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年俗中,在孩童時期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演繹戲裡戲外


年味愈來愈濃,滿大街張燈結綵,大喇叭裡放著喜氣洋洋的歌,放了假的大孩子小孩子肆意享受著童年的無憂。

越到年關,思家的情緒就越重,心裡空落落的彷彿缺失了什麼。漂泊在外的人也只有過年之時才能回到家鄉,與親友一聚。年之所以成為年,在於其所蘊含的團聚和品味收穫的喜悅。

儘管不少人抱怨著年味兒越來越淡,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有趣的年俗仍豐滿了我的記憶。記憶中的信念是從臘八開始的,隨著年俗流傳下來的歌謠中透露了年俗的訊息,那首簡單的歌謠我仍記得:“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殺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孩嗜甜,對甜滋滋的食物總會心懷期待,亮晶晶的眼睛在臘八粥升騰的香氣中眨巴著喜悅的光。臘八之後,年也更近了,家家戶戶開始準備置辦年貨了,孩童跟在大人身後,拽著衣角盯著各色糖果,商場廣播中都是喜氣洋洋的“新年好”之類的,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劉天王用不甚標準的口音唱著“恭喜發財”。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恭送灶王爺迴天庭。除了祭灶,還要吃麻糖,粘牙的麻糖是老一輩人關於過年那份甜膩的記憶。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燒轎馬,酒灑三遍,送過灶王爺之後,便輪到祭拜祖先。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掃塵除垢,除舊迎新,家家戶戶都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

二十五磨豆腐,雖說現在自己動手磨豆腐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人們仍熱衷於在這一天準備著各種年貨,炸制各種炸物。聞著剛出鍋的香噴噴的味道才感覺年又近了一步,成盆的炸丸子,炸魚,炸豆腐堆滿了廚房。趁著大人在炸制時摸兩個剛出鍋的炸魚出來吃,那熱乎乎的酥脆口感留存於回憶深處。

二十六煮煮肉,大塊大塊的肉用巨大鍋煮著,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帶骨的肉被單獨挑出來,白水煮著,加點香料少許鹽,出鍋前香氣四溢,撈出來盛到最大的青花牌子裡,人手一塊,大口吃著,吃出幾分豪爽和灑脫。一整天裡,廚房瀰漫著散不去的肉香。

二十七殺年雞,去挑幾隻小柴雞還有老母雞,回來一半凍著準備過年招待客人,一半在爐火上煨成高湯。家住鄉下的小夥伴曾展示過自己做的雞毛毽子,那是殺年雞時取雞尾上最長最亮麗的羽毛,用三兩鐵片,一小塊布做成的孩子喜愛的玩具,每一次踢起時,柔軟的羽毛就在空中輕輕地顫。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是北方人發麵蒸饅頭的日子,山西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籮筐”,河北人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先作貢品,河南人是“二十八,蒸饃作圪塔”,北京人則更樂意二十九“蒸饅頭”。每每這個時候,家中的主婦們便集中起來,用巧手蒸出各式花糕,塔狀的,魚狀的,花樣繁多,各有各的寓意。以紅棗,豆類作點綴,主婦的巧手創造出色味俱佳的花糕,將對新年的祝願也融進花糕中。

至於除夕,在我印象中有好有壞,很多事不想再回憶了……就過去吧


孤獨的寒星


放鞭炮,吃餃子,掙壓歲錢,穿新衣服《學生藍,一年就一身新衣服》!沒有比這幾種事情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