻。

據《中國人名大詞典》記載,王鴻,于都人,字翼道,王羲之二十四世孫,博學善草書。一試不第,隱居山中,嘗注太玄。需巖摩崖石刻為他在香台山隱居時所刻。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歷代文人墨客遊記題刻。需巖題刻字體以篆體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隸書和草書,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於北特區委員會舊址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於北特區委員會舊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橋頭鄉朱屋村木塘組的謝偉姿祠。舊址原為謝偉姿祠,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建。舊址坐北朝南,由泮池、內外院、門樓及主體三堂三橫屋組成。磚木及土木混合結構,硬山與懸山頂結合。總面寬51.92米,總進深40.61 米,總佔地面積約4606.3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為2125.05 平方米。1928年8月中共於北特區委員會在此成立,領導于都、興國、寧都等邊界人民展開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得到深入發展,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1932年在於北特區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勝利縣。2004年9月公佈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四軍軍部舊址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紅四軍軍部舊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解放居委會建國路5號與6號的葛氏宗祠。舊址原為葛氏宗祠,建於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由門樓、院落、門廊及二井三廳、右側橫屋組成,磚木與土木混合結構,硬山頂,馬頭牆。門樓位於祠前左側,坐西向東,原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紅石門框及門檻。門廊雀替為透雕鰲魚紋,正門門簪飾花卉紋浮雕。祠內地面鋪青磚。天井磚砌,井沿為紅石條砌成。祠外牆嵌有多種紅石及青磚銘文。該祠為葛坳鄉葛文富後裔建於城內,作為全縣葛氏祭祖之地。1929年4月8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首次進佔于都,紅四軍軍部駐縣城葛氏宗祠,軍長朱德住上廳廂房。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調查並造冊登記,並列入于都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2012年,列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遺址保護規劃。 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暨毛澤東同志舊居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暨毛澤東同志舊居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解放居委會建國路12號,原為管氏民宅,民國初年建築。舊址磚木結構,坐東朝西,四合院兩層樓,面闊22米,進深14.6米,高6.5米,佔地面積為321.2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首次進佔于都,紅四軍政治部駐在這裡,前委書記毛澤東住在右廳廂房。紅四軍駐于都時,幫助創建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紅四軍政治部駐于都期間,於4月17日發佈了134條紅軍宣傳標語,同時還簽發了湘贛邊界特委指示信。該舊址是毛澤東在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早期革命活動的紀念地,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82年9月24日公佈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四軍物資保管處舊址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紅四軍物資保管處舊址位於于都縣貢江鎮新聖巷的黃氏宗祠。舊址原為黃氏宗祠,創建於明代,為明代理學家黃宏綱活動的重要場所。經清代、民國維修。磚木結構,座北朝南,一井二廳,面闊10.9米,進深20.8米,高7米,佔地面積為 234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首次進佔于都,該祠曾作紅四軍物質保管處。紅四軍駐于都時,在縣城黃氏宗祠召開群眾大會,並向群眾發放打土豪所得物資,同時幫助創建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

紅四軍物質保管處舊址——黃氏宗祠創建於明代,為明代理學家黃宏綱活動的重要場所,又是紅四軍物質保管處舊址,對研究于都理學名賢和紅四軍軍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調查並造冊登記,並列入于都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2012年列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遺址保護規劃。201 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對舊址按原貌進行了全面維修。保存完好。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舊址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舊址,位於于都縣貢江鎮解放居委會建國路27號昭忠祠,清代末年建築。舊址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磚灰瓦,硬山頂,二井三廳,門面為八字牌坊式。面闊3間9.4米,進深36.4米,高7米,佔地面積342.16平方米。1929年4月上旬,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來到于都,幫助建立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其辦公地點設於此,隨著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的建立,于都縣東、南、西、北鄉相繼成立了區、鄉紅色政權,領導廣大貧苦工農打土豪、分田地,為中央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該舊址為研究中央蘇區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82年公佈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群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群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包括了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石含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龍泉中共中央分局舊址,臘樹下中央分局緊急會議舊址,井塘中央財經委員會舊址共6個點。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旅遊諮詢投訴電話:0797—6218781

于都縣旅發委

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

厉害了,我的家!——于都县新增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