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会灭亡吗?

勇敢的罗


很多人一直有疑问,既然日本和德国结盟,为什么当年德军攻打苏联,日本没有在远东地区和德国形成呼应,如果当时日本和德国互相帮忙,苏联会不会就败了?一点通认为,这有点难。



第一,实力不够。

日本内部原本就有北进和南下两派,并不十分团结,双方争的比较激烈,直到诺门坎战役,让日本彻底认识到,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光靠着效忠天皇的精神撑着,跑出来和苏军拼刺刀,显然在火力强劲的苏军面前不堪一击,于是日本掉头南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苏日之间非常默契的没有宣战,估计也是互相试探实力,也怕真的开战,所以诺门坎一战,让日本认识到苏联不好惹。



第二,目的不同。

资源是日本急需要的东西,特别是在战争中,日本的石油储备都支撑不了日本半年,所以能源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石油,日本就无法继续战争,单靠进口石油,一旦对方禁运,日本毫无办法,所以必须要掠夺石油,既然苏联打不过,就必须南进获取最重要的石油,而且日军在希特勒开战时,已经有大批日本士兵被拖在了中国战场,而太平洋战场上,同样需要大量日本兵,日本战线拉的太长,自顾不暇,根本帮不上德国。



当时希特勒还曾经援华(中国提供德国稀有资源,德国提供武器,德国一战后也被武器禁运,资源也少的可怜),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只能停止合作。


军事一点通


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会灭亡吗?答案是不会的,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最大的可能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会迅速崩溃,中国东北会更快得到解放。


日本的北进尝试

其实日本是很认真地考虑过与德国联手夹击苏联的,而且也进行过认真的试探。1938年和1939年,日军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和中蒙边境的诺门罕主动对苏军进行过两次试探,但结果日军都败的很惨。虽然近年来有些统计数字显示现场战役日军的伤亡人数都少于苏军,有人以此想证明日军和苏军的差距并不大。但其实这种角度也是非常片面的。

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在BT-7坦克的掩护下发起进攻

因为在二战以及二战之前的各场战争中,日军的伤亡统计水分极大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比如中日甲午战争里,日本公布的阵亡人数只有1000人出头,但同时在同一期间战斗部队病死的人数却高达1万多人,至于这两个数字哪个更能代表日本的实际伤亡恐怕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判断。另外一个例子是同样发生在二战之中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方面认为在那场战役中打死了2.4万日军,而日本的统计则是整个战役总伤亡只有1.1万人,注意这是伤亡数字,不是阵亡数字,而真正阵亡的数字在日军那里的统计中只有3000多人。但从台儿庄战役的规模和对后续战事的影响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手划充气艇渡河

所以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后一些人根据所谓的苏联解密材料说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日苏伤亡情况相当,甚至苏军稍高一些,但日本公布的材料和苏联的机密材料人数相当,其实本身就说明日本的伤亡要比苏军伤亡高出数倍。而经过这两次试探,日本人也知道了自己的陆军和苏联陆军是没法正面对抗的,所以在二战德苏打的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敢轻举妄动。

日军与苏军差距在哪里?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与苏军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日本当时的军力发展重点是海军,因为日本是个岛国,所以海军是其立国之本,要保证日本的本土安全,海军的重要性始终都是高于陆军的。

其次是日本虽然参加了一战,但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和德国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殖民地争夺战,因此对发生在一战期间的火力革命没有直观感受,其陆军的变革相对来说要迟缓的多。因此到1940年前后时,日本陆军的装备被普遍认为还停留在一战期间欧洲陆军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日本陆军的重装备严重不足。

苏军T-25坦克

比如当时虽然苏联也还没装备T-34那样在二战后期大显身手的坦克,但也已经普遍装备了T-26和BT-7型坦克,而其装甲厚度和坦克炮的口径也都显著强于日本的95式和97式坦克,而且日军坦克数量极少,直到二战结束,日军在所有战场装备的坦克累计总数都没有超过5000辆,而苏军1943年7月12日一天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子战役普罗科霍罗夫卡战役出动的坦克就达到850辆。

