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千人冊(331-340)

331、陳壽(233-297) 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因不願曲意阿附當朝權宦黃皓而屢遭譴黜。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善於敘事,有良史之才。陳壽一生仕途不順,多次遭到排擠非議。陳壽以才學成名,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 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其著作對於後世戲曲小說的影響很大。

西晉史學家。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

332、吳猛,字世雲。濮陽 (今河南濮陽縣)人。仕吳為西安令。性至孝。四十歲時,得至人丁義神方。繼師南海太守鮑靚,復得秘法。吳黃龍(230)中,得白雲符,遂以道術大行於吳晉之間。晉武帝時,以所得秘法盡傳許遜。當時流行有許多關於世雲的傳奇故事。有著作郎寶感其異,作《搜神記》行於世。東晉孝武帝寧康二年(374)解化於宅。宅號“紫雲府”。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為真人。晉代著名道士,被列入“二十四孝”: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333、許遜(239年-374年),江西南昌人,晉太康元年(280)舉孝廉,出任旌陽令,人稱許旌陽。在江南地區留下了斬蛟龍治水的傳說,受歷代朝廷嘉許和百姓愛戴,譽為“神功妙濟真君”、“忠孝神仙”,又稱許天師、許真君。西晉道教著名人物,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許遜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334、周處(240-299)字子隱,晉朝陽羨人。他的祖父周魴,做過吳國的鄱陽太守。周處年輕的時候,力氣過人,性情蠻橫,因父親早死,無人管教,常與人鬥毆鬧事。當時,長橋下有條獨角蛟,南山有隻白額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們連同周處在內稱作“三害”。後來有人勸他去射虎斬蛟。周處先入南山射殺白額虎,接著又下長河,搏蛟歷時三天三夜,鄉親們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四處相告,拍手慶賀。這時,周處居然斬蛟回來了,看到鄉親們慶賀的不是他射虎斬蛟,而是以為他死了,這才知道鄉親們憎恨自己甚至超過虎蛟,便從此決心悔改。於是,周處就去找當時有名的學者陸機、陸雲兄弟。並說“我很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可年紀大了,恐怕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吧。”陸雲回答說:“古人云‘朝聞道,夕可死矣’。何況你年紀尚輕,前途還很遠大。”從此以後,周處就立志改過,努力求學,元康七年(297)周處西征齊萬年反叛,由於他為人正直,受到一些大臣忌恨,作戰時,殺敵上萬,至弓斷矢盡,而援兵不至。最後浴血戰死疆場。晉朝一代名臣,周魴之孫,陸機弟子,語文課文《除三害》原型,改邪歸正、以身徇國的典範。

歷史千人冊(331-340)

周處

335、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古城)人,曾祖父為東漢太尉皇甫嵩。少家貧,邊耕邊讀。學習廢寢忘食。淡於名利。舉孝廉而不行,相國徵辟而不就。晉武帝屢下詔敦促,皆固辭,終身不仕,潛心著述。上表,武帝贈書一車。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綜合編著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共10卷,乃中國針灸學名著。西晉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博覽儒家經典百家,人稱“書淫”。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針灸學專著,為“中醫針灸學之祖”,一向被列入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 。

336、王祥(184年—268年),字休徵。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於東漢末隱居20年,在曹魏,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睢陵侯。入晉,拜太保,進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卒,時年八十五,諡曰元。

西晉時大臣,書聖王羲之的族曾祖父。其人事後母極孝,列入“二十四孝”: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337、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鞏縣(今河南鞏義)人,祖籍河南中牟縣大潘莊。潘安之名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後世遂以潘安稱焉。嶽三十餘歲出為河陽縣令,令全縣種桃花,遂有“河陽一縣花”之典故。有政績,太傅楊駿引嶽為太傅主簿。楊駿被誅,被除名。他性輕躁,趨於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孫秀當政,遂夷三族。西晉著名文學家。西晉文壇三大家之一,作品有《閒居賦》《秋興賦》《悼亡詩》。與石崇、陸機、劉琨、左思併為“賈謐二十四友”,潘安為首。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首,以“貌比潘安”形容男子帥。

歷史千人冊(331-340)

338、左思(250?-305?)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出身寒微,其貌不揚,然而才華出眾。左思是太康年間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晉書·左思傳》載,他曾以10年時間寫出《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詠史》詩八首,見於《文選》,雖非一時之所作,但大都錯綜史實,融會古今,名為詠史,實為詠懷。西晉文學家,“二十四友”之一,《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留有“洛陽紙貴”典故。

歷史千人冊(331-340)

左思

339、司馬衷(259-306)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武帝第二子。泰始三年(267)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嗣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賈后殺楊駿,掌握大權。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篡奪帝位,以之為太上皇,囚於金墉城。後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相傳被越毒死。西晉皇帝,歷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引起“八王之亂”禍首。

340、羊獻容(?-322年),晉朝時泰山南城人。祖父羊瑾(曹魏時代羊耽子),父羊玄之。她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前趙末帝劉曜的皇后,劉曜很愛寵羊獻容,羊獻容為劉曜生三子而死,諡號獻文皇后。羊獻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朝代皆為皇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個經歷六廢六立的皇后。

每晚八點準時更新,記得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