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爲何寧死也不背叛大宋

文天祥為何寧死也不背叛大宋

趙汗青

當一個民族受到外族的侵略和壓迫時,抵抗侵略,是多數人的歷史使命和選擇。文天祥正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英雄,他看到同胞受到元朝統治者的壓迫,寧死不屈,不肯接受元朝統治者的招安,不肯投降。還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他是不朽的英雄。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 ,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面對元朝皇帝的勸誘,當丞相,贈豪宅,送美女,當然金錢更不會少。但是文天祥拒絕了誘惑,選擇了寧死也不叛宋。這是氣節、信念和民族尊嚴和他高尚的人格使他選擇了抗元。元將逼迫文天祥給宋軍統帥寫勸降信,被他嚴正拒絕。後來宋朝滅亡,文天祥被押送燕京。囚禁中,元統治者百般折磨他,軟硬兼施,企圖迫使他投降,與元人合作。但是文天祥就是不肯低頭,於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英勇就義,保持了民族氣節,因而被稱為民族英雄。

如果文天祥生活在一個太平盛世,他或許會成為一代名臣,即便歸隱耕作,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名聲更大的詩人。 可他偏偏生逢亂世,國破人亡,歷史讓他擔負了註定要失敗的責任,他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壯麗的事業,他譜寫了他一生中最為高亢的篇章,他燃燒了他一生中最為激情的歲月。

打開中國的近代史,無數的志士仁人、英雄兒女都在為中華民族走出苦難、落後而探索,在他們身上都有一種精神的延續,而這種精神的起源確讓文天祥集中於《正氣歌》中而影響到中國近代,這種精神會一直在中華民族,傳承並且發揚光大。

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精神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為之”。他之所以擁有這種人格精神,實與他溝通了必然之“命”與當然之“理”的觀念有密切的聯繫.文天祥的一生,是“君子自強不息”的典範,也是知“道”循“道”衛“道”的楷模.

文天祥是歷史託付的,時代賦予的。那是一個山河破碎的年代,那是一個哀鴻遍野的年代,是一個走向沒落的年代,那也是一個血與火的年代。有人在血與火中焚燒成灰,隨風吹落;也有人在血與火中痛苦涅盤,直上九霄。文天祥當然是後者。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是文天祥一生的寫照,《正氣歌》是文天祥留於後世的精神。雖然不能從一首詩去評價一個人,但我們可以從這裡出發,去找回千百年前的文天祥。人生一世,到底為了什麼?人的一生,到底怎樣度過?這個庸俗平凡的問題今天經常被我們嘲笑甚至遺忘,然而,面對烈士的鮮血,面對勇士的追問,難道我們真的沒有一點思考?滄海橫流,蕩去的是沙粒,是蒿草;留下的是石頭,一塊塊頂天立地,天地賴以柱其間的石頭。

文天祥抗元,首先他作為宋朝末期的一位高級將領,備受皇恩,食朝廷俸祿,臨陣倒戈,是不忠;古代尤其在宋代後期,由於遊牧民族的侵略以及隨之而來得戰爭使得中原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四處餓殍滿地,八方怨聲載道,到處都有如血殘陽,中原百姓普遍希望和平,但是由於數百年的中原漢王朝的統治,中原的百姓多以漢族為正統,認為中原天下屬於漢族,所以文天祥也不例外,倘若他叛國投敵與民族又是不義;如果文天祥叛國投敵,中原百姓必將奮起反抗,到時候中原人的他便要屠戮本族之人,與民族不仁。文天祥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如此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行為,他也不會做。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無論文天祥的做法不是逆歷史潮流,而是一死報國,文天祥的赤膽忠心也是亙古少有的,他的赤膽忠心值得我們學習,傳承。

關於文天祥,史書記載他堅決不屈,誓死不降就足夠了。有他的故事在後世流傳,在人間爭相傳誦就夠了。這些都是最有力的說明。文天祥後人留下了一 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以其鮮血和生命實踐了他所服膺的儒學之基本價值.從而聳立起一座儒家人格精神的歷史豐碑,讓世人在敬仰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昇華和人格上的錘鍊。

正如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下,“天地有正氣”,“凜烈萬古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