日军97式坦克

而坦克还是苏军相对的短板,在苏军强项火炮方面日苏两军的差距就更大,基本上没有可比性,比如直到二战结束时,日本都陆军都还基本没有装备反坦克炮。

有些人说单兵作战能力日本要强于苏联,但对于二战这样的大军团作战来说,单兵作战能力无异屠龙之术,其实在有了代差的两军面前对实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1938年和1939年两次试探之后,日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绝对没有在陆上挑战苏联的实力,因此在苏德战场最激烈的时刻,日本也没有对苏联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与苏联开战,即使德国最后有可能获胜,自己也会在苏联真正跨掉之前被苏联反手打跨,会使自己在中国东北40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与其如此,还不如专心在东北肃清抗联的力量,稳固统治,同时用自己相对较强的海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通过东南亚油田缓解自己在战时的能源匮乏。


桃花石杂谈


即使日本和德国同时进攻苏联,苏联也不可能灭亡。可能有人会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当然,我们今天暂不讨论战争正义性上的问题,只从军事上看看为什么苏联不会灭亡。

可能很多人会提到诺门坎战役。的确,诺门坎一仗,苏军是在绝对绝对优势下惨胜,伤亡和消耗大大超过日军。但这并不能够说明日本可以在西伯利亚为所欲为。诺门坎一役,只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役,朱可夫临战之后,指挥装甲部队突破敌人防线来了一个大包围。所以日本若想凭借它那些机器人般的小坦克跟苏联的装甲集群去刚,这是鸡蛋碰石头。

空中的力量对比也是如此,诺门坎战役初期日军还稍微有点儿优势,但随着苏军新型战机的加入和战机数量不断增多,优势逐渐落在了苏军这一方。

即使是在1941年下半年苏联远东部队回师莫斯科的情况下,苏联在远东仍然驻有130万大军,而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关东军就算全算上,也不过几十万。而且,日本人奉行的是“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就算关东军有能力横扫西伯利亚,真要到了那些一片蛮荒、资源尚不能有效开发的大平原上,日本人也得饿死。

还有,俄国人由于信奉东正教,他们对“苦难”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所以任何想要通过施加“苦难”来让老毛子屈服的做法都是痴心妄想。


兵说


二战中假如德日同心,做好配合,苏联必亡!

单一个德国,把苏联都已经逼到绝境了,莫斯科保卫战,如果不是德军缺乏应付寒冬的装备,更关键的是如果没有从西伯利亚调来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前来助阵,莫斯科很难守住。

莫斯科一旦失守,苏联军队最后的归宿就是乌拉尔山区甚至以东,实际上苏联高层也做出了这样的打算,战前已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向东部大转移,后来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无点可转。

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重大,经此一役,德国不败神话破灭,苏联卫国决心大炽,同期,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入局,海量援助苏联各类战争物资,最终使得苏联倒上来一口气,支撑到了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

来说说日本的“北进路线”和“南进路线”。

当时的苏联(之前的沙俄)是日本唯一的世仇,打苏俄,不用动员,士气有保证。1939年5月,北进计划第一步在“满”蒙边境诺门坎打响,结果是苏军惨胜,死亡人数9700多人,日军死亡8717人,苏联军官自己也承认这种战果“是靠人力和武器弹药优势”取得的。该地地势开阔,相对适合苏联人的机械化兵团作战方式,苏军参战人数、飞机重炮坦克装甲车都多于日军,获胜是在情理之中。
日本方面,大量关东军后续部队已经源源不断赶往交战地点,这个时候,欧洲传来噩耗——苏联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军大本营高官反应:这帮德国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好叫停诺门坎战役,也就是说,德国与日本的步点不一致,希特勒当时是想声东击西,日本则是希望德国当时打响对苏战争,双向夹击。

反过来说,假如诺门坎战役扩大化,持续打下去,且日军能取得一定成效,德军也不见得会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入侵波兰乃至苏联的战争可能打响的更早,绝不会坐视日本专美——从这个角度说起来,日本的诺门坎表现,在希特勒看来,太不够给力。

当1941年夏天,希特勒打响苏德战争后,德国倒是热切的盼望着日军能在远东给苏联裹乱,但日本人手里已经挥舞着“苏日中立条约”,开足马力备战南线,开始作死历程。步点仍然不一致。

如果德日同心,步调一致,苏联前景非常黯淡:

  • 日本坚持北进路线,且能与德国人战略目标协调一致,把准备南进的力量全部放到北路,不去招惹美国,美国人自然不会吃饱撑的去援助苏联110多亿美元的战争物资,德国与日本的海军实力足以切断任何可能运往苏联的军事援助,以日本的海军实力,能在苏联远东地区刷足存在感。

