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考古遺址保護與利用論壇召開 探討文物保護如何普惠民生

全国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论坛召开 探讨文物保护如何普惠民生

6月28至30日,“全國考古遺址保護與利用論壇·城頭山2018”在湖南澧縣舉行。 劉著之 攝

中新網常德6月28日電(劉著之)大型遺址怎樣在不破壞原貌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小型遺址如何因地制宜地發掘、保護?6月28至30日,“全國考古遺址保護與利用論壇·城頭山2018”在湖南澧縣舉行,60多位國內知名考古專家圍繞考古遺址保護利用的方法和模式展開交流探討。

澧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擁有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址城頭山等史前遺址,以雞叫城、城頭山為核心的澧陽平原更是長江中游文化的策源地。截至目前,澧縣共發現史前文化遺址258處,是湖南乃至全國史前遺址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其文物保護工作,尤其是南方土遺址保護工作居全國前列。

“在遺址區設展廳,建公共綠地、農家書屋,既方便周邊民眾瞭解古遺址,又為他們提供了活動場所,遺址保護區成了民眾溝通互動的良好平臺。”澧縣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當地採取了系列措施平衡民眾利益和文物保護工作,包括修建遊覽便道等設施時優先考慮農作需求,為農用車開闢專用通道,給河渠定期清淤疏浚;聘請本地工人,耳濡目染地宣傳文物保護概念;將文物保護區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培養學生文物保護意識等等。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郭偉民認為,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挖掘文化內涵,做活“品牌”的方法值得借鑑。通過舉辦“海峽兩岸稻田彩繪節”活動、豐富園區特色景觀等方式,並引入自媒體積極推介,考古遺址成為了熱門景區,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活力。

北京國文信文物保護有限公司專家滕磊表示,我國大遺址保護從曾經與城市化進程矛盾重重、與普惠民生毫不相干,到今天依託保護、合理利用,兼顧教育、科研、遊覽、休閒的考古遺址公園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會議還指出,對於中小型遺址的發掘和保護應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彭頭山、八十壋、魯家山等中小型遺址為例,澧縣採用少徵地、不搬遷做法,達到了文化遺產保護與方便住民生產生活的雙重目的。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王志傑說,澧縣將遺址保護與鄉村建設結合,讓文物保護與社會發展並不矛盾。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考古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學會主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共澧縣縣委、澧縣人民政府承辦,澧縣文物局、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協辦。來自北京、浙江、貴州、廣東、河南、上海、山東、河南、廣東、四川、江西、湖北、內蒙、江蘇、湖南等地的考古學者還就良渚遺址、海昏侯墓、寧家坡新石器遺址、丹鳳門遺址和大贏城遺址等地的考古方法及經驗、進展作了交流。(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