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規矩」你了解多少?

古語有云,無規矩不成方圓。而老北京人的禮兒多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滿族在旗人家,特別有講究。只要是這北京城圈子裡的人就一定得講規矩,這規矩就是北京人常說的一句埋怨話,“您瞅這人嘿,怎麼連個禮兒面兒都不懂啊”。

老北京人頂在意的就是禮兒面兒,都是從小就立規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娃娃抓起”。早年間,家裡就是揭不開鍋,這些個禮兒面兒不能忘,忘了讓人笑話。所以外地人都說北京是天子腳下,規矩大,禮兒多。

老北京的“規矩”你瞭解多少?

老北京的“規矩”你瞭解多少?

反正這麼說吧,從您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到您滅了燈歇下,全躲不開個規矩。從早起說,一早出門無論您碰上誰,街坊也好,同事也罷,一照面兒就得(音:DEI讀三聲)打招呼。 “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嗎您”,“剛喝過”,“得,我那兒正沏著吶,沒喝我那兒喝去(音:QIE讀四聲)”您瞅啊,就這麼幾句就透著那麼近乎。

還有一點得跟您掰飭清楚,這老北京人一大早,頭擋子事是喝茶,可不是吃。不管是喝,還是吃,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禮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和諧”。

頭晌午了,街坊哥倆碰著了先得打招呼。“大哥做著吶?”,“可不,剛做。炒個扁豆,熘饅頭熬點兒粥”,“您忙著,我也做去”,“要不您這兒對付點,咱哥倆喝倆盅”。“不用了,我這兒有剩的,一熱就得,省事,哪什麼,大哥您先忙著回頭咱哥倆再聊!”“好您吶,好您吶!”。

您瞧,夠有客氣,聽著也舒坦。您聽明白了吧,這過了早上,到了中午以後才問吃沒吃哪。

據老人兒說,這早年間不興問好,問吉祥。這兩朋友在當街碰著了,是先道吉祥後請安。張三爺先生碰上李五爺了,張三爺趕緊作揖:“呦!五爺吉祥,我這兒給您請安啦!您家都挺好的您恁”,“挺好挺好,承您惦記著。您家裡挺好的?趕哪天我去府上拜望拜望老祖兒去,您回去給怹帶個好兒”。“得,一定帶,謝謝!謝謝!”,“回見您恁”。

街坊四鄰的住著,家裡要有點稀罕的嚼穀兒,一準都不是獨享,無論多少各家兒都得送點。“他李嬸在家嗎”,“呦,王大媽啊,在家”,“嗨,這不孩子頭兩天兒給捎來點小米兒,給您崴了點兒,嚐個鮮兒吧。東西不多,您套著喂吧”。

您瞅啊,真是應了那“遠親不如近鄰”的話了。再有就是得跟您說一句,這“套著喂”是老北京的一句客套話,意思是說啊,東西不多,就是那麼個意思。這是一句頂好的話。我第一次聽說這話的時候,還真鬧了點彆扭,好像是喂牲口啊。

論起婚喪嫁娶、請客吃飯,也有規矩。“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這是婚娶迎嫁中請客的禮數。發請柬或通知親朋好友,必須在結婚典禮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禮了。

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請”人;頭兩天,您算“叫”人;當天,您這就算是“提溜”人了。懂禮兒的人挑眼,根本就不來。重要的親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個月上門去通知邀請。

“老二抱盆,老大摔”,結婚叫喜事,老北京人管喪葬也叫喜事,謂之“喜喪”。“紅白喜事”這詞兒就是這麼來的。這兒說“喜喪”,一般指的是上了歲數的人壽終正寢,非正常死亡的夭折,不能叫喜喪。

出殯的時候有個講兒: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過去沒有這柏油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沒摔碎,看熱鬧的小孩就可以蜂擁上來搶出殯家人頭上戴的孝帽,這家人也阻攔不得。所以現在有時還能從上了年紀人的嘴裡聽到這話兒:“你瞎撞什麼!搶孝帽子吶?”

還有個關於老人的規矩或者說是習俗吧,有句話叫“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飯”。要是夠這歲數的老人來串門,一般是不留飯或留下住宿的,萬一吃著半截兒或第二天一早穿不上鞋,縱有千般嘴也說不清了。

待人接客有這麼一講兒:“酒滿敬人,茶滿送人”。勸酒時要斟滿,倒茶時不能滿,滿了就是在逐客。進一步的說法是:“茶七,飯八,酒十分。”茶倒到七分滿的程度剛好;盛飯到八分滿,過了叫“碰鼻樑”,對客人不尊重。

另一方面,講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後不再添飯的意思。吃飯的時候不論主客,應該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著碗沿。“金雞三點頭”這是一種致謝的禮數。

別人給您斟酒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要是細究的話,食指和中指應該是彎曲起來在桌面叩擊。

這兒有個傳說,乾隆微服私訪,扮成個跟班的,他在給下人倒茶的時候,下人沒法當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雙腿,做成下跪的形狀以謝罪。這個故事還真不知是真是假,就不較真兒了!