  • 靠苏联本身的实力说话,德日双线的夹击会使苏军顾此失彼,无法形成有效支援。

  • 双线夹击会摧垮苏俄抵抗意志,成为苏内的少数民族和沙俄旧势力水涨船高的催化剂。可以说,这部分势力痛恨苏俄统治已久,带有“见风倒”的攀附性质,只会押宝未来的胜利者,只要胜负天平倾斜,他们绝不吝啬做压垮苏俄的最后一根稻草。

  • 苏联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伏尔加河流域等欧洲部分,少数在远东,而乌拉尔山地区很少,总说二战期间苏联兵源丰富,但真正兵源丰富的的西部地盘都落于敌手,死一个少一个,即便顺利跑到大后方乌拉尔山区,拿什么去反扑翻盘?这跟国府稳居兵源丰富的四川地区性质大不一样。

  • 国际方面,土耳其会放弃打酱油立场,墙倒众人推,打响对俄国的第十二次、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战争,这将会是一次瓜分俄国的盛宴。


盛宴中可能会有华夏VIP坐席,这视乎华倭双方从高层到军队、再到民间的政治智慧。


历来现实


如果日本和德国夹击苏联,苏联不会忘,因为苏联战场的关键在德国。德国打不赢苏联,则德国和日本加起来也打不过苏联。

首先看战略纵深,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纵深比中国国土的由东到西的长度还长,日本人打到武汉、宜昌、长沙就已经疲惫不堪,更不可能越过地形、气候条件极度复杂的西伯利亚?即使被日本占领了部分远东地区,又有什么关系?再说东北抗联和中国军队即使是吃素了,难道不会利用这个真空?日本只是岛国,如果其战线铺的太宽,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太平洋,很有可能会崩溃。“人心不自蛇吞象”,所以在北进和南进战略中,日本只能选择南进。

即使日军打了,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在苏德战争之前,苏日之间有过较量,就足以说明问题。日本以海军立国,其陆军,不论是坦克和炮火,不论是武器数量还是质量,跟世界第二强国的苏联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在二战后期,苏联能在几个月之内全歼几十万精锐关东军。即使当时日军意志动摇,但毕竟是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王牌,在东北经营几十年,何以不堪一击?这更能说明问题了。


青年史学家


苏联收到德日夹击也不可能灭亡,小编有三个理由:

第一、苏俄时期刚刚成立的苏联收到四面八方的军事威胁,但是在1920的几次战役之后苏俄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越做越大,

如上图,苏俄凭借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一隅之地就能武装起解放全国的军事力量,他根本不害怕日本占领远东的部分领土,即便是整个西伯利亚都没了对苏联也是无关痛痒。

支撑起苏联打完卫国战争的是该国欧洲部分的东北部和乌拉尔山脉里的工业区,再加上有盟国的物质援助苏联根本不惧怕日本在远东的军事行动。


第二、日本即使发起针对苏联的军事行动也不足以夺取西伯利亚的控制权。

要知道德军进攻莫斯科迫使斯大林将远东的100万兵力回防到莫斯科发生在1941年的12月,这时候的远东黑龙江地区已经是大雪封山、白雪皑皑,还有将近200公里的战略纵深。


驻扎在东北地区对日本关东军并未实现机械化,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苏联在黑龙江地区没有一兵一卒日本也很难展开攻势。

即便是日军直接绕过外兴安岭,穿过蒙古高原直接进攻贝加尔湖以西的西伯利亚地区也不可能,毕竟日军刚在1939年的诺们坎战役中惨败,参战的第23师团损失将近1.9万人。


事实证明在草原作战中日军更不是机械化苏军的对手。而在寒冷的冬季即便是苏军放弃整个西伯利亚退守乌拉尔山脉,日军也没有能力走过12000公里远的路与莫斯科郊区瑟瑟发抖的德军会和。

第三、即使日军占领了西伯利亚,强弩之末的日本陆军也不可能是苏联红军的对手。当时的中亚五个苏联加盟国总人口有5000多万,在美英两国的武器援助之下,中亚就可以武装起至少300万军队,这支力量足够保证苏联后方的安全了。

(机械化的德军长途跋涉3000公里后都弱到不堪一击,日军走过了12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到欧洲配合德军作战,简直是开玩笑)

