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到海冰觀測最前線去——雷瑞波和他的極地堅守

新華社“雪龍”號9月7日電通訊:到海冰觀測最前線去——雷瑞波和他的極地堅守

新華社記者申鋮

第六次來到北冰洋的雷瑞波,是極地海冰的忠實觀測者和研究者。

2005年,24歲的雷瑞波第一次前往南極。當時他並不知道,這浩瀚而神秘的極地將是自己未來十幾年專注研究的領域和頻繁來往的地方。

2018年,37歲的雷瑞波成了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助理和海冰隊隊長。肩負重任的他,已褪去13年前的興奮和青澀,留下的只有堅毅和沉穩。

冰站作業是此次北極科考的重頭戲。作為冰站現場負責人,雷瑞波是冰面上最繁忙的人。面對未知冰情,第一個跳上冰面的總是他。肩背雪橇、拉運設備,或是手持冰鑽在冰面鑽孔,或是跪坐雪地布放設備,這些都是他在冰面上的常見姿態,從開始一直持續到作業結束。

每次冰站作業都面臨著多重挑戰:怎樣在繁多且各異的浮冰中間選擇一塊適合作業的海冰,怎樣安排統籌好不同學科的作業內容,怎樣應對北極惡劣且變幻莫測的天氣,甚至怎樣防範北極熊。對於這些棘手問題,大家都會去詢問雷瑞波的意見。

“小雷的經驗非常豐富,他對海冰冰情和北極各種情況的判斷沒得說,我們都很信任他。”考察隊領隊朱建鋼說。

從8月11日到8月25日,雷瑞波及隊員們經歷過單次長達9個小時的冰面作業,經歷過罕見的暴雨雪天氣,更經歷過濃霧、冰面破裂等突發情況,最終完成了9個短期冰站和1個長期冰站的考察作業。他們共布放了2套無人冰站、23個海冰物質平衡浮標和16個海冰漂移浮標,布放數量達歷年北極科考之最。

“冰面上的他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面對作業現場突發和疑難的各種狀況,他總能憑藉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妥善解決。”考察隊隊員曹曉衛說。

專業的知識源於潛心鑽研。深耕極地海冰研究十幾年,雷瑞波在海冰觀測技術研發與應用、海冰物理機制和北極海冰長期變化機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豐富的經驗則源於堅守一線。作為一名在國際海冰研究領域頗有名氣的科學家,他仍然選擇離開舒適的“象牙塔”,堅持奔赴海冰觀測最前線。

“極地是一個神秘且被人們瞭解甚少的區域,並沒有現成的認知可供參考。作為一名極地科學家,只有前往極地第一線,才會對極地考察有身體力行的認識,對極地現場環境有直觀的認知,之後做具體學問才會切到實處。”雷瑞波說。

從2008年參加中國第三次北極科考至今,雷瑞波已經6次來到北冰洋,這也是中國個人參加北極科考最多的次數。他已經兩次擔任北極考察首席科學家助理,在極地野外工作時間累計33個月。

極地海冰研究是個小眾且相對冷門的領域。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持續,研究北極海冰的變化趨勢及其影響意義凸顯。“如果能準確刻畫出北極海冰快速變化的物理機制,將有助於實現氣候模式的進一步優化,從而準確預測北極海冰的未來變化。”雷瑞波說,這也將是他下一階段研究的重點方向。

雷瑞波說,前瞻未來,只想把手頭上的研究任務和研究項目一個個做好。“願拋出去的硬幣能有迴響。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一些成果,為我國的海冰研究和極地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本文源自新華社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