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行測邏輯中真假話問題

近幾年,真假話問題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上鏡率極高,所謂“真假話問題”題目,題幹特徵是:已知若干人,每人各說一句話,其中由真話,也有假話。通常會問:題目中究竟誰在說真話(假話),或者事情的真相是什麼?中公教育專家告訴你。

【例題】寺廟裡丟失了一袋香火錢,方丈找到甲、乙、丙三個小和尚來詢問。甲說:我沒偷。乙說:甲偷的。丙說:我沒偷。已知三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偷了錢,且只有一個人說的對。

問題:到底是誰偷了錢?

A.乙 B.丙 C.都沒偷 D.甲

【答案】B。中公解析:先把題幹中的已知條件,用邏輯的語言表示出來:

甲:非甲

乙:甲

丙:非丙

我們會發現:甲說“不是甲”,是在撇清自己,強調偷錢袋這件事和甲沒有任何關係,乙說“是甲”,是在指認甲偷錢袋。顯然,甲乙兩個人的話為矛盾關係。根據矛盾的特性:互為矛盾的兩個命題必然一真一假的特性。已知題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真話,即另外兩個人的話為假。也就是說,真話必定存在於甲乙兩人之中,所以,丙說的話就是假的。“非丙”為假,那麼,“丙”為真,即丙就是偷東西的人,答案為B。

這道題相對簡單,運用了矛盾這個知識點,那麼什麼是“矛盾”呢?“矛盾”是對於一種事物描述只分A、B兩種情況,A、B不交叉,A、B在一起是全集。例如:“生”和“死”這兩個概念,生物的狀態只分為“生”和“死”,同時“生”和“死”間沒有任何的交集,因此,這兩個概念為矛盾關係。我們會發現,“生”和“死”是截然對立的,互為矛盾的兩者必然一真一假。當了解了矛盾的特性後,我們會發現公考中涉及到真假話的問題就可以從矛盾入手,拿到一道題目,先去觀察題幹是否存在矛盾關係,常見的矛盾關係有:

P的矛盾是非P;“所有A是B”的矛盾是“有些A不是B”; “所有A不是B”的矛盾是“有些A是B”;“某個A是B”的矛盾是“某個A不是B”。

當通過題目判斷出題幹存在矛盾後,利用矛盾的特性“互為矛盾的兩者必然一真一假”,根據已知條件給出的真假話的數量,繞過題幹矛盾,鎖定剩餘條件的真假性,進而得出確定性信息,根據問題找尋題目所求。

中公教育建議各位考生及早著手準備行測考試,萬事開頭難,一定要找準方法,有的放矢,最後祝各位考生“一舉成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