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布歇油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它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趋向?

鸿鹄迎罡


布歇指鹿为马的“中国风”在当时风靡一时,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想象力越轨的作品暴得大名,源于当时欧洲贵族浮华奢靡的审美需求,而作为皇家首席画师、蓬帕杜夫人的宠臣的布歇,见风使舵地推出这样一组中国组画,正好迎合了这种上流社会审美现实的极致需求。某种意义上说,布歇这类中国风作品所引发的热潮,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三寸金莲”的渴求而导致的畸形审美并无二致。

《蓬帕杜夫人》

作为当时最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的宫廷画家,布歇的作品充满了脂粉气息,背离真实的纯粹而空洞的美是他作品最鲜明的个性。正如狄德罗说的那样:“何等漂亮的色彩,何等丰富啊!他(布歇)拥有一切,除了真实。”他画过许多蓬帕杜夫人的肖像,就连蓬帕杜夫人本人都曾在私人信件中说“他画得很漂亮,但不是很像我”在这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布歇作品中的那种铺张而繁复的刻意唯美的表达,这种虚张声势夸大其词的不真实的美学透露出一种狡黠的虚伪,一如诗仙李白曾写过的“一枝红艳露凝香”之类歌颂杨贵妃的旖旎诗句那样。但李白后来潇洒的出走而“我手写我心”终于在诗坛称仙,而布歇却一辈子在这样的纸醉金迷的气息中自得其乐,终落下乘,在西方艺术史上只能位列二流之列。

《戴安娜的休息》

《牧神与河神》

但客观的说,一生媚俗的布歇的作品对古典主义的继承和发扬还是功不可没的,他的作品赋予古典主义以新的外在表现,光与色的融合细腻而华美,并以世俗的人性极力消解了古典主义作品神性的光芒。当然,他的这种世俗化的格调并不高,与人本主义的表现大相径庭,而是带有一种堕落气息的贵族审美倾向,偏于肉欲和情色。

布歇作品《化妆》。清晰可见屏风、蒲扇等中国元素

出于当时欧洲贵族迷恋东方情调的审美趣味,布歇作品中中国元素自然而然地不时流露出来,运用诸如屏风、瓷器、蒲扇等当时流入欧洲上流社会的代表性中国风因素点缀其中,这种看上去不搭调的中国风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客观地状摹了当时的贵族中流行的风尚。而这样的作品集大成者就是他所绘制的中国风系列作品,虽然这些画虎类犬的作品与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等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其精神内核与当时欧洲贵族对东方的想象却高度一致,这也是他这一系列作品走红的最主要因素,从这点意义上说,他对当时那个浮华时代的审美还是具有深刻的表现力的,但沉醉其中的布歇终其一生并未走出这种泥沼,这种历史的局限未免是一种遗憾,也造成了人们对他作品评价的极端尖锐不可调和的对立。

《中国皇帝朝拜者》

《中国歌舞》

《中国庙会》

正如成也萧何败萧何,布歇无疑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他流光溢彩的作品,自始至终匍匐在一个时代的浮华和荒诞之下,这种风格成就了布歇的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艺术高度。


吃素的穿山甲


是一种流行的附庸风雅,

也是一种猎奇。

作为18世纪的宫廷艺术家,

为了讨好皇室和蓬巴杜夫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布歇绘制了多幅中国风的油画——

布歇《梳妆室》,

画中表现了法国贵族女孩们的屋中装饰着中国风的屏风,

这在那个时代象征着高雅的品味。

画中表现的是玛丽皇后和路易十六,

把中国的杂耍团队请到宫廷后花园,

跟着这些中国杂耍人学亮相。

布歇《中国皇帝的朝拜者》

布歇《中国歌舞》

布歇《中国狩猎》

布歇《中国庙会》

布歇《中国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式婚礼》

布歇《中国捕鱼》

布歇《中国皇帝的朝拜者》

当然,

也有很多这种看上去“纯粹”的表现中国乡土内容的画面,

但平心而论我们都能看出来这些画一点都不“地道”,

并不完全是中国的精髓甚至连皮毛都没有,

只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的样子而已。

因为古老东方对西方人来说就是种神秘而遥远的存在,

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西式加工

中国风在那个时候的盛行,

因为洛可可时代精致和繁复的文化风范与当时的清宫趣味正好吻合。

宫廷的趣味的奢侈无度和奢华繁琐总是格外相似

奢侈而讲究的生活与文化艺术方式

便自然而然的寻到了共鸣

并融合着将这种风格推上了极致。


感谢你的阅读,喜欢请尽情点赞评论吧!