如果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是老北京人選擇住房的條件外,那麼還有更讓老北京人在住房方面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數字和位置及某種特殊的物件在北京居住方面起的作用。

北京人把活人住的院子稱為陽宅,寓意代表活力和生命力。管已去逝的人存放地點——墳地,稱為陰宅。陰宅一般都種有松樹、柏樹,象徵著死人的意念永存。此外,種上松柏樹還有水土保持、保護墳冢的作用。

當然,人們為了便於找到自己親人的墳墓而在其旁邊種上樹木,一待長大,數里之外便可看到自己要祭掃的地方。與墳地陰宅相反,老北京人從不將松柏樹種進四合院,同樣,即使是結最好吃的桑椹,其樹也不會受到主人的青睞,至於清口爽心的梨,其樹也會拒之於前院、後院。

為什麼呢,大概是“桑”與“喪”,“梨”與“離”諧音罷了。北京人有句俗語:“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北京的宅院裡多種西府海棠、臨潼石榴、春桃棗樹等,真可謂:春可賞花,夏能納涼,秋嚐鮮果,用“春華秋實”來概括北京民宅中的樹木是最恰當不過了。

老北京的“規矩”你瞭解多少?

老北京人過年時,一般不把正月初五叫“初五”,而是叫“破五”。從這一天起,過年的所有禁忌都已經被“破”掉,垃圾可倒、剪刀可動,商戶也可以開鋪,“年”到此已經告一段落了。

在五這一天,老北京人講究吃破五餃子。老北京的滿、蒙旗人管餃子叫“煮餑餑”。無論是富裕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餃子是一定要吃的。 破五煮餃子還有一個習慣,如果餃子煮破了,不能說“破了”,必須說“掙了”,以取個吉利。

有些心靈手巧的女主人,把包餃子當成一種藝術創作,會把餃子包成胖嘟嘟小肥豬的樣子。有的還要捏上幾個圓形的盒子,意味著新年一切都圓圓滿滿。有一些人家還講究在這一天把過年積攢的垃圾倒掉,名曰“送窮土”。

反映了老北京人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心理。 這一天還是燃放鞭炮最集中的一天,人們希望通過燃放鞭炮,在新的一年裡破除各種晦氣。

老北京人的用餐規矩,也實在是真不少,但卻反映出老北京人樸素的心理和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家裡人坐一起吃飯,坐席是必須遵守規矩的,長輩要坐主位,無特殊情況家中的女子和孩子是不許先上桌的。要等到長輩們用完餐才能上桌。而且按著年紀輩分,座位有主次之分。

老祖和老祖奶奶要坐主席,不過有個例外,因為大孫子受偏愛,所以吃飯總是挨著老祖老祖奶奶坐的。但坐的時候不能坐比長輩高的椅子。家裡其他人常常是夫妻並排坐的。

但如果一桌坐不下,分成兩桌或若干桌,也會分成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如果專門招待客人,客人可席於主人左右,另外還有主人專門請的陪席。就餐前,老人如果沒有動碗筷,孩子們是不能動碗筷的。

吃飯講究“吃不言睡不語”,這主要是指晚輩。吃飯講究佈菜,自家人吃飯要給老人佈菜,請客人就餐,主人或陪客給客人用菜。佈菜以前是不用公用筷的,或者用自己的筷子指點某一種菜請客人用,或者直接夾菜給客人。

吃飯時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裡,特別是家中有七八十歲老人的,絕對不允許將筷子插在盛滿米飯的碗裡。這是因早年間家裡死人後要擺供品,其中“倒頭飯”就是將筷子插在盛滿米飯的碗裡。如果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裡,是對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吃完米飯後,碗裡要一乾二淨,不能有剩餘的米粒粘碗上。老輩人常對年輕人說,碗上粘著米粒,將來就要娶個麻臉的媳婦,實際上是告誡年輕人要養成珍惜糧食和勤儉持家的好習慣。

吃米飯不夠時不能說“要飯”或“再要一碗”,要說“再來一碗”或“再盛一碗”。因過去老北京人將街上的乞丐稱為“要飯的”。吃飯時不能吧唧嘴,喝湯時不能出聲音。喝湯要用勺一下一下輕輕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聲音過大,被視為對旁邊吃飯人的不尊敬和沒有教養,像豬吃食兒。

不許用筷子敲打飯碗。飯菜沒端到桌子上時,孩子們要靜靜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個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飯碗,大人會馬上訓斥:“我這兒不收要飯的。”因為過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邊敲打飯碗一邊乞討。吃飯時不能隨便換座位。剛開始坐在哪兒,就一直坐在哪兒,不能端著飯碗一會兒坐這兒,一會兒坐哪兒。因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斷變化“位置”。吃飯時,若是誰不小心失了手將飯碗、菜盤子等傢伙打碎了,要連忙說一聲“碎碎(歲歲)平安”,以此緩和氣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於難堪。

老北京的“規矩”你瞭解多少?

吃飯時不能把碗放在桌子上用筷子挑著吃,要用左手端碗,拇指放在碗沿,右手託底,不能整個手“託碗底子”。老北京人喜愛吃炸醬麵,打滷麵,在您吃第一碗麵的時候,煮麵的人常常會問:“您還要多少?”您千萬別多心是人家怕您吃得多,這是老北京的習慣,怕多煮出來糟蹋了。有時主人會問:“再來點兒?”或“再添點兒?”回答是一定要準確:“再來半碗”,否則會給您又呈一大碗。住老北京大雜院的老北京人,夏天吃飯習慣在院子裡放個小飯桌,一家幾口兒圍著吃。吃前要請一下鄰居大爺大媽、叔兒嬸兒:“您請”或“您吃點兒”,回答:“偏了您那”。意思是我吃過了。

老北京的“規矩”你瞭解多少?

老北京的“規矩”你瞭解多少?

還有一個規矩就是,女孩子不準靠門框。要是靠門框,肯定要被老人罵的,因為過去的風塵女子才愛靠門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