而且,苏联获得国际援助的通道主要是经过高加索地区到伊朗南部港口的交通网,德军在1942年想要截断它这条获得国际援助的生命线但以失败告终,还损失了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补给线更长、装备更差的日军就更不可能攻占高加索或者伊朗了。(下图中的大陆桥才是苏联生死攸关的死穴,可以德日都没有能力切断它)

因此即便日军放弃南下战略,而选择北上配合德军夹击苏联,也不可能击垮这个巨人的。


兵器世界


日本不具备夹击苏联的实力!日本是否加入战局打苏联不具备成为改变战局走向的关键条件。日军当时驻扎在东北,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距离非常遥远,假如要夹击苏联还得穿过无人区的西伯利亚地区。这一点从物资条件上就达不到,就算日军能够深入苏联腹地他们也没有足够作战物资。苏联完全可以选择战略放弃,集中兵力去对付完德国再回师来收拾日本,利用时间差来避免两线作战。

其次,日军不管从规模还是装备水平都跟苏德两国差距比较明显,比如,机械化程度,火炮装备与覆盖密度苏军是同期日军的五十倍,战机数量也比苏军弱得多,日军向西进攻需要跨越西伯利亚平原,整支部队全部都在平原上面,日军在装备上弱于苏联,一旦双方交火,日军会很吃亏。因此,日军在当时是不具备进攻苏联的军事实力的。

再者,由于美军给日本下最后通牒,让日军停止在东亚的侵略,日军肯定不会答应,双方大战在所难免。当时驻扎在东北的日军关东军虽然有七十万人,但是大量的精锐部队已经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上去布防了,当时留下的这支部队人数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是中原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弱病残,已经没有之前那种强悍战斗力了。自卫尚且难保,谈何进攻。


优己


苏德战争的头两年,德国还是略占优势的。特别在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这两场事关苏联存亡的关键战役时,日本始终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结果是苏联人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顺利渡过了难关,扭转了战争的颓势。



德国和日本的盟友关系也算比较奇葩了。1939年5月13日到9月16日,日苏之间发生了诺门坎战役,双方正打的不可开交时,作为日本盟友的德国却在8月23日和苏联签订了中立友好条约。有希特勒不仁义在先,到了1941年4月份,日本已知道德军将要进攻苏联,索性先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捞点好处再说,让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军援,同时承认满的独立。



等到苏德战争爆发,日本看到德军势如破竹,看样子苏联撑不了多久。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征苏,搞了个“关特演”计划。该计划的要义是待苏军远东方面军向西线战场调动后,集结25个师团大约70万兵力横扫苏联远东地区,想背后偷一波,捡便宜去。奈何70万人所需的武器与冬季装备,弹药、油料、备品都严重不足。计划之草率与异想天开弄的昭和天皇都极为郁闷,接连质问东条陆相“此为何意”,而东条陆相的回应更加爆炸:“进攻苏联的目的我们还没开始想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攻击苏联的事就再也没人提了,当小胡子的军队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饥寒交迫之时,小鬼子的南进兵团正在印度支那地区自我感觉很良好。还平白无故地给德国招来了美国这个大敌。

苏德战争,苏联最危险的存亡关头有两个,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1年10月,德军进攻莫斯科,斯大林在得到间谍佐尔格提供的日军短期内不会北上进攻苏联的情报后,斯大林下决心动用了西伯利亚和远东部队,

“尤其是紧急调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会战时担任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坦克预备队”(见朱可夫《回忆录》上卷569页)。



德军进攻莫斯科的钳形攻势,北面的主力是霍普纳第4装甲军团和莱茵哈特第3装甲军团,“以苏军远东部队为核心新组建的弗拉索夫第20军团和库茨涅佐夫第1突击军团不仅挡住了这两个最精锐的德军坦克集群,并发动反攻,使之仓皇后退”(见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228页)。

曾任苏军总参谋长的什捷缅科元帅也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时,精心保留下来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调到了莫斯科。突击第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出现在首都北面;第10、61集团军及近卫骑兵第1军出现在首都东南。……后来我们了解到,敌人当时没有发现在莫斯科以北集中了两个新的集团军。当然敌人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上册第65页)。

远东部队成为了莫斯科会战苏联获得胜利的重要力量。那假设日本在七月份的“关特演”进攻苏联的计划能实施,不说能不能打败苏军,起码苏联远东部队是不敢西调的。那莫斯科会战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