art张小玉


《布歇油画中国风,喜绘青花乔凡尼》如何理解布歇油画中的中国元素,这即是个需要研究的艺术问题,又是个渊远流长的历史问题。中华文明对英法等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那时的路易皇帝和维多丽亚王朝都把眼睛投向中国。

(1)法兰西与中国风

布歇的系列中国风绘画,《中国皇帝的朝拜者》《中国庙会》《中国捕鱼》等,是西方画家最系统,最全面的描绘中国人生活的作品,上至皇帝下至渔民,民间演艺到百姓庙会他无所不画,他让我们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中国面貌。《路易十六皇后赏中国杂技》是画路易十六王后的宫廷生活,十四世纪的海上絲绸之路,还有从新疆到波斯经叙利亚到阿拉伯商旅路线,还有土耳其等国那时的多国向英法意朝拜进贡,把中国文化和商品传入西方,加之路易十四和康熙使节礼尚往来,中国文化和用品飘揚过海到英法等国。


油画大师布歇的作品《梳妆的维那斯》

布歇的《中国皇帝朝拜者》,看画右下角大尺寸陶瓷彩绘将军罐,那是17世纪中西商贸中,英法等国的广彩陶瓷定制品,从广州口岸到西方。



布歇的《中国狩猎》画中是用网来捕获飞禽,

(2)乔凡尼画中国青花瓷

大家都去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过美第奇展馆,那个展厅的青花瓷器就几十件,包括只有故宫才有元青花瓷器,谈到布歇画中的中国原素,我们不得不说提香的老师,伟大的意大利大师乔凡尼.贝里尼,他比布歇早一百多年,在1514年画了一幅惊世之作《诸神的盛宴》,见下图,画了西方人心慕景仰的多位神仙,那样壮重神圣的宗教画,却有神仙和仙女色迷迷的调情,见下面第三图,由此可见当时文艺复兴的宽松气候。那里面有多件青花瓷器,包括花神捧着的,足有40厘米的青花大碗,见图3,路易十六王朝不仅盛行中国风,并在皇宫不远处,建立了模仿中国陶瓷的陶瓷场,布歇作品里有不少中国陶瓷。遗憾的是因为他那个骄奢淫逸的,就急那个看中国杂技的皇后毁了他,使他上了断头台。


意大利油画大师乔凡尼.贝里尼
的《众神的盛宴》,里边的青花大碗,青花大盆都是中国瓷器,那时只有皇室才能使用。

乔凡尼《褚神的盛宴》局部,裸体女头上顶的陶罐,这是中世纪欧洲英法意德还没有陶瓷盆碗碟罐食具之前,常用的食物器具,十七世纪在英法等国最早管紫砂制品叫软陶。


乔凡尼《诸神的盛宴》局部

神仙也放荡的把手伸进女神的大腿,旁边毛驴的一声啸叫,搞得众神轰堂大笑,一张很幽默的大师杰作。看画中那中国敞口青花磁盆和头顶大碗。

《诸神的盛宴》局部,女神手中使用的大尺寸青花湯bo,可放各种液体酒和湯粥类。

法国宫庭大师布歇的《维那斯的爱慰》

宫庭画家布歇的《蓬巴杜夫人》

布歇画过无数张这个巴黎交际花的肖像,以至后来画的许多维那斯的面部,都是蓬巴杜夫人为模特的。
布歇画中的屏风是中国花鸟画,这是那时中国出口漆器八扇屏风


布歇画中路易十六皇后学演中国杂耍


布歇的《荻安娜出浴》

布歇的中国元素作品
布歇的《中国歌舞》那时南方街头艺人的演出


长江39563631


我以为,站在全球文化视野之下,看18世纪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而中国正处于满清康乾盛世这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社会的全盛期。其时,强大的东方,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不光风光旖旎,而且民俗风情,处处充满了让人探索的欲望。因之,对东方许多神秘的传说,便随着航海家与商旅们的所见所闻,化为艺术家笔下的精美图画,描绘出他们心中中国社会的绮丽美好。

布歇《牧神与河神》

因之,如果要追根溯源,就很有必要对元朝时来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与他60余万字的游记做一回顾,更要梳理出在乔凡尼·贝利尼《诸神之宴》中的中国元素青花瓷。而中国的瓷器据说最早于唐代被销往日本、印度、波斯、埃及等地,而在17世纪的欧洲的份额大增。而人们对神秘物像的探索与好奇,是他们无法摆脱的诱惑,而中国的传说,一直在欧洲人心中,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乔凡尼·贝利尼《诸神之宴》

