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楊氏謹守「行厚德事」祖訓,世代坎坷,終成發達望族

在即墨五大望族(周、黃、藍、楊、郭)中,楊氏是極有影響的書宦世家,從明初到清末的400餘年間,楊氏門第不絕於仕途,雖少有居高位之人,但也有不少名聲遠播者。詩書傳家、積學力行,是他們的祖遺門風。光清同治版《即墨縣誌》就收藏了30多部他們的詩文集。

青島:即墨楊氏謹守“行厚德事”祖訓,世代坎坷,終成發達望族

《即墨楊氏家乘》

故老相傳,楊氏一族,出自王族姬姓,為成周之後裔,其中一支以國為氏,一支以食邑為氏。楊姓的起源地,應該在今天的山西省洪洞縣一帶,不知與當年的楊氏老令公有無關聯。

山東即墨楊氏,始祖乃"膠水公"。據記載,"膠水公者 ,浙江秀水(嘉興)人,宋神宗時為膠水縣(今青島市代管平度市)儒學教授,因事至即墨,愛其山川蘊藉,遂舉家徙居縣北靈山之陽,舊稱三官社山前楊家,今為北安街道辦事處林戈莊村。"

自膠水公以下的兩百餘年間,因迭經世變,譜系不傳,世系失載,名諱模糊。到了明代宏治年間,經六世祖楊良臣的考證,最後確定元至正年間的楊官為一世祖。一世祖生有二子,長子楊善,居祖之發祥地,稱為北支,世代農耕。二子楊鈞道,繁衍城裡族,稱為南支,其博學能書,但多隱居不仕。

青島:即墨楊氏謹守“行厚德事”祖訓,世代坎坷,終成發達望族

據史料記載, 即墨楊氏祖上原是軍籍出身,就是國家的民兵預備役,軍中遇缺需補充軍伍,此一直沿襲到清康熙初年楊玠考童生時才有改變,易軍籍為民籍。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楊氏族中有一個叫做楊孝虎的人,按照明朝的徵兵規定,當時需要充補軍伍,但是他年老力衰難以充任軍旅,同族楊鈞道的兒子楊得玉,看楊孝虎可憐,便替他入伍。

當時楊得玉已經有四個兒子,為了照顧家中年邁的母親,他將二兒子楊榮留在家裡奉孝,帶著其他三個兒子去了鐵嶺衛(今遼寧鐵嶺)。除三子回家省親卒於即墨外,其他二子一直在鐵嶺衛定居再無回即墨,留在了異鄉土地上,成為即墨楊氏的一個分支。

青島:即墨楊氏謹守“行厚德事”祖訓,世代坎坷,終成發達望族

在明洪武末年,命運坎坷的楊氏一族,還出過一次大事。當時楊家奉朝廷命,到南方運桑,不料貨船途徑揚子江時,在江中翻船傾覆。為了賠償這次遺失的官中之物,楊氏家族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族中男女人口被賤賣二十餘口,桑銀追賠長達三十年,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才得以赦免。

沉重的壓力,成為楊氏家族發展的嚴重障礙。這段往事,不由得讓人想起《水滸傳》中,殿帥府制使青面獸楊志,他也是因為失陷了朝廷的花石綱而丟官,後來落魄在東京街頭,販賣祖傳寶刀,誤殺了潑皮無賴牛二,引發官司上身。

青島:即墨楊氏謹守“行厚德事”祖訓,世代坎坷,終成發達望族

上天總是公平的,"天將降大任",也是先要磨礪性格。楊氏家族終於等到了興旺發達的一天,到了五世,出了一位楊澤。

《即墨楊氏》一書中記載,"楊澤,字惠民,少年為賈,繼棄賈力學,成化四年(1468年)成歲貢,出仕北直隸武邑縣(在河北省)縣令。自楊澤而下,書香旺盛、瓜瓞綿綿,加之與周、黃、藍、郭等諸族的聯姻融合,成為名副其實的顯門望族。"

從此之後,包括即墨楊氏在內的五大望族,相互聯姻,互相扶持,強強聯手。比如楊家十世祖楊進吉,是明朝兵部尚書黃嘉善次子、刑部郎中黃宗瑗的門婿,另一位十世祖楊連吉,是明朝國子監祭酒周如砥長子、廣東南雄府知府周燝的門婿,而十一世楊和鼎,則是明末鐵面御史黃宗昌長子、清浦江縣令黃坦的門婿,還有楊鹽的孫女是黃嘉善四子、書法家黃宗臣的妻子。

青島:即墨楊氏謹守“行厚德事”祖訓,世代坎坷,終成發達望族

楊氏一族,先後出過十四名舉人、五名進士,官宦仕途有一名知府、一名州判、十二名縣令,任職大江南北,政聲頗佳,成為即墨望族之一。據說,嶗山獅子峰西側的"猶龍洞",名字就出自楊氏一族。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有山東提學鄒善遊覽此地,認為洞名庸俗不雅,隨行陪侍的即墨縣令,就是楊氏族人楊方升,他博學多才,博覽群書,根據《史記·老子列傳》中孔子對老子"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評語的典故,將洞名更為"猶龍洞"。山東提學鄒善甚是嘉許。

青島:即墨楊氏謹守“行厚德事”祖訓,世代坎坷,終成發達望族

即墨的楊氏一世祖"膠水公",是浙江嘉興人。或許因為江南山水靈秀的祖蔭,又或許是江浙書香世家的傳承,即墨楊氏自定居以來,積善累行,詩禮傳家。直到明清兩朝,族人或以科舉出仕,或以文章名世,在即墨一地煥發異彩。

不過說到底,官宦仕途究竟是"表象",記得即墨楊氏家訓有云,"孝於親,忠於君,友于兄弟,義於鄉黨。立志希聖賢,學文追古昔,此其大者。"這才是家族興旺發達的根本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