同样,当斯大林格勒会战进入最关键的时候,希特勒曾经要求日军,用东北的100万关东军拖住苏联的远东部队,最好能从东北进攻,这样苏联肯定无法坚持在两线作战,但像日本那么精于算计的民族,是不可能真心的为盟友火中取栗的,所以压根没有理会希特勒要求,而是专心南进。远东地区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啊,于是斯大林抽调了几十万远东部队“万里”驰援,实现斯大林格勒的反包围,成功围歼了德军第六集团军。

“7月26——27日,步兵第126、204、205、321、399和422师陆续从远东开进斯大林格勒地区。其中一些部队组建了新的集团军,另—部分马上开到斯大林格勒远接近地投入激烈战斗。”(苏62集团军战斗日志上记载)



1942年,罗斯福就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安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

1941年时日本陆军已经深陷中国军队的抗战当中,日本总兵力约300万人,其中侵华日军230万人。占日军总兵力的70%多。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投入兵力40万人,其侵华兵力仍然有近200万人。中国在整个二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若不是中国拖住日军近230万军队,一旦与德军会师,世界将何如?

所以在1942前,如果日本不发动侵华战争,不去招惹美国,而是全面进攻苏联,在德国和苏联胶着相持的时候,是有可能成为压倒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


逸禅文化


历史不容假设,但研究历史有时却需要假设,而且在国际学术界,这种假设获得一些著名史学家的重视。例如,英国著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就写过一本书,题目是《未曾发生的历史》,其中就提出了诸如“如果德国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二战进程将会有什么改变”?“如果德国海狮计划取得成功,攻占了英国,二战结局可能会发生什么改变”?等等。

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会灭亡吗?在世界军事史上,因“两线作战”而陷入危险境地,最后失败的战例,比比皆是。但是,“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这种情况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以下陈述我的理由:

是否要和德国一起去夹击苏联,在日本“北进”还是“南进”战略没有确定之前,有这种可能。日本陆军支持推进“北进”战略,积极主张和德国、意大利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的目的,就是希望拉着德国一起对付苏联。日本海军反对缔结三国同盟。因为,这种“站队”就是意味和英美等国为敌。但是,1938年张鼓峰战役和1939年诺门罕战役,日军被苏军打得满地找牙后,日本自忖不是苏联对手,于是放弃了北进战略,转而南进,并因此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就德国而言,首先考虑的不是进攻苏联,而是如何使苏联不进攻德国,以避免陷入两线作战。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就是明确显示。也就是说,德国没有考虑和日本一起去“夹击苏联”。

就日本而样,1940年9月27日,日本和德国、意大利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轴心国”。但是,日本随后于1941年4月13日,和苏联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即也没有考虑德国一起去“夹击苏联”。正因为此,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后,理论上因为这一条约的存在,日本没有出兵。


冯玮


如果日德夹击苏联,结果还是输,因为日本打不赢远东的俄罗斯红军,且在远东地区苏联一直驻扎着超过130万的部队,虽然斯大林调了30万支援莫斯科,但还有百万之众的红军,可是让日本关东军发怵的。

诺门坎战役苏联缴获日本武器。

日本深刻知道苏联不好惹,早在1939年日本在满洲里和蒙古边界,诺门坎与苏联交战,但是各自没有宣战,日本以伪满洲的名义,苏联以蒙古的名义。那时候苏联的工业水平远高于日本,日本的坦克在苏联面前像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结果日本伤亡6.1万人,损失飞机646架,日本第一战车团几乎覆灭,被迫和苏联签订了《苏日停战协议》,诺门坎战役以日本惨败告终。

图为苏联红军和中国军人在松花江畔。

在欧洲战场打得如火如荼时,在苏联的远东地区,还驻扎着超过130万的苏联红军,他们装备精良,善于冬季作战,这是为了预防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的,1941年德国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时,斯大林下令30万远东红军日夜兼程支援莫斯科,而剩下的100万红军依然可以阻挡日本关东军的进攻。

图为俄罗斯军人穿二战苏联制服游行,纪念当年苏联红军奔赴前线。

再补充一句,希特勒把苏联的兵力预估严重不足,本以为打败苏联140个师即可赢得战争,谁知苏联常备军就有360个师,在后期的日本已经分身乏术,无法和希特勒配合。如果必须配合,日本只能放弃在中国内地的部队全力支援东北,那这样更好,中国肯定会集中兵力北上,配合苏联灭了日本,所以日本敢和德国夹击苏联,中国就会和苏联夹击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