而站在全球化视野下,观照18世纪的东西方社会生态,你就发现,这个世纪注重的是“稳定”与“和谐”,更是人们对自然探索的萌芽期。在政治上,欧洲各国开始与中国、印度和土耳其进行小规模的通商贸易,并持续在东南亚与大洋洲建立殖民据点。此时多数的王权国家(如满清、蒙兀儿帝国、法兰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正处于全盛时期,但民主思潮却逐渐燃起,并以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最深。学术上,在西欧兴起的启蒙运动开始挑战基督教教会的思想体系,使科学的成果感染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欧洲以外的地区也透过传教与贸易的方式接触这思潮,进而产生小规模的学术复兴运动。另外,由于商业上的需要,部分技术孕育而生,成为工业革命之滥觞。而在技术外,生产与管理方式在西欧逐渐发生改变:传统世袭的学徒制逐渐被破坏,分工与工厂生产方式开始抬头。艺术与文化上,追寻希腊与古罗马风格的新古典主义盛行西方世界,并影响印度与中国的宫廷艺术。但同样的,中国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欧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会吹起十分表面的异国风。

布歇《中国皇帝上朝》

于是,布歇在1742年以中国元素创作的“中国组画”,便新鲜出炉了。他的中国组画有《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这四件。画面分别以皇家贵族、渔民生活、中国人的休闲及壮阔的集市风光,表现出中国社会四个不同层面的人文风情。这也许是画家的有意安排,也许是画家认为这四处风物,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审美及时下中国人的生态。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画中的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当时的清朝装束还离得比较远,但中国特色还是很明显。

布歇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更没有看到过故宫,但这几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瓷器上的绘画,再加上布歇的艺术想象。我们不知道其时法国的路易十五是否上朝以及如何上朝,但是,中国皇帝肯定不是像布歇所画的那样上朝的。至于中国花园是怎样的,中国人在花园中是怎样游玩的,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布歇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国花园和中国游人,除了面孔像是中国的,其余的地方,都像法国人,准确地说,更像法国贵族。

因之,站在东方神秘的诱惑大时代背景下,布歇为了迎合法国贵族,便从中国的工艺美术品、瓷器、漆器和纺织品中汲取灵感,将西方人所喜爱的“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观瞻布歇四幅关于中国印象的组画,你就会发现,西方文化记忆基因与中国人的巨大区别。你就发现,根殖在不同种族之间的绘画意识,是难以从生命认知上来表述的。但好在布歇,以自己对中国元素的表述加上对中国人的认知,画出了这几件作品,无疑打破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链接,使东方的元素,在艺术至上,为西方的绘画添加了一份难得的东方符号。同时,东风西渐,使西方人从自己艺术家的审美中,对东方的民俗风情有所新的了解。

布歇《中国歌舞》

布歇《中国狩猎》

布歇《中国集市》

布歇《中国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国捕鱼风光》


昊愚堂夜画


17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刮起的中国风的确非常盛行,其中影响最为深刻就是艺术和生活领域,而蓬巴杜夫人的宠臣,洛可可的代表画家,被当时很多革命家唾骂的宫廷画师——布歇,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画家布歇)

首先,对于这一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趋势,倒不如说是一种猎奇心理,类似于如今中国出现的哈日哈韩。用法国著名汉学家亨利一科迪埃的话来讲,就是:“中国艺术尤其具有了一种特殊性,也就是一时的迷恋,是一种风尚,一种短促的好奇劲儿,而没有留卜真正深刻的印记。”

其次,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新航路的开辟。17世纪到18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新航路,新市场的开辟,极大地拉近了欧洲与中国的联系,即便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时期,但在各个方面仍有所交流。

②与启蒙运动的碰撞。17-18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启蒙运动,以伏尔泰、魁奈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赞赏、倾慕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中国风的盛行。

(伏尔泰)

③教会的正面推广。17-18世纪出于某种目的耶稣会士笔卜描绘了遥远神秘、开明温和、文质彬彬、富有智慧和道德的中国形象。



ART弗里达


说起布歇,其实很多人即使不了解这个人,也见过他的画,他的画不单单在西方,在国内也很有市场!

我们一直说某种趋势,其实就是一种潮流!就好比我们做设计工作的,从以前的写实、3D风格又到后来的扁平风格,又到现在的手绘、写实风格,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潮流!

布歇作品▼


我们一直在说艺术家一直处在潮流的前沿,引领潮流,可是到底是艺术家在引领潮流还是潮流受到普通人们的影响?

布歇作品▼

这个问题很难解释!在这里布歇作为宫廷画师,服务于当时的蓬皮杜政权,为了讨好当时对政权高层对于中国文化的喜好,就创作了大量的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里面的丝绸、瓷器、家具乃至生活方式。

而同样的,布歇的这些作品也推动了这种潮流,使得中国文化在当时备受欢迎,两者其实都在相互影响!

布歇作品▼

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为生活